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2010年入行開始做文旅和鄉村振興策劃、規劃,到現在也已經15個年頭了。
上個星期寫了篇很得罪整個文旅行業的文章<民宿和研學基地的盲目擴張該叫停了!>,沒曾想獲得了10W+的閱讀量了,這幸福來得有點太突然。評論幾百條,但發現并非來自行業內同行,而是99%反對和吐槽研學的家長聲音。
挑選一些點贊量較高的評論大伙看看:
研學旅游是這些年比較流行的一個概念,全國各地都在大力的發展研學產業。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也發布了支持研學旅行的政策文件,大力推廣。
然而,這一原本旨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創新,卻遭到家長們群體的集體吐槽,甚至都被冠以“割韭菜”“偽教育”的標簽。
為何家長們這么討厭組織的研學呢?其實這是一場現實和理想的割裂。
1
研學價格虛高,教育之名下的經濟負擔。
研學活動的收費問題,是家長不滿的核心焦點。我們2007年開始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這都快實施20年了。然而現實是不光研學,全國很多地方還借各種自愿原則名義收取各種費用,這樣的新聞時不時的冒出幾個,像什么高價校服費、伙食費、校車費、課后服務費、作業本費、教學材料費等等。別問我為啥知道的這么清楚,因為我有個今年10歲讀三年級的女兒。
以前老師在家長群里讓大伙交校服費的時候,我問過孩子的老師,學校規定穿校服最大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老師說為了教育公平和增強團隊意識。
教育公平我就不做評價了。我一個86年生人,從小農村長大,從小學讀書讀到高中畢業,我們從來沒穿過校服,只在青春偶像里看過,我們這一代人好像沒見過哪個說團隊意識很差的。
反倒是我們公司的幾個00后讓我很操心,網上說OO后是來整頓職場的,還真是。項目推進到一半,不知道什么時候他們突然撂挑子不干了,不知道什么時候突然又要請假去旅游去,自我個性非常強,團隊意識差的一逼。
當然,招聘年輕的00后主要也是底薪低一些,但對于我們這種薪資構成主要以項目成敗為導向的智力服務性公司,底薪低但提成比例跟老手都一樣,本身就多勞多得。
所以,家長們對研學活動的討厭根本原因是免費義務教育下,對學校各種收費的不滿。學校都打著自愿參與原則的口號,卻都干著強行要求參加的事。作為學校其實也冤,上面各種考核指標要求,下面家長們各種抱怨和反對聲。
家長對研學活動收費不滿另一個原因是學校收費缺乏透明度。《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政策文件并沒有對研學內容、研學時間、研學區域、研學次數做硬性要求,有的地方在個別項目上做硬性要求,但都比較考慮當地實際情況。但到了學校,明明可以開展一日研學體驗游非要安排2天1夜,時間長就可以收費多了嘛。
本來學校可以直接對接研學基地的,但大部分學校為了省時省事,都會打包給旅行社或研學公司統一執行。旅行社和研學公司對接業務、安排人員成本除外也要掙錢的嘛,研學基地也要掙錢嘛,學校也要考慮老師們外勤補助嘛,這么一算,費用能不高了嗎?
以湖南周邊的研學基地為例,根據基地研學主題內容不同,旅行社和研學公司與學校簽訂的合同價格,一天時間的研學一般在160到300元之間,兩天課程的研學價格350到500元之間。
而研學公司或旅行社跟基地簽訂的價格,一日研學游基本不超過80塊,兩日研學游不超過150塊。
大家不要覺得我是在信口雌黃,看看長沙一位研學基地老板在百姓信箱給管理部門的提問。
我截圖出來,各位看官仔細看看:
2
研學旅行教育價值,“只游不學”的形式主義
研學活動的“打卡式旅游”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學生走馬觀花參觀景點,缺乏深度體驗和提綱課程設計。長沙的三一、中聯工業主題研學活動中,學生被安排參觀三一車間轉一圈,講解員的水平和對機械的了解,甚至還不如一些天天在游樂場開玩具挖機挖沙子的學生。
任何一個行業或事物,都會經歷野蠻生長、政策約束、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等幾個階段,比方我國的新能源產業、電動汽車產業等,一般都會遵循這個規律。
從2016年上面發文確認研學旅行這一概念到現在,加上之前發展的階段,研學旅行已經發展10多年了,還在解決發展初期“游而不學”這老問題。
10年前長沙的研學,主要五大塊:挖紅薯、游樂場、動物園、廉價手工、免費紅色基地。10多年過去了,這些研學產品和流程有多少改變了嗎?好像并沒有,改變的只有價格,最開始學校組織春游秋游幾十塊,到現在研學幾百塊。
當前學生出門研學普遍存在“三無現象”:無明確教育目標、無適齡分化層設計、無成果評估機制。
孩子們歸來收獲的只有經典照片和零食分享,再多一點點的就是增長了眼見,還不能叫增長見識,與宣傳中的“提升綜合素質”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
3
研學旅行是教育理想與商業邏輯的割裂
研學旅行的初衷是“以游助學”,但現實中卻被異化為商業工具。一些學校將研學與旅行社或研學公司利益捆綁,通過返點、回扣獲取利益。還有一個常規操作就是給學校老師們提供免費,成本都轉嫁給學生家長。一個學校幾十個老師,吃飯、住宿、交通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這些其實算不上什么問題,只要不過分,是可以理解的。比正常商業行為中,就比方我這幾十萬粉絲朋友,不管誰給我介紹個文旅項目策劃規劃業務,我們公司也會給大家業務提成的,這跟大伙從事什么行業、什么職務沒什么關系,否則社會信息就沒這么流暢了。就不展開說了,大家看看知道就行。
寫在最后,說了這么多問題,怎么解決呢?其實也很好解決。
發揮學校主觀能動性,加強研學課程研發和設立教師編制,讓專業研學老師參與到研學實踐課當中來,盡量不借助第三方力量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成本。
其次一些必要但不充分條件政府應設立專項補貼,鼓勵本地資源利用,減免貧困家庭費用,避免研學成為“奢侈品”;結合地域特色與學生認知規律,開發分層化、互動性強的實踐課程,研學結束后可以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讓家長們感受研學成果。
研學旅行本應是連接書本與現實的橋梁,卻在資本裹挾下淪為“教育泡沫”。唯有回歸育人初心,平衡公益屬性與市場規律,才能讓這場“行走的課堂”真正滋養青少年的成長。
請【點贊】,把文章【轉發】給您身邊的人,謝謝!
微信最近更新規則啦,只有星標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才能看到正常的內容更新。記得:點公眾號頭像圖標—點右上角“...”—點“設為星標”,這樣就不會錯過更新啦~
作者:向謠,湖南知名文旅策劃與規劃專家。湖南文旅廳文旅專家庫專家、湖南省旅游學會青年專家委員會專家。從事文旅產業、鄉村振興策劃規劃十余年。指導過大量各種文旅項目、鄉村振興項目;做過鄉村振興規劃10余項;文旅專項策劃規劃 100 余項;縣域文旅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全域旅游規劃、產業融合規劃、十四五規劃 10 余項。指導瀏陽周洛大峽谷景區成功創建國家 4A 級景區;指導婁底新化大熊山森林公園成功創建國家 4A 級景區......曾為多個市州、區縣政府、旅游局、旅游企事業機構做文旅產業和鄉村振興等專題培訓。
專業標簽
? 文旅戰略規劃專家
? 景區升級改造操盤手
? 鄉村振興實戰派
? 政府文旅智庫專家
? 文旅產業創新導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