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耐一:豐田生產方式是一種徹底的消除浪費的方式,是一種通過消除浪費來提高生產率的方式。
所謂生產現場中的浪費,指生產上只造成成本增加的各種情形。
例如,過多的人員、過量的庫存、過剩的設備都是如此。無論是人員,還是設備、材料和產品,一旦超過必要的數量,就只能帶來成本的增加。加之,這種浪費還可能會衍生出次生浪費。
比如在人員過剩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刻意給他們找點活干,這樣就會造成額外的動力、材料方面的費用支出。這就是次生浪費。
不過,最大的浪費是庫存過剩造成的。假設我們現在的庫存過剩了,工廠如果容納不了這些庫存,就需要蓋新的倉庫。接著,就必須雇用搬運工,把產品運到新的倉庫里去。
此外,我們還需要給每個人購置一臺叉車。在倉庫中也需要安排一些人手從事防銹、庫存管理的工作。同時,因為庫存產品容易生銹,發生損壞,在從倉庫取出使用之前,還需要有人進行檢修。
產品一旦存入倉庫,我們就要實時掌握各種產品的數量。為此,庫存管理部門就需要花費相當數量的工時。而且,在庫存超過一定的限度后,就會有人想著要引進計算機來管理庫存。
我們一旦沒能準確地掌握這些庫存的情況,就會遇到缺貨的問題。盡管我們每天都開足馬力地拼命生產,但如果還會出現缺貨,可能就會將問題歸結為生產能力不足,于是,就有可能在下個財年的設備投資方案中增加投資預算。一旦新設備開始工作,庫存又會進一步增加。
舊的浪費會引起新的浪費。這種惡性循環隱藏在生產現場的角角落落。如果生產現場的管理、監督人員,不能對于“什么是浪費”“浪費是怎么產生的”等問題有正確的認識,浪費的惡性循環會立即顯現。可以說,這種危險是時時刻刻存在的。
我在這里所列舉的人員、叉車、運輸用的筐、建筑物、計算機、設備等都是浪費,都是由過剩的庫存引發的次生浪費。
以上的例子是在假設最壞的情況下發生的。我認為,在豐田汽車的生產現場不會發生如此嚴重的浪費,但是類似的現象也是很容易發生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以上所說的一次浪費、次生浪費等都會被列入直接工時費、間接工時費、折舊費、一般管理費,從而造成成本的增加。
如此想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由浪費造成的成本增加。如果我們忽視了這個問題,浪費就有可能將僅占銷售額百分之幾的利潤全部吞噬掉,甚至讓整個企業的經營陷入危險的境地。豐田生產方式之所以把降低成本作為根本目的,就是因為我們擁有上述的成本認識。
所謂消除浪費,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削減人員和庫存,把握設備的潛力,消除次生浪費來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在此,我必須再一次強調,如果不能樹立徹底消除浪費的思想,即使引入豐田生產方式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文:大野耐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