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項追蹤超過200萬人、歷時30年的研究明確提醒:自閉癥譜系障礙患者罹患帕金森病的風險,是普通人群的3.5倍以上!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毀滅性”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可能在他們比預期更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偷襲”。這項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
JAMA Neurology上的研究,不僅揭示了神經發育與退化間的驚人聯系,更為全球數百萬自閉癥患者的長期健康管理敲響了警鐘。
自閉癥患者也是帕金森病風險人群
自閉癥譜系障礙是一種神經發育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社交互動障礙、重復刻板行為及興趣狹窄。帕金森病作為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以運動障礙(如震顫、僵硬、動作遲緩)為主要特征,其病理基礎是大腦中多巴胺神經元的逐漸死亡。傳統觀點認為,帕金森病主要影響老年人,但早發性帕金森病(發病年齡<50歲)也并不罕見。而該項研究發現,自閉癥患者不僅更容易患上帕金森病,而且發病年齡可能更早。
該研究追蹤了1974—1999年間出生的227萬人,隨訪時間最長達到30年。結果顯示,在非自閉癥人群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約為0.02%(每5084人中1例),在自閉癥患者中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則高達0.05%(每2165人中1例)。經過統計分析,自閉癥患者患帕金森病的風險比普通人群高出343%~359%,且這一關聯在不同年齡段均穩定存在。
為什么自閉癥患者更容易患上帕金森病?
科學家推測,這可能與兩者共享的生物學機制有關。
首先,多巴胺系統的異常在自閉癥和帕金森病的發生發展中均扮演重要角色。一些研究發現,自閉癥兒童的多巴胺代謝模式與普通兒童不同,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成年后面臨更高的神經退行風險。
其次,遺傳因素可能起到關鍵作用。例如,
PARK2基因的突變既與早發性帕金森病相關,也被發現存在于部分自閉癥患者中。這一基因編碼的蛋白質參與線粒體功能和細胞清理機制,其缺陷可能導致神經元更容易受損,從而增加帕金森病的風險。
此外,自閉癥患者常伴隨慢性炎癥和氧化應激增強,這些因素也被認為是帕金森病的潛在誘因。長期的神經炎癥可能加速大腦衰老,使得多巴胺神經元更易退化。
如何有效診斷帕金森病?
對于自閉癥患者來說,帕金森病的確診更加不易,需要醫生及家屬的密切觀察。帕金森病的診斷主要是依靠詳盡的病史、完整的神經系統體格檢查,輔以治療初期患者對多巴胺能藥物反應的觀察,并且帕金森病患者的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由于帕金森病表現復雜,將其特征分解為核心癥狀、支持標準、警示標準和絕對排除標準,滿足必要的條件后即可診斷為帕金森病或潛在的可能性帕金森病。
1.核心癥狀
帕金森病的核心癥狀有三個:①運動遲緩;②靜止性震顫;③肌強直。具備①加上②或③中的一條,即可診斷為帕金森病。
2.支持標準
①對多巴胺能治療明確且顯著有效,在初始治療期間,患者功能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②存在左旋多巴誘發的異動癥。
③既往或本次體格檢查存在單個肢體的靜止性震顫。
④存在嗅覺喪失,或頭顱超聲顯示黑質異常高回聲或MIBG閃爍顯像,提示心臟失交感神經支配。
3.絕對排除標準
存在以下任何1項即可排除帕金森病:
①存在明確的小腦異常,如小腦性步態、肢體共濟失調或小腦性眼動異常。
②向下的垂直性核上性凝視麻痹,或向下的垂直性掃視選擇性減慢。
③發病后5年內,診斷為行為變異型額顳葉癡呆或原發性進行性失語。
④發病3年后仍局限于下肢的雙側帕金森病樣癥狀。
⑤多巴胺受體阻滯劑或多巴胺耗竭劑治療誘導的帕金森病綜合征,其劑量和時程與藥物誘導的帕金森病綜合征一致。
⑥盡管病情為中等嚴重程度,但患者對高劑量左旋多巴治療缺乏顯著的治療應答。
⑦明確的皮質復合感喪失(如在主要感覺器官完整的情況下出現皮膚書寫覺和實體辨別覺損害),及明確的肢體觀念運動性失用或進行性失語。
⑧分子神經影像學檢查突觸前多巴胺能系統功能正常。
⑨存在可能導致帕金森病綜合征或疑似與患者癥狀有關的其他疾病的證據,或專業醫師基于完整的診斷性評估判斷其可能為其他綜合征,而非帕金森病。
4.警示征象
①發病后5年內出現快速進展的步態障礙,以至于需要經常使用輪椅。
②運動癥狀或體征在發病5年或5年以上完全無進展,除非這種病情的穩定是與治療相關的。
③早期延髓功能障礙,即發病后5年內出現嚴重發音困難或構音障礙(絕大部分的言語難以被理解)或嚴重。
④吞咽困難(需進軟食、鼻飼或胃造進食)。
⑤吸氣性呼吸功能障礙,即在白天或夜間出現吸氣性喘鳴或者頻繁的吸氣性嘆息。
⑥發病后5年內出現嚴重的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⑦發病3年內由于平衡障礙導致反復跌倒(>1次/年)。
⑧發病10年內出現不成比例的頸部前傾(肌張力障礙)或手足攣縮。
⑨盡管病程>5年,不出現以下任何1種常見的非運動癥狀: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便秘、日間尿急、癥狀性體位性低血壓)、睡眠障礙、嗅覺減退、精神障礙(抑郁、焦慮或幻覺)。
⑩其他無法解釋的錐體束征,表現為錐體束性肌無力或明確的病理反射亢進,排除輕度的反射不對稱以及孤立性的跖趾反應(偶發頸椎狹窄等)。
?雙側對稱性帕金森病綜合征,患者或照料者報告雙側癥狀起病,無側別優勢,客觀檢查亦未觀察到側別優勢。
醫學界神經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參考文獻
1.Weiyao Yin,Abraham Reichenberg,Michal Schnaider Beeri,et al.Risk of Parkinson Disease in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AMA Neurology,online 27 May 2025.
2.帕金森病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J].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20,19(1):5-17.
責任編輯:夢琳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