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菊學姐,原創好文,歡迎轉發分享。
當我看到“學生拉不出來屎,是民族的恥辱”這個話題時,我的第一反應是:又是標題黨吧!
我心想學生拉不出來屎,跟我們民族有什么關系?
可仔細一看這則報道,內心很受觸動。
近日,《南方人物周刊》報道了山東某縣城中學一名高二學生,連續一周都未排便的遭遇,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背后那個隱秘的角落,也逐漸被更多人看到。
這不是標題黨,現在是真的有不少中學生拉不出來屎,尤其是住校的中學生。山東某縣城中學的這位高二學生,一周都沒排過便,最后只能去醫院求助。
學生和家長都很著急,但醫生見慣不怪,因為已有大量住校生出現一周、甚至十天無排便的情況。
估計很多人會覺得不可思議:現在的孩子吃喝不愁,怎么還會便秘?
可偏偏就是這樣的條件,卻有一大批孩子正在經歷著“憋屎的青春”。
許多家長把全部精力都投在學習成績上,殊不知,真正需要關注的,可能是生活里那些“屎大點兒的事”。
拉屎不自由,正在成為中小學生,尤其是寄宿生,面臨的最大現實困境之一。
你可能依然覺得這是危言聳聽,但若你真的去聽聽中小學生的心聲,就會發現這并非小題大做。
因為早上起床時間有限,但是宿舍配套的蹲位又非常有限。一般8人間,就只有兩個蹲位,這就意味著,起床到早讀這有限的十幾二十分鐘,必須首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排便,二是吃早飯。
如果遇到同學排便不順暢,那大概率就沒有時間吃早飯了。寧可餓也要拉屎的學生,選擇了排隊拉屎,而不愿餓肚子的學生,則選擇了硬憋。
之后,就開始了馬不停蹄的早自習、早讀。
有家長可能會說:“那可以課間、中午去上廁所啊。”
您說得沒錯,但實際情況是,起床后的那段時間,正是排便的“黃金時段”。
早上腸道剛蘇醒,蠕動活躍,本來是最容易排便的時候。可若這段時間沒排成,錯過就意味著一整天都可能沒有便意了。
10分鐘課間休息,可能被拖堂和提前上課壓縮后,只剩下7-8分鐘。最后,小便尚可,大便就成了“奢侈品”。
更別提那些高三學生,早上5:40起床,6點出操。誰能在迷迷糊糊的狀態下,精準掌握便意?一旦“沒拉成”,就得強行進入高強度學習流程,生理的需求只能壓抑和忽視。
再這樣憋下去,身體和心理的傷害就不只是便秘那么簡單了。
雖然我們80后小時候教育沒這么卷,但當年中學住讀的我,便秘也時有發生。原因有很多,而我主要是因為,為了減少上廁所次數,一般一天都不怎么喝水。到了高中,學校的醫務室就成了我時常光顧的場所。
沒想到,20年過去了,孩子們依然面對同樣的窘境,甚至比我們那時候更嚴重。
我的大女兒現在上三年級,她為了盡量避免在學校“上廁所”的尷尬,會主動不帶水杯去學校。這個舉動,真的讓我驚出一身冷汗。現在我每天都要檢查水杯在不在書包里,反復叮囑她:“要喝水!要上廁所!千萬別忍!”
實際上,這個問題并不是近一兩年才有,只是近年來越發嚴重。
早在2019年,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的醫生就對中學生群體做過排便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4969名學生中,有功能性便秘的多達693人,比例高達13.95%。
拉屎自由,一個最基本的生理權利,為什么會被教育系統“巧妙剝奪”?
說到“拉屎自由”,就不得不提另一個更沉默、更隱秘的角落——女生的“換衛生巾自由”。
很多女生在月經期間不敢頻繁請假上廁所,因為害怕老師皺眉、同學側目,甚至怕被認為是“找借口偷懶”。于是,她們會盡量延長使用衛生巾的時間,哪怕已經濕冷、刺癢,哪怕已經對身體構成了感染風險。
更讓人無奈的是,有些學校的廁所門根本關不緊,或者就是沒門。女生去換衛生巾時,只能小心翼翼地等沒人、憋著氣完成操作。長此以往,不少人養成了在學校盡量不如廁的習慣,身體出問題,也只能默默忍受。
我們對這種“不能正常排便、不能自由換巾”的狀態,已經太習以為常了,甚至不覺得有問題。可當你從另一個視角看去,你會發現,它們正是教育“唯效率論”的直接后果。
如今的校園,不再是生活場所,而是一個被鐘表統治的機械系統:起床時間、早操時間、上課時間、背書時間……所有的一切都被切割得精準無誤,唯獨沒有留出空間給孩子們“做人”該做的基本事。
一個連“屎尿自由”都無法保障的教育體系,又怎么能真正培養出身心健康、獨立完整的個體?
教育,真的不是軍隊式的管控。它不是讓每一個孩子都像擰緊的發條一樣,從清晨五點半忙到夜晚十點。教育應該是一種內在的喚醒,是喚起孩子對世界的興趣,是引導他們認識身體、尊重生命、學會照顧自己。
一個能正常排便、愿意喝水、能安心換衛生巾的孩子,才是一個處在良性教育生態里的孩子。而不是每天跑操、聽課、刷題,被逼到生理反應都不敢順暢表達的狀態。
如果一個高二學生都能被憋出便秘一周,我們就應該意識到:這不僅是腸胃的問題,是制度的問題;不僅是廁所蹲位少,是人文關懷缺位。
我們不能再用“吃得飽穿得暖就行了”來搪塞孩子的痛苦。真正的幸福教育,是從一頓熱飯、一次暢快如廁、一個能鎖門的廁所間開始的。
請還學生們一天“拉屎自由”的時間,請還女生們一個可以體面換巾的空間。
別讓孩子們的青春,被“不能上廁所”這種最原始的窘迫吞噬。
教育,終究是為了人。不是為了分數,不是為了排名,不是為了全市通報的升學率,而是為了一個個鮮活、有呼吸、有尊嚴的人。
愿每一個在校的孩子,都能光明正大地喝水、上廁所、換衛生巾,哪怕只為這一點點的自由,也值得我們整個社會認真反思。
菊以高潔會淵明,吾以文會友。曾是多年醫學編輯的我,現為兩只小棉襖的媽媽,每天努力碼字,只愿為千萬家庭帶去專業、有趣、獨特的教育觀點。原創不易,你的認可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菊學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