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魂草魄鑄巨匠,退金守義真名士!83歲高齡登央視,他讓章草“活”在百姓家!
筆墨如刀,他劈開傳統章草的千年窠臼;清風兩袖,30兩黃金謝禮次日悉數退還。鄭誦先的書法人生,是一部“金石氣”與“君子骨”交織的傳奇。
技法:碑帖交融,章草重生
鄭誦先的章草,以漢隸為骨、二爨(《爨寶子》《爨龍顏》)為魂,筆勢如斧鑿金石,字字沉雄蒼茫。他打破章草字字獨立、內斂含蓄的傳統,首創外拓連綿之勢,將魏碑的方峻剛硬化入飛動草意,形成“重、拙、大、厚”的獨家氣象。啟功嘆其“隨手落筆,圓滿天成”——一幅《急就章》殘卷,枯筆如老藤盤石,漲墨似云涌深谷,讓觀者如聞戰鼓擂鳴!
創新:電視講座第一人,破圈書法普及
1964年,71歲的鄭誦先做了一件驚動書壇的大事:聯袂郭風惠、溥雪齋等大家,登上北京電視臺(央視前身)首開電視書法講座。面對鏡頭,他執筆示范永字八法,講解“兩腳平放、肩背挺直”的坐姿要訣,將深奧筆法化為家常語言。彼時物資匱乏,他的著作《怎樣學習書法》卻創下13萬冊銷量,成為無數工人、干部的案頭指南。
學術:手稿證初心,淡泊名利留謎底
2019年,一份署名“鄭誦先”的《怎樣學習書法》手稿在河南被發現。42頁藍黑墨水字跡,揭穿一樁半世紀懸案——該書出版時署名“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世人長期爭論作者真偽。手稿鐵證:他執筆成書,卻將稿酬全捐社團。“署名集體,功歸傳統”,這份學人風骨,恰是當下藝術圈追名逐利的清醒劑!
市場:故鄉熱捧“章草王”,非遺傳承正當時
2024年,《百年巨匠·鄭誦先》紀錄片熱播,富順縣趙化鎮緊急籌建“書法藝術陳列室”。其手稿已成藏界焦點:五年前河南藏家轉讓價僅數千,今估值逾百萬。更令人動容的是家鄉書法火種——富順東湖小學娃娃們揮毫寫春聯,“洗硯池頭樹,花開淡墨痕”,全國大賽摘獎。這位離鄉60載的巨匠,終在桑梓生根發芽!
影響:退金留德,文人風骨照今人
1948年,天津證券交易所贈其30兩黃金酬勞,他次日原封退回:“我現時無多的錢,將來亦無多的遺產。留給你們的是德,不是錢!”夫人早逝后終身不娶,午睡坐藤椅待客,唯恐錯過求教者敲門。當今書壇浮躁,這份“書品即人品”的信仰,恰是50歲以上男性最深共鳴——筆墨縱橫處,皆是人生修行道場!
鄭誦先的“破”與“守”——破的是陳規筆法,守的是文人鐵骨。當富順娃娃的墨香漫過社區廣場,我們驀然發現:巨匠從未遠去,他只是化作春泥,護著下一樹花開。
【綜合評分:藝術生命力的多維破圈】
?技法:9·0/10——碑帖交融,章草重生!
?創新:8·9/10——電視講座第一人,破圈書法普及!
?學術:9·1/10——手稿證初心,淡泊名利留謎底!
?市場:8·8/10——故鄉熱捧“章草王”,非遺傳承正當時!
?影響:9·0/10——退金留德,文人風骨照今人!
?收藏指數:★★★
(評分邏輯:以20世紀書法大家為基準10分,考量時代語境下的突破性貢獻,著重其在性別突圍、文化傳播、藝術教育等維度的附加價值)
鄭誦先(1893年—1976年)原名世芬,號研齋,以字行世,四川富順人?,F代章草名家。幼年隨家遷往上海,1911年入上海震旦學院文科學習。1915至1925年間在各地任職,做高層幕僚。1949年后,任職“北四行”之一的大陸銀行,擔任總經理處稽核、“公私合營五行聯合總管理處”秘書長。1956年在京與張伯駒等人發起組織“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晚年致力于書法普及與教育工作,著有《怎樣學習書法》《各種書體源流淺說》等。其以草書見長,所作兼取漢碑和“二爨”筆意,蒼勁雄渾,氣魄宏大,成自家風貌。
(注: 本文資料綜合自百度百科、書法屋、川南在線、新浪新聞、新浪財經、搜狐新聞、雅昌藝術網、中國書法家協會官網等權威媒體報道,確保信息權威可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