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制使用再生塑料”時代第1展
2025年9月3-5日·浙江寧波,點擊上圖報名
在5月17日于廣州召開的第十三屆環境院所長會議上,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彭平安院士發出嚴正呼吁:在垃圾分類中必須將塑料部分單獨分離出來,以有效控制含溴二噁英的生成與擴散。
含溴二噁英是一類毒性極強、廣泛存在于環境中的有機污染物,其主要來源是多溴聯苯醚的熱降解過程,如焚燒、加熱等環節。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這類污染物的毒性可能與廣為人知的氯代二噁英相當,甚至更強,而且具有遠距離遷移與生物富集的能力,對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
彭平安院士介紹,除了人為排放,含溴二噁英還可能由自然過程生成,如海洋環境中的鹽類光化學反應、生物質溴化、森林火災等。但更令人擔憂的是人類活動導致的排放量。例如,在2001年,僅四溴聯苯醚合成過程中產生的含溴二噁英副產物就高達430公斤,而三溴二苯酚乙烷合成也每年釋放67公斤。更大規模的污染則來自電子垃圾拆解和城市垃圾焚燒環節。
為應對這一隱性而嚴重的環境威脅,彭平安院士提出了五項關鍵建議:
控制源頭熱解過程:重點限制多溴聯苯醚在高溫環境下的使用與處理,特別是要加強焚燒、加熱過程的環境監管。
建立分析標準與國產替代:盡快制定含溴二噁英的檢測與分析標準,推動^13C取代標樣的國產化,突破“卡脖子”瓶頸。
關注行業鏈條污染: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及生活垃圾焚燒行業需特別注意相關污染物的釋放和爐渣殘留。
加強區域監測:研究顯示城市與工業區域含溴二噁英濃度普遍升高,應加強環境介質(如空氣、水體、土壤)的定期監測。
守護食物安全:動物性食品中檢出的含溴二噁英含量呈上升趨勢,應引起監管部門與公眾的高度警覺。
彭平安院士的研究與呼吁再次提醒我們,環境治理不止于表面清潔,更應關注隱藏在技術細節與處理環節中的潛在毒性風險。垃圾分類不應只是“分類投放”的日常操作,更是構建健康生態體系的第一步。將塑料垃圾從源頭上加以分類分離,不僅是綠色生活的體現,更是阻斷含溴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擴散的關鍵舉措。
院士簡介
彭平安:
中國科學院院士,有機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地質體有機質地球化學研究,在深層油氣地質學理論、新污染物的環境監測與治理方面等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來源:中國環境)
ChinaReplas2025第八屆中國國際塑料循環展
ChinaReplas2025第八屆中國國際塑料循環展將于2025年9月3-5日在浙江寧波舉辦,匯集眾多行業專家和企業,展示先進的再生塑料技術、環保解決方案及行業發展趨勢,為參與者提供一個交流和合作的平臺。這是一個深入了解行業動態、拓展人脈資源的絕佳機會。
▽點擊下圖,立即注冊現場觀眾,體驗這一行業盛會
信息服務產品銷售
識別二維碼,即刻訂閱
? 月刊:1期/月深度專題,打造行業前瞻智庫,引領廢塑料行業戰略新方向!
? 簡報:對行業熱點、焦點、關鍵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圍繞政策、市場、技術、案例等多個維度展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