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零售一直在講的“去中間化”敘事,終于在3月29日,推向了高潮。
“推行裸價直采,去掉一切中間商!”葉國富在永輝2025供應商大會上喊出的這句話,猶如一聲驚雷,炸響零售和快消流通行業。
變革是肯定的,去中間化也是一個趨勢,但“去掉一切中間商”,真的可能嗎?
為此,我與幾個零售大佬交流,問問他們的看法。他們的看法很一致:去中間商,根本就是偽命題,在很多情況下,中間商承擔了不可或缺的職能,全都對接廠家嗎?不可能。
比如,量的問題,工廠整車發貨,你的門店一次性要不了那么多。
再比如,資金的問題,你去直采,廠家要款到發貨,你承受得了嗎?
這確實是零售去中間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情況。
從商業運行的邏輯來看,完全去掉中間商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永輝這個口號的背后,我在思考另一個問題:往往越極端的表述,它釋放的信號越強烈。
從永輝本身來講,它釋放了葉國富刮骨變革的決心。
但站在快消行業來講,我看到的信號也很明確:傳統“經銷商”已無活路——至少在商超渠道是這樣的。
“經銷商”是“中間商”的一種,市場永遠有“中間商”的生存空間,但是“經銷商”未必。
你說我這是在玩文字游戲嗎?當然不是。
去年底商超調改如火如荼,有經銷商老板告訴我,在當地超市調改的浪潮下,他的生意不降反增。
原因很簡單,過去一個品類有好幾個經銷商在供貨,在商超調整的要求下,其他人干不下去了,生意就轉到他手里了。
該經銷商過去幾年一直在深耕貨盤組織的能力,也在努力向品類運營商轉型,他知道這個趨勢是擋不住的,由于貨盤、成本上的優勢,他不但沒有出局,反而現在占到該系統50%以上的品類份額。
很多人以為,商超調改就是簡單砍掉中間環節,零售直接跟廠家合作。
有這種情況。
但如果你對經濟運行和市場交易有基礎認知,你就知道,中間商的本質是降低交易成本的專業分工者,承擔物流、信息匹配、信用擔保、庫存風險等功能。
他們的存在,降低了總的交易成本。
宣稱“去中間商”的企業,逃不開兩條路:要么內部化中間職能,要么將傳統中間商,替換為更高效的新形態。
企業的邊界在哪里?市場上交易成本,與企業內部管理成本找到一個平衡而已。扎心的是,折騰過的企業都會發現:內部的管理成本往往更高。
所以,“去中間商”,更確切地表達,應該是“換中間商”。
但這并不意味著,作為中間商的經銷商群體可以高枕無憂。
這兩年,折扣化、商超調改,大部分經銷商在零售變革的浪潮下,生意逐漸萎縮,甚至干不下去了,只有小部分經銷商獲得了更大的機會。
只是,這部分“經銷商”,還能被稱為“經銷商”嗎?
“我感覺我早就不是經銷商了。但具體叫什么,我也不知道。”最近拜訪的一位老板告訴我。
跟她聊完之后,確實無法用傳統的經銷商去定義她。
他們在疫情期間就意識到傳統經銷模式難以為繼,后面陸續砍掉很多品牌的代理,專注于為商超客戶提供選品的服務。
現在他們有自己不同品類的選品團隊,甚至有自己的設計團隊,現在一個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據終端的需求,聯合上游的品牌為商超客戶做渠道定制商品。
商超調改,她根本不擔心,因為他們提供了很多商超替代不了的服務。
這樣的服務,不止小系統,大如永輝也是需要的。
中國廣大的商超系統在家樂福模式的荼毒下,采購團隊擅長談判價格,但根本不具備選品的能力。
現在已經有一批專業的服務商,深耕不同的品類,專注為商超提供選品、組貨的服務。
而且因為有商貿公司的基因,他們知道如何與品牌打交道,他們在品牌和零售之間起到了很好的橋梁作用。
除了聯合上下游做渠道定制商品,在直營裸采的趨勢下,他們還為一些品牌做托盤商,或者為一些品牌提供終端服務賺服務費。
這些服務,本質上是做零售終端的買手,傳統經銷商實際上是品牌的推手,二者有根本上的不同。
做下游客戶的買手,而不是品牌的推手,在經銷商群體中,特別是區域大商中,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這體現在兩點。
第一,主體意識覺醒。
過去經銷商的品牌思維非常嚴重,只要品牌不錯,都會愿意接。自我介紹的時候,也是某品牌的某某。
現在大商的品牌思維越來越淡化,如果不賺錢,送上門也不做。不少人甚至在刻意減少大品牌在生意中的占比。
在當下的環境下,首先要活下去,要賺錢,越來越多的經銷商作為一個獨立的企業,意識覺醒了。
第二,主動調整職能。
過去品牌讓做什么經銷商就做什么,現在區域大商在思考,哪些商品是真正需要的,會主動發起定制。
一個經銷商老板說:“如果還在繼續以十年前的大單品為主,大家都掙不到錢?!?/p>
他和廠家一起,把某個核心單品的包裝全改掉,規格從250ml換到200ml,重新做了一套價盤,在市場試點效果反饋很不錯。
區域大商為什么有這種變化?
一切都是環境變化的結果。
經銷商這個群體是伴隨品牌市場下沉,攻占終端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產品稀缺、品牌稀缺的時代,獲得代理權,覆蓋更多的終端,有更好的客情,經銷商就能做起來。
但是環境已然變化。
中國已經進入消費主義時代,所謂消費主義,就是用消費解決意義缺失的問題。翻譯過來就是:基本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選擇那么多,為什么選擇你?!
這是需求端提出的大問題,作為供給方的零售、經銷、品牌,必須一一做出回答。
零售的變革,就是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1. 供應鏈效率:我價格便宜,至少我價格不貴——裸價直采、去中間商。
2. 商品差異化:我這里賣的商品不一樣——聯名共創、自有品牌。
傳統經銷商做的是品牌代理的生意,幫助品牌分銷、鋪貨。當零售做出變化的時候,領先的區域大商也在跟著變化。一些經銷商開始做品類深度運營的生意,為下游客戶提供有競爭力的商品組合。
獲得品牌的代理權,把產品鋪到終端就能賺錢的時代過去了。現在大商要研究零售、研究消費者,基于這個視角去研究商品。
去掉一切中間商,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這與市場運作的規律相悖。
所以,站在上游供應商的視角,“去中間化”的真實表述是:
1. 大量小經銷商丟掉生意;
2. 少數有選品能力,在特定品類上有優勢的大商獲得更多機會;
3. 這些少數的大商,可以繼續用“經銷商”的稱呼,但他們實際上已經進化為“品類運營商”。
這張圖是我畫的關于經銷商的身份解構,經銷商的角色和職能在發生變化。
再細化一下,是這樣的。
這與我們看到的經銷商群體的變化是一致的,除了深耕某幾個品類,做品類運營服務商,還有轉型區域的B2b供應鏈平臺,做服務小店的生意。
無論如何,小商退場,大商化加速,是確定性的趨勢。
未來的大商,在某些情況下,仍然會涵蓋傳統經銷商的一部分職能,但它們的核心角色和職能已然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過去的市場都是廠家主導的,品牌作為源頭,把經銷商當作蓄水池,把產品鋪下去。這導致的結果是,到處都是同質化的商品,放在貨架上,消費者幾乎都視而不見。
當消費者用腳投票山姆、胖東來、盒馬、折扣店的時候,傳統零售商不得不開始收回貨架的主導權了。
大的時代變革下,零售在變,大商在變,那上游品牌應該怎么辦?下篇文章我們來分析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