“子承父業,有壓力嗎?”面對記者的問題,2001年出生的劉尚秋糾正道:“不是子承父業,是重新創業。”
“他說要做一件跟書店有關的事,而我以前做的可能是把書店當成唯一的事。”大隱書局創始人劉軍說。
5月27日,坐落于復旦大學南區的“文化+餐飲”新空間“食書集”將正式開業。26日下午,記者抵達時,店內正在舉辦一場吉他彈唱會,歌聲悠揚。門外一塊“長者食堂”的招牌讓過往行人停下腳步,不斷有老年居民圍著門口的年輕人詢問:“幾點營業?有沒有早餐?價格是不是實惠?”
“食書集”掛著“長者食堂”的牌子。施晨露攝
對社區居民的問題,包括劉尚秋在內的三個“海歸”00后組成的“食書集”主理團隊有問必答。下午4點多,開放式廚房開始忙碌起來,一對老年夫婦想進去看看,劉尚秋趕緊陪著他們一路介紹。沿街透亮的玻璃窗背后,已有不少年輕學生攤開筆記本電腦在這里工作、學習了一下午。
“明爐亮灶”,開放式廚房里工作人員開始忙碌。施晨露攝
在書店學習的年輕人。施晨露攝
“食書集”,英文名“COOK&BOOK”,400平方米空間融合圖書閱讀、自習空間、社區餐廳和文化體驗等多種空間和業態。劉尚秋如此解讀:“食——無門無派、融合菜系,書——近2000種名人傳記組成的傳記圖書館,希望讓閱讀與生活的距離更近一些;集——人的聚集,在非就餐高峰期,將舉辦多種多樣的活動,成為學校和社區不同人群可以聚在一起的地方。所以,未來這里一定是一個強化運營的空間。”
書店門口為貓貓狗狗準備的“家”吸引小朋友
26日下午,書店舉辦了一場包粽子的活動。
“每天在復旦南區活動的學生有大約6000人,加上社區居民,大概有幾萬人規模,他們自然會產生很多需求,閱讀、自習、社交,當然也包括餐飲,正是這些需求催生了這個新空間的業態組合。”劉軍說。
選址政肅路、國年路口的“食書集”是大隱書局旗下這一新品牌的首店。政肅路本是一條煙火氣十足的馬路,有復旦大學南苑食堂、菜場、網吧、便利店、小餐飲店等,作為街區升級項的首發項目,“食書集”追求“優雅的書卷氣,精致的煙火氣”。“閱讀和餐飲結合,這是一個‘命題作文’,但沒有標準答案。”劉尚秋說,作為大學在社區的延伸,“食書集”希望創造一個以圖書為精神紐帶的第三空間,“或許學生們可以邀請教授們在課后來這里坐一坐,甚至喝一杯,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下討論。未來我們考慮舉辦‘微醺講座’,希望創新的種子、學術的氛圍能自然而然地從校園延伸出來。這個空間可以成為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橋梁,我們希望給不同專業的學生們提供舞臺,與他們共創活動。”
“食書集”打造公益性的“傳記圖書館”。施晨露攝
劉軍說,大隱書局自創辦起就致力于新模式創新、新場景實驗,探索“將文化做暖,將商業做軟,將心靈做遠”。食書集項目是繼和平書院多業態疊加、多場景融合的又一實踐,用“無界融合、業態復合”彰顯上海書店行業的包容度和創新力,“公司支持三個年輕人組成的主理團隊,希望他們更好把握‘同齡人’——復旦大學學生群體的精神指向和業態需求。”
在劉尚秋的理解中,實體書店經歷了三個階段,1.0是單純的圖書銷售場所,2.0是有文創產品、咖啡輕食的圖書銷售場所,到了3.0階段,圖書是這個場域的精神鏈接,“希望閱讀像呼吸、吃飯一樣成為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從“賣書的店”到“有書的店”,劉軍說,大隱書局正在經歷從圖書銷售商到文化生活運營平臺的轉型,“書只有被閱讀才會產生價值。用過餐,隨手取閱一本書;學習、工作累了,翻翻身旁的書,這是我們最希望發生的場景。”
書店內外。施晨露攝
當圖書與其他業態從“加法”的關系走向融合的形態,書店業態的邊界變得模糊。“一個適應當下消費需求、共享共建的空間,可能是實體書店走出經營困境、取得新的盈利可能的機會。”劉軍分析,實體書店面對購書渠道多樣化、紙質載體可替代、零碎時間被搶奪這三重劣勢,“但人們不是告別閱讀了,而是閱讀的時間從整體走向碎片,閱讀的方式從文字、圖片到視頻,購買的方式從實體、網絡到下載——只有順應人心、緊貼時代、把握需求,書店才能找到新的立足點。閱讀,應該更生活化,全民閱讀氛圍才會更加濃厚。”
展望實體書店未來的方向,開了九年書店的劉軍覺得,“一是主題更垂直的空間,二是功能更復合、成為文化生活入口的空間;三是社區文化的運營者。在這三個方向上,實體書店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當下,書店生存的確不易,但書店不能把自己當成‘發光的蠟燭’或要求社會視書店為‘發光的蠟燭’,陷入悲情的敘事。書店的本質依然是商業,‘食書集’不僅探索實體書店升級轉型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探索文化空間為社區服務,與社區共生共建的可能性。要與社區用戶共情,同頻共振,書店才能開好,因此,‘食書集’不會是標準店,而是適應社區生活的新‘物種’。”
在劉尚秋的設想中,未來“食書集”還要解決社區居民的痛點,“比如舊書如何回收、循環,或許可以以書換酒、以書換食,通過會員積分的方式,讓書流動起來”。
“方便、干凈、便宜,是一般人對社區食堂的要求。‘食書集’要在社區食堂和一般商業中找平衡。其實上海的老年人很時髦,試營業這兩天,不少老年朋友結伴而來,他們也想體驗年輕人喜歡的Bistro(小酒館),但那樣的餐館一般價格偏貴,菜品量不大。‘食書集’里年輕人喜歡的菜品,同樣能擊中老年朋友的心。”劉尚秋笑道。
“食書集”的菜品
在五角場街道的支持下,“食書集”將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長者,推出不同的優惠措施,體現長者友好。為年輕群體打造的“開放式活動平臺”將每季度發布主題企劃,支持師生、居民提案,全年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00多場。
“食書集”里還有一個奶茶鋪。施晨露攝
“食書集”將于5月27日復旦大學120周年校慶之際正式開業,門口的蓋章臺已準備了復旦大學120周年和老校長陳望道的兩枚特色印章。“我們期望用‘傳記圖書館’的形式為青年學子樹立人生的目標。”劉軍說,“商業是文化到一定階段的釋放和爆發,如果只販售情懷,不會有持續的生命力;只有商業模式,但沒有文化的階段內涵和特質,也不會長久。希望在大隱書局這個場域中,把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人聚合在一起。”
書店提供復旦情懷濃厚的印章。施晨露攝
馬路對面,一個共享自習室正在施工。未來,政肅路業態將全面提升。施晨露攝
據悉,“食書集”第二、第三個項目已在楊浦、虹口分別謀劃。大隱書局策劃的又一個露營主題實體書店“新物種”,計劃在黃興公園落地。“千店千面”,讓上海的實體書店更精彩,讓全民閱讀真正成為生活的日常。
“食書集”,每日9時至21時營業。
上觀新聞·解放日報原創稿件,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作者: 施晨露
微信編輯:泰妮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下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