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蔣金麗 編輯 | 蔣詩舟
在AI、北交所、新消費此起彼伏的熱潮中,創新藥近期后來居上,成為公募年內賺錢效應最強的板塊。
據Wind統計,截至6月9日,年內主動權益基金業績TOP10,有8只是重倉創新藥的醫藥主題基金,且區間漲幅均超過68%。
熱度高漲之際,分歧開始顯現。知名醫藥基金經理萬民遠近日在業內群聊中斷言,“這波創新藥的泡沫遠比上輪cxo(醫藥外包行業)的泡沫大”。但也有觀點認為,哪怕到現在為止,還是有很多質地比較好的創新藥公司,在估值合理甚至偏低估的狀態。
醫藥主題基金業績霸榜
2025年即將過半,從當前的戰況來看,創新藥或成公募年中排名勝負手。
年內主動權益業績TOP10的名單中,醫藥主題基金包攬前三。排名第一的是長城醫藥產業精選,漲幅達84.59%。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緊隨其后,取得82.14%的收益。永贏醫藥創新智選位列第三,漲幅為74.52%。
此外,中銀港股通醫藥、中航優選領航、諾安精選價值、平安核心優勢、華安醫藥生物5只基金也乘著創新藥的東風,進入榜單前十,且漲幅均超68%。
從規模來看,這8只醫藥主題基金體量都不大,截至一季度末,均低于3億元。甚至部分產品此前處于清盤線邊緣,長城醫藥產業精選、中航優選領航、華安醫藥生物一季度末規模均低于5000萬元。
這也意味著,這波創新藥紅利的基民并不多。
實際上,創新藥的復蘇始于年初,但近期才開始人聲鼎沸。據Wind統計,截至6月9日,恒生港股通創新藥指數年內已累計上漲61.91%。其中,一季度貢獻了28.93%的平穩漲勢;快速上漲階段則出現在最近一個月,漲幅達27.96%。
景順長城基金經理喬海英指出,本輪創新藥行情的爆發,是多個因素共同驅動的結果。
首先是近期BD交易活躍。國產創新藥海外授權交易絕對數量和占比乃至交易金額,持續刷新記錄,“世界級的創新有世界級的定價,說明中國企業的創新和研發實力已大大提升。從上一輪跟隨創新已經提升到源頭創新,實現技術上的追趕,并將逐步超越”。
其次是商業化兌現。一方面是創新藥企陸續實現扭虧盈利,尤其是海外市場的收入和盈利能力給市場以信心。疊加部分授權品種的收益在報表層面的兌現,進一步提振對創新藥物研發投入的商業模式的信心。
此外,從資金層面看,醫藥行業連跌四年,過度反應了市場對國內醫療需求的悲觀預期。而在風險偏好逐步修復的過程中,創新藥作為科技創新在醫藥領域的投射,因其非線性的高回報潛力,成為風險偏好提升的資金優先選擇的板塊。
在喬海英看來,最核心的驅動因素是產業趨勢,是國產創新藥在創新能力的趕超,“這一產業趨勢將不斷通過BD交易催化股價表現逐漸成為市場共識,醫藥板塊將迎來整體的信心修復和價值重估”。
知名醫藥基金經理警示泡沫
幾乎每一輪結構性行情,市場情緒都會在極度樂觀和極度悲觀之間橫跳。沉寂多年的創新藥,從無人問津到重回熱門,只用了一個月。
熱度高漲之際,分歧開始出現。
近日,萬民遠在一個業內交流群中,痛批創新藥“大部分是純炒”。他的發言頗為犀利,稱“這位置大部分公司估計都見了未來三五年的頂,甚至很多估計是永遠的頂”。
他還表示,“這波創新藥的泡沫遠比上輪cxo的泡沫大,cxo好歹出了業績,創新藥很多永遠不會有業績”。
萬民遠任職于融通基金,目前管理著5只產品,巔峰時期管理規模超過150億元。由于近年來醫藥行情持續下行,到今年一季度末,他的管理規模已降至40.63億元。業績來看,他管理的產品年內收益在2.97%-17.84%之間。
他在一季報中提到,創新藥出海及 AI+醫療兩大方向表現出色,成為醫藥板塊的主線,尤其以創新藥出海為代表的細分領域去年以來對外授權交易頻繁,且首付款金額逐步攀升。
不過,萬民遠表示,盡管創新藥產業趨勢明確,但A股市場創新藥資產價格較貴,配置A股創新藥較少。
近日看空創新藥的言論在業內引發關注后,萬民遠向媒體解釋,自己對中國創新藥產業趨勢長期看好,認為這是國內醫藥投資最重要、彈性最大的主線,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創新藥企走向世界。
但他進一步表示,“我注意到,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資金涌入創新藥上市公司,忽略了創新藥企業的研發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周期長、競爭激烈等特點,個別上市公司股價虛高,甚至出現了估值泡沫”。
估值修復空間與早研風險
和萬民遠的看空不同,部分基金經理并不悲觀。
興證全球基金經理助理隋毅統計了一組數據,從2021年醫藥牛市頂到2024年,恒生醫療指數連續跌了四年,每年跌幅有30%左右,也有20%左右,幾乎沒有低于15%的。
“這四年整個恒生醫療指數跌了大概65%,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今年會有這么驚人的漲幅。”據隋毅計算,如果算上今年的漲幅,從2021年到現在整體其實還是跌的。
隋毅指出,前幾年的醫藥牛市是流動性極致寬松帶來的估值泡沫的急速催生,“如果回頭去看,2021年有非常多大家口中的好公司,這些公司確實非常好,但在那個時間點給到了一百五六十倍,甚至第二年的一百多倍估值,這是一個非常夸張的估值泡沫狀態,如果跟歷輪A股泡沫去比較,那個時間點超過了2015年、超過了2008年,是一個非常極致的狀態”。
而這一輪的特征是,四年的熊市使起始估值位置非常低,甚至很多公司都跌破了大家認為的安全邊際的位置,在這樣的狀態下,從今年初到現在,是從估值極致壓縮到往合理估值去恢復的過程,“哪怕到現在為止,還是有很多質地比較好的創新藥公司,在估值合理甚至偏低估的狀態”。
“從大的角度判斷,現在這一輪還是在往合理估值走的狀態。”隋毅也提醒,今年上半年整個醫藥板塊很熱鬧,這里面不可避免會有很多沒有基本面也漲很多的公司,這就需要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的專業研究。
喬海英持類似觀點:“創新藥的良好表現也是此前對國內醫療市場過度悲觀的定價糾偏,相對4年多的股價調整和大幅改善的基本面和管線質量,我們認為板塊的修復和估值提升仍將持續。”
同時她提醒,創新藥尤其早研有很高失敗風險。
一方面,創新藥研發存在“三個10”難題,即平均只有10%的研發項目能成功、研發周期長達10年左右、需投入10億級資金。對于逐步走向國際舞臺的中國藥企,海外的臨床試驗開發能力和商業化能力還需要提升的,目前仍需和MNC接力完成。
另一方面,當下二級市場情緒有所修復,但一級市場因創新藥研發的高風險,投資意愿仍然不高,很多創新藥項目仍面臨 “耐心資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