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Gary
來源|汽車服務世界(ID:asworld168)
今年以來,上游企業對于新能源連鎖的布局,動作比較頻繁。
從4月開始,與中升、平安有一定關聯的電驢閃修加快布局節奏,在官方微信號和抖音號開展較為密集的傳播。
另外,寧德時代旗下的寧家服務直營體驗中心陸續開業,并于年初在全國多地啟動直營體驗中心招募。
比亞迪則是在3月提交“迪迪養車”、“小迪養車”、“精誠養車”等商標申請,可能是在為涉及新能源售后的養車連鎖做準備。
可以看到,從上游車企、電池廠商,到保險公司、4S集團,都在今年關注和發力新能源售后,而且是以連鎖的形式推進,意圖實現規模化發展。
汽車服務世界提出過,2025年是新能源過保業務元年,至少有超過50萬新能源車過保,釋放出三電維修業務,這是不容忽視的行業增量。
在燃油車時代,上游企業主要利用4S體系承接售后業務,但重視度并不高;在新能源時代,三電維修爆發之前,上游企業就以連鎖的形態,著手布局甚至瓜分售后業務。
對于獨立售后市場的40萬汽服門店而言,新能源時代的售后爭奪無疑更為激烈。
一、電驢閃修和寧家服務有何異同?
在已經確定的布局當中,電驢閃修和寧家服務具有很強的可比性,也可從雙方的異同點,看出如今新能源布局的某些特性。
首先,有一點值得注意,中升并未公開承認電驢和集團的關系,不過,我們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看出雙方的關聯性。
第一,根據天眼查的股權穿透,電驢閃修的控股股東上海銘升和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在董事架構中,能看到中升的影子。
2023-2024年,上海銘升和陸續退出3位股東,都在中升集團任職;當然,新進的2位股東,目前看不到和中升的直接聯系。
第二,電驢的官方抖音號,其中一則視頻宣傳,電驢的服務場景就是在中升維修服務中心,證明電驢和中升確實存在店中店的合作模式。
由此也可看出,一方面,中升在資本維度,盡量剝離與電驢的關系;另一方面;中升在業務維度,則是和電驢形成了合作關系。
另外,電驢和平安產險也展開了深度合作:電驢為平安的客戶提供維修保障,平安則是以保險服務能力,為電驢的業務拓展提供支持。
以此為大背景,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對比電驢和寧家服務。
第一,創始基因。
寧家服務是寧德時代在2024年8月宣布的汽車后市場服務品牌,直接隸屬于寧德時代。
寧家服務最大的優勢無疑來自兩點,一是寧德時代在電池技術上的支持,二是供應鏈體系的支持,但目前來看,在客戶流量上有一定匱乏。
電驢更類似于中升孵化的一個獨立項目,去年開始,在幾個城市試點運營,目前主要依托于中升的場地和車主資源開展業務,與此同時,與平安的合作,也能帶來保險理賠端的業務。
第二,門店形態。
寧家服務一開始就建立五星直營體驗中心,場地和裝修的規格都比較高,在定位上,五星直營店是寧德時代后續所有新產品和新服務的落地試驗田。
直營店之外,寧家服務已經開啟加盟店模式,分為乘用車和商用車兩類授權店,均按照0星-5星進行評級,是一種重資產的經營模式。
電驢則是采取店中店的模式,類似于中升維修服務中心當中的一個項目,其優勢在于可以進行資源協同,降低初期運營成本。
第三,業務類型。
寧家服務的業務類型,主要還是圍繞電池展開,包括電池檢測、電池基礎維保、電池回收等,以此為基礎,再延伸到移動救援、二手車檢測、車輛交易流通等服務。
可以說是從電池出發,打造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解決方。
而電驢閃修,只是電驢旗下的業務之一。
目前電驢涵蓋電驢閃修、電驢科技服務、電驢培訓服務、電驢延保服務四個子業務,涉及三電檢測維修、三電培訓、新能源延保、新能源理賠等,甚至自行研發診斷維修設備。
具體到電驢閃修,根據官網介紹,“可實現5分鐘聯系案件,3小時到達現場,6小時出具維修方案”,推測目前核心業務在于平安合作的延保服務,以及后端的事故車理賠業務。
第四,門店數量。
根據官方最新數據,今年年初,寧家服務網絡超過600家,同時設有12家電池返修中心。
不過,根據規劃,寧家服務目標2024年底,在7個城市(武漢、廣州、上海等)開設五星直營店,但實際進度未達預期,目前僅完成部分城市布局。
電驢方面,目前全國有33家維修中心和1家維修基地,目標2026年底,全國布局500家維修中心和30家維修基地,覆蓋中國90%以上城市。
值得注意的是,電驢的維修基地占地7000平米,人員規劃80人,包含10個電池維修車間,1個整形車間,1個電池測試車間,1個電機電控維修間1個,1個電芯加工車間,仍然以電池為基礎構建業務體系。
除了上述維度的對比,兩者和獨立售后市場的關系,也存在本質區別。
寧家服務向獨立售后開放,一批傳統維修企業已經加盟運營,據市場反饋,存在投資產出比不高的情況。
電驢背靠保險公司和4S集團的資源,目前還是一個比較封閉的業態,無疑與獨立售后形成了競爭關系。
二、上游企業瓜分新能源售后
以電驢和寧家服務為觀察切入點,站在連鎖的視角,我們會發現新能源車和燃油車時代,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路徑。
在燃油車時代,上游企業主要利用4S體系承載售后業務,并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售后只是4S店的邊緣業務,其核心業務還是新車銷售和汽車金融。
直到十年前,上汽車享家、上汽通用車工坊、北汽好修養等主機廠主導的汽服連鎖才走上歷史舞臺;近兩年,部分4S集團陸續推出第二維修連鎖體系。
在新能源時代,目前新能源還處于新車階段,過保業態剛剛開啟。
在新能源售后還未大規模爆發的背景下,諸如寧德時代、保險公司等上游角色,以及比亞迪潛在的“迪迪養車”,都參與到新能源連鎖當中。
為什么上游企業如此急迫地布局新能源維修連鎖、三電專修連鎖等連鎖形態?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第一,新能源新車的銷售格局。
對比燃油車時代,以前賣車營收和利潤雙高,售后就顯得很雞肋;如今新車大打價格戰,從燃油車延伸到新能源車,不少新能源車企常年虧損,甚至出現賣一輛虧一輛的極端現象。
在此情況下,上游車企提前布局售后體系,尋找新的盈利空間,在情理之中;包括中升這樣的4S集團,處于新能源業務轉型期,當然也不會錯過新能源售后業務。
第二,三電技術和供應鏈的封閉性。
目前三電維修技術主要掌握在上游車企和電池廠商手中,一方面,站在企業的角度,他們擁有天然優勢實現技術壟斷;另一方面,站在車主的角度,他們在獨立售后也找不到太多服務選擇。
供應鏈的情況類似,新能源售后供應鏈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只有少量拆車件和再制造件,由此,上游企業也可以利用配件創造更大的盈利空間。
第三,新能源售后連鎖的難度。
汽車后市場連鎖化道路已經走了十多年,以燃油車為基礎的連鎖,主要還是集中于養車連鎖,再向洗美、鈑噴、輪胎、底盤等業務延伸。
目前整個行業的連鎖化率還不到10%,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燃油車品牌和車型過于復雜,技術性維修難以標準化,不容易大規模擴張。
而新能源車的品牌、車型、技術難度、構造復雜度等,相比于燃油車大幅下滑,很多三電業務利用設備和軟件就能得到解決,更容易實現業務標準化,因此更適合連鎖化發展。
由此就能理解,新能源時代剛剛開啟,就出現了一批由上游企業主導的連鎖。
第四,車主運營的可行性。
新能源時代的特性之一,在于上游企業可以利用小程序、APP等技術手段,再結合新能源車高度電子化的屬性,直接運營終端車主。
因此,上游企業掌握了產品入口,進而掌握了大量車主資源:比如比亞迪掌握產品和車主資源;寧德時代掌握產品和技術資源;保險公司聯合4S集團,同樣掌握車主資源,以及場地資源。
所以,上游企業在售后業務上進行資源變現,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只不過,上游企業的過早布局,提前讓新能源售后賽道變得擁擠不堪。
三、新能源售后占位戰再現端倪
早在2021年,汽車服務世界就發文《新能源汽車售后占位戰:現在不進入,以后沒機會》,提到了新能源售后“占位”的現象。
當時,新能源車銷量還未進入完全爆發期,售后機會主要來自于新勢力授權業務,在那個時候,諸如特斯拉、蔚小理等一線品牌的授權業務,基本上被搶占完畢。
授權業務可以理解為資源型業務,一旦沒有進入車企的授權體系,汽服門店完全無法開展新能源售后業務,所以就存在“占位”的概念。
幾年時間過去了,新能源售后格局迎來了幾個變量。
一是在業務類型上。
除了車企授權業務,目前新能源業務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新車衍生業務,比如洗美、貼膜、內飾升級、底盤升級等;二是少量過保車輛帶來的保養、養護、三電維修等業務,比如濾芯更換、空調清洗等。
觀察當下的業務類型,除了三電維修,其他業務都橫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這也說明,現在汽服門店只靠新能源業務,很難支撐正常運營,必須同時服務燃油車和新能源車。
二是參與群體上。
在去年以前,新能源售后的主要參與群體還是獨立售后市場的玩家,比如爭取授權業務的華勝、恒泰、國合等區域連鎖,還有從特斯拉這一細分車型切入的T9等。
從去年開始,在新車衍生業務上,不少造車新勢力開始直營貼膜、車品等業務;在三電專修上,寧德時代布局寧家服務,電驢閃修也開始試運營。
上游企業逐漸駛入新能源售后賽道,與獨立售后市場形成合作關系,或是競爭關系,帶來了新的變量。
三是在布局模式上。
過去,恒泰、華勝等爭取授權體系,主要是建立4S店、商超店等門店形態;而大量單店則是采取燃電一體的模式,同時經營兩種類型的業務。
比較特殊的是T9,布局輕量化加盟連鎖體系,并只做特斯拉單一車型,開展改色貼膜、改裝升級等業務,今年則是延伸至維保業務,并進行維修技術儲備。
但總的來說,整個行業并未大規模開展三電維修業務。
如今,寧家服務、電驢快閃,包括比亞迪潛在的“迪迪養車”,則是帶來了三電專修連鎖模式,推動整個賽道向連鎖化方向發展。
所以,現階段的新能源售后占位戰,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業務層面,從原來的授權業務占位,延伸到如今貼膜、三電等全部業務的占位。
二是門店層面,從原來的4S店、商超店的占位,延伸到如今的連鎖化門店的占位。
可以說,新能源售后業務的爭奪,已經進入了全方位競爭階段,再也沒有所謂的空白領域。
站在40萬汽服門店的角度,也不必過于焦慮新能源的沖擊,畢竟新能源車保有量占比還不到10%。
當下,汽服門店或許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布局。
一是適當地進入橫跨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業務,或者說雙入口業務,比如洗美、貼膜、輪胎等。
二是堅守燃油車基盤業務,包括燃油車老車釋放出來的底盤、發動機維修等業務,既能建立技術壁壘,又能贏得利潤空間。
在汽車后市場變革期,從業者需要做出改變,也應有所堅持,取舍背后,離不開經驗的溝通和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