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葉飄香時節,恰逢端午佳節,民族聲樂歌唱家鄧超予攜戲腔作品《探窗》《相思遙》亮相。作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傳統節日,端午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而鄧超予的家鄉,正是屈原的故鄉——湖北宜昌。這片充滿文化氣息的土地,也孕育了鄧超予對于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在端午之際,鄧超予以音符為線,將端午的思親懷遠、祈福納祥與個人藝術追求編織成一曲跨越時空的文化長歌。在傳統與現代的和鳴中,她以深厚的專業功底與鮮明的文化自覺,為端午佳節注入新的藝術生命力。
在《探窗》中,她運用唱腔的幽咽婉轉,將 “臺下人金榜正題名,不曾認臺上舊相識” 的悲愴情感層層遞進,她以戲曲的敘事性勾勒 “他鄉遇故知” 的命運張力,將宋詞 “金榜題名” 的典故轉化為現代人對 “離散與重逢” 的情感共鳴;《相思遙》則如工筆水墨徐徐展開,以戲曲的抒情特質解構古典詩詞“遙遙相思輕放下” 的留白美學。鄧超予堅持 “以歌載道” 的創作理念,將節日情懷與人文精神融入音樂表達。她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號通過音樂抵達更廣泛的心靈。
鄧超予的戲腔演繹之所以動人,源于她對民族聲樂根基的深厚把握與戲曲藝術的精準詮釋。她的嗓音兼具民族唱法的清亮通透與戲曲唱腔的細膩婉轉,在《探窗》的高低音轉換間,“唱念做表” 的戲曲神韻與民族聲樂的情感張力渾然天成,將命運無常的悲愴演繹得絲絲入扣;《相思遙》里,她以收放自如的氣息控制,讓含蓄濃厚的相思在現代節奏中重現畫面感。鄧超予的表演 “端莊而不刻板,靈動而不失文化根脈”,體現了她的跨界功力與對不同藝術形式的深入鉆研。她的演繹既非是對戲曲的機械模仿,亦非是對流行的盲目迎合,而是深諳二者 “以情傳聲、以聲達意” 的本質共通。
從民族根脈到文化百川,我們看到了一位土家族歌者的自覺之路。作為土家族藝術的踐行者,鄧超予的文化自覺既堅守民族文化的根脈,又擁抱中華文化的汪洋。早年對土家族民歌《新編六口茶》的現代化改編,已顯露她讓地域文化 “活” 在當下的匠心;而今《探窗》《相思遙》中戲腔與民族聲樂的融合,則是這種文化自覺的升華 —— 從中國民族聲樂的直白率性,到戲曲藝術的含蓄婉轉,再到詩詞文化的意境營造,鄧超予始終能在差異中找到共性,這些藝術皆化為中華文化 “以美傳情” 的載體,與端午 “追思先賢、祈福安康” 的內核熔鑄一體。無論是《探窗》化用的古典文學意象,還是《相思遙》傳遞的守望相思,皆可見她對中華文化精神的提煉:讓個體情感承載集體記憶,讓節日情懷照見時代人心。
從中國民族聲樂到戲腔作品,從地方舞臺到國際盛會,鄧超予始終以音樂為筆,書寫著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當粽香與戲韻交織,當傳統在創新中綻放,當民族聲樂融入節日敘事,文化便在這樣的碰撞中獲得了新的生命力 —— 這,正是一位藝術家對時代、對文化傳承的鄭重作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