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墅方村,原為獨立的行政村,轄柏墅方、路頭、盧家、范家、高家、路頭徐家、王家7個自然村,2001年6月與原邵家匯、方嚴、田胡三個行政村合并,成立駱興村。柏墅方村中原有大夫第、仁二房、新四房、義莊、余慶堂、恭七房等古建筑群,后因建造鎮海大道而拆遷。現只剩二幢老宅和一座古橋(大方橋)。每次在桕墅方附近走訪時,都會到桕墅方去看看這二幢老宅和大方橋。
桕墅方村方氏家族是寧波的名門望族,是上海灘第一批拓荒者中的佼佼者,曾被稱為上海寧波幫中最有權勢和最負盛名的家族之一。第五代的方液仙被譽為“日化大王”和“國貨大王”,2015年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央視新聞頻道《朝聞天下》及《新聞聯播》中播放的“救亡進行曲”節目里,介紹了“國貨大王”方液仙先生的實業救國,抵制日貨、積極抗日的事跡。
這是第六次走進柏墅方,主要是去看看大方橋有沒有被拆或損壞,畢竟桕墅方這么多的古建筑現就剩下兩幢房子一座古橋了。希望大方橋能保留下來,畢竟這么大的一個為國作出過不小貢獻的家族,總得留下一點東西,讓這個大家族的后人有個念想。
大方橋,位于柏墅方村小河上,南北向,單孔石梁橋,橋面用三塊條石平鋪。始建年代不詳,現橋只知建于清代,具體時間和出資人不詳。據村民介紹,大方橋原來是比較高大的,后來因要通行手拉車、拖拉機等,將橋面降低了一些,成了現在的高度,同時加寬了一些橋面。
以前,只看到大方橋兩側橋板上刻有橋名,東側橋板上比較干凈,沒看到落款。
西側橋板上都是污垢和青苔,再加上旁邊有一棵大樹,光線較暗,根本看不清有沒有落款。這次用刷子清洗了很長時間,才把橋板洗干凈。功夫不負有心人,真的在西側橋板側面發現了大方橋的落款。
落款不是很清晰,但上面的字多數還是能辨別得出。右側匯款:“道光丁未冬月”,左側落款:“方門*氏重建”。
左側落款第三個字有損毀很難辨認,看了很久,好像是“董”字。左側落款“方門董氏重建”,不知當時(道光丁未年)方家有沒有姓“董”的夫人?
現橋面的三塊條石,西面一塊和中間一塊的表面比較粗糙,相同材質,東面一塊與另兩塊不同,表面比較平整。東西兩側不同的橋板都刻有“大方橋”的橋名,應該都是老橋板,因為后來改建的基本上都不會再去刻橋名的。現在可以肯定西側橋板是“道光丁未”重建時的橋板(因為有落款),這樣看來,東側橋板多數是始建時的橋板了(遺憾的是沒有建橋時間),可能始建時資金籌集得比較寬余,所以橋板面做得比較平整,而后來重建時可能資金不夠,橋板表面做得比較粗糙。
船栓(用于栓船的石眼)
在拍大方橋時,碰到幾位種地的村民,他們很熱情,給我介紹了不少大方橋以及村中的一些情況,在此謝謝這幾位村民。
余慶堂,建于清代,原為方氏積谷倉,由石庫門、前房、后房、左右明軒組成,馬頭墻錯落有致(這是以前拍的,這次因時間關系沒有去拍兩座古宅)。
余慶堂石庫門
余慶堂前房檐廊,“卷蓬”“牛腿”雕刻精致。
方家恭七房,建于清代,由前、后兩幢單層平房組成。兩房之間設天井,以過廊將兩房連接,“人”字山墻高聳。
參考資料:《寧波市鎮海區地名志》、《鎮海文物大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