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高溫多雨,濕邪易侵襲人體困脾,常表現(xiàn)為身體疲勞、四肢困倦、食欲不振、頭昏腦脹、大便黏膩等。芳華未來推薦 6 個健脾化濕的穴位。
一、中脘穴
【位置】
在上腹部,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上。
【功效】
調(diào)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主治胃脘脹滿、食欲不振等脾胃濕困癥狀。
【按摩手法】
洗凈雙手,將食指、中指并攏,用指腹著力于中脘穴,力度適中,由輕漸重,按順時針方向環(huán)形揉動。每次揉動1-2分鐘,頻率約每分鐘60-80次。這種方法能促進胃腸蠕動,改善消化功能,緩解腹脹、食積等不適。
二、豐隆穴
【位置】
在小腿外側(cè),外踝尖上8寸,脛骨前肌的外緣。
【功效】
祛濕要穴,能有效化解痰濕,主治肢體困重、水腫等濕濁內(nèi)停癥狀。
【按摩手法】
用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指腹按壓穴位,中指用力,先按后揉,垂直向下按壓至一定深度后使用揉法,用力要由輕到重,穩(wěn)而持續(xù),使刺激感覺充分達到機體深部組織,結(jié)束時逐漸遞減按壓的力量,后重復(fù)動作。
三、解溪穴
【位置】
小腿與足背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dāng)足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
之間。
【功效】
祛痰除濕,尤擅解除下肢水腫,主治足踝腫脹、下肢沉重等癥。
【按摩手法】
用大拇指指尖或指腹按揉該穴3~5分鐘左右,注意按摩力度適中、均勻,逐漸由輕到重,以局部酸脹微痛為宜。
四、足三里穴
【位置】
在小腿外側(cè),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功效】
有調(diào)節(jié)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健脾和胃,祛濕化痰、補中益氣的作用。
【按摩手法】
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按壓 5~10 分鐘,每分鐘按壓 15~20 次,注意每次按壓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fā)熱的感覺。可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五、陰陵泉穴
【位置】
在小腿內(nèi)側(cè),由脛骨內(nèi)側(cè)髂下緣與脛骨內(nèi)側(cè)緣形成的凹陷中。
【功效】
健脾祛濕,改善因濕濁困脾引起的肢體困重、水腫、大便黏膩。
【按摩手法】
可用拇指指腹環(huán)形按壓,每次按壓持續(xù)3-5秒,力度以感到酸脹為宜,每次按摩3-5分鐘。在按摩時,可配合足三里穴,增強健脾利濕的效果。
六、承山穴
【位置】
小腿后側(cè),腓腸肌肌腹下凹陷處(踮腳尖時肌肉最突出處下方)。
【功效】
祛濕利水、舒筋活絡(luò),緩解小腿沉重、水腫、濕氣導(dǎo)致的疲勞。
【按摩手法】
用拇指指腹點揉承山穴。點揉的力度要均勻、柔和、滲透,使力量深達深層局部組織,以有酸痛感為佳。早晚各一次,每次點揉3~5分鐘,兩側(cè)承山穴交替點揉。
以上就是健脾化濕的6個穴位,你還知道有哪些穴位嗎?歡迎評論區(qū)告訴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