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鄭州科大醫院精神心理科的診室里,14歲的初中生小宇(化名)縮在椅子上,目光呆滯地盯著地面。他的母親王女士正向陳春蓮主任控訴:"這孩子現在完全不服管教,作業一個字都不寫,整天就知道玩手機..."這樣的場景,陳主任幾乎每天都會遇到。家長們帶著"不聽話""不努力"的孩子前來就診,卻往往忽略了這些行為背后隱藏的心理危機。
在單獨咨詢時,這個看似冷漠的少年突然崩潰大哭:"我背了那么多單詞還是不及格,他們都說我不努力..."經過專業評估,陳主任發現小宇并非懶惰,而是出現了明顯的焦慮抑郁傾向。那些被家長視為"叛逆"的摔門、頂嘴,實際上是他發出的求救信號——就像高燒是身體的警報,這些行為是心理的警報。
陳春蓮主任的檔案柜里保存著許多類似的案例。有個高三女生每次考試就會胃絞痛,被父母責備"裝病逃避";還有個初中男生故意在課堂上搗亂,只因這樣"至少有人會注意我"。這些孩子表面上抗拒學習,實際上是在對抗內心深處的無助感。"當孩子說'我不想學'時,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是'我學不會'或者'我太累了'。"陳主任解釋道,"可惜大人往往只聽到前半句。"
在鄭州科大醫院,治療這樣的問題需要家校醫三方配合。陳主任為小宇制定了循序漸進的返校計劃,同時通過認知行為療法幫他重建學習信心。更重要的是,她幫助王女士理解:"厭學不是對學習的否定,而是對當前學習方式的抗議。"三個月后,當小宇能主動完成作業時,王女士才明白,兒子需要的不是督促,而是理解。
陳春蓮主任常說,青春期就像這幅畫展示的——不是非黑即白的對抗,而是尋找自我的過程。在鄭州科大醫院青少年心理門診,這樣的認知正在幫助越來越多的家長明白:當孩子"不聽話"時,或許正是他們最需要被傾聽的時候;當孩子"不努力"時,可能已經耗盡了全部力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