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洋
清晨6點50,劍河縣城關第五小學的操場還籠著薄霧,我推開教師宿舍的小門,山風卷著住宿生的跑步聲撲面而來。擴音器走向食堂。劍河縣城關第五小
“‘grandparents'太長了,該怎么讀?”我第一次給他們上英語課時,有的學生眼里充滿了迷茫。摸底測試顯示,兩個畢業班60%
,練習冊和作業本上滿是各種涂鴉。我批改作業時發現,不少學生把“good morning”寫成“gud morning”,“I am fine”變成“I fine”。
學生給王慶洋繪制的漫畫。
為了吸引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學好這門語言,我開始把知識點拆解成“闖關游戲”,比如用拼音、順口溜記憶元音字母,把課文編成小Rap。我還購買了一套小印章,每當學生作業完成優秀或取得進步,我就會給他在作業本上蓋一個小印章,學生可以憑積攢的小印章來兌換“神奇小獎品”。
我還的課程中,最后10我給學生播放《小豬佩奇》片段,教現在進行時;把語法規則編成說唱口訣,在教室邊唱邊學;在一節課上,當最調皮的同學together”時,全班響起掌聲——這掌聲不是為了正確率,而是為了那個曾經扔作業本的男孩眼里的光。
王慶洋給學生上課。
這個學期的第一次月考,我的兩個畢業班英語成績一個全年級第二,一個第三。每次考完試,我會給表現優秀和成績進步的同學發文具等作為獎品,當同學們開心地拿到屬于自己的獎品那一刻,仿佛整個城鎮都在歡笑,我心中的疲憊也仿佛一下子消失殆盡。
去年冬天,我們在同學我在視頻里看過,讓學生們寫下自己的愿望。有的同學寫下“想父母經?;貋砜次摇薄跋M职挚梢砸恢贝诩摇薄_@些稚嫩的心愿,比任何教案都更真切地告訴我:教育不僅要填補知識缺口,更要守護心靈的光亮。
住在學校里的好處,是能看見學生最本真的模樣。晚自習后,常有“不速之客”來訪:抱著籃球來問八卦的學生,攥著辣條找我問作業
我的支教之旅尚未結束,但學生們的Nice to meet you”互相打招呼關注孩子的英語學習;”,也逐漸被一個個英語小視頻和師生互動所吸引。
一次家訪時,走過通車的盤山公路,我看見搬遷戶窗臺上的綠蘿發出新芽。在教孩子們用英語描述“高速公路”“5G基站”時,我忽然懂得:教育不僅是單詞與句式的傳遞,更是讓山里的眼睛看見未來可能的形狀。就像村寨里老人常說的:“以前我們等風來吹動水車,現在娃娃們要學著自己發電。”
(作者為合肥工業大學第26屆研究生支教團成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