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智技術重塑商業邏輯的當下,企業管理正經歷著從工業時代思維向數智時代認知的深刻范式革命。傳統二元論認知模式以“對立思維”為內核的邏輯框架,其局限性在新時代日益凸顯。唯有超越二元論,構建動態整體主義認知,才能適應“流變時代”特征,理解并應對現實挑戰。本文為陳春花老師《共生理念》新書解讀內容的精編整理。
春暖花開
正文字數 3637 字 |閱讀 12 分鐘
在智能時代,數智技術無孔不入地深度滲透,徹底重塑了企業經營的環境與規則,給管理者帶來全新挑戰與機遇。
面對復雜多變的商業局勢,管理者急需提升復雜問題的解析能力,在企業變革與穩定的天平上找到平衡點,為企業發展提供智慧指引。企業的數智轉型絕非單純的技術革新與商業模式更迭,更需要深度釋放管理價值、全面推動企業文化升級。
我與秦子忠老師所著的《共生理念》一書,區別于我以前寫的管理書籍,第一次將研究視角從管理領域拓展至哲學領域。
希望讀者通過閱讀此書,能夠構建全新的認知模式,從而清晰洞察組織與環境、個體、世界之間的動態變化,助力管理者穿透表象,把握變化背后的底層邏輯。引導管理者突破技術和制度的局限,將目光更多聚焦于價值理念和人文環境,為企業發展注入更深層的動力。
閱讀這本書需要心態與方法的調整,建議采用沉浸式、自我對話的方式,暫時放下固有的經驗與認知,將身心投入書中,去理解每個觀點與內容。在數智技術促使社會基本單位從組織向個體轉變的當下,這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把握時代變化的本質,找到解決自身問題的有效路徑,這也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期待。
勒內·笛卡爾,這位十七世紀法國的杰出哲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被尊稱為“近代哲學之父”,他以“普遍懷疑”為起點,試圖為人類知識建立一個絕對可靠的基礎。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這一經典哲學命題,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起影響深遠的二元論體系。
此后的幾百年,二元論逐漸成為科學與學習訓練中常見的認知方式,其內涵廣泛涵蓋邏輯學、倫理學和認識論三個維度。在邏輯學維度,用于辨別實相和謬誤;倫理學維度,幫助人們理解善良與邪惡的關系;認識論維度,則聚焦于透過表象把握事物的本質。
這種認知模式遵循“部分之和是整體”“我思故我在”的邏輯,強調思考與實在部分的緊密關聯,成為典型的科學思維訓練模式。
然而,后世對笛卡爾二元論的評價褒貶不一。斯賓諾莎尖銳地批評其將心與物割裂開來,導致難以解釋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萊布尼茨則提出“前定和諧說”,試圖修正這一理論缺陷。
但不可否認的是,笛卡爾的二元論開創了理性主義哲學傳統,推動哲學研究從本體論向認識論轉變,為現代科學思維奠定了堅實基礎,對心理學、認知科學等眾多領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
非二元論是對二元論認知模式的革新與進化,它打破了“主客二分”的傳統思維框架,構建起以“整體性”為核心的認知范式。該理論強調,人與世界并非相互割裂的觀察與被觀察關系,而是始終處于動態互聯的統一體之中。無論個體是否通過理性思考獲得認知,世界的整體性存在都不依賴于“我思”,而是客觀、獨立地存續。
這種認知模式的革新,本質上是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觀點的超越,將人類從“主體性中心”的局限中解放出來,重新定位為與世界協同演化的參與者。
“非二元論”將世界解構為三個既相互獨立又緊密關聯的維度:
·客觀世界作為“一切實體的總和”,涵蓋物質存在、自然規律與物理現象,遵循可驗證的真實性邏輯,構成認知的“客體基礎”; ·社會世界即“一切人際關系的總和”,聚焦主體間的互動網絡,通過規范、價值與制度維系,體現為主體與主體間的“正確性”關聯; ·主觀世界指“言語者一切經驗的總和”,包含情感、意識、記憶等內在體驗,以“真誠性”為自我認知的核心標準
德國哲學家哈貝馬斯進一步以 “ 交往理性 ” 理論深化了非二元論的實踐邏輯。他提出,人類通過言語溝通實現對三個世界的認知整合,具體表現為三種有效性關系:
·在客觀世界,主體對客體的陳述需符合事實,如“水在100℃沸騰”,通過科學驗證建立認知可靠性; ·在社會世界,主體間互動需符合社會規范,如“契約必須遵守”,通過倫理共識維持關系穩定性; ·在主觀世界,主體對自我的表達需符合內心體驗,如“我感到焦慮”,通過情感真實實現自我認同。
這三重關系相互交織,共同編織成“人與世界的整體認知網絡”。傳統二元論聚焦的“主客體關系”,僅僅是非二元論框架中客觀世界的一個維度;而社會世界的主體間性、主觀世界的自我反思性,則填補了二元論在“關系性”與“主體性”方面的認知空白。
非二元論既承認科學理性對客觀世界的解構能力,又強調人類在社會互動與自我覺察中建構意義的獨特性,為理解智能時代“人機協同”“多元主體共生”等復雜命題,提供了更具包容性的認知工具。
在數智技術重塑商業邏輯的當下,企業管理正經歷著從工業時代思維向數智時代認知的深刻范式革命。傳統二元論認知模式以“對立思維”為內核的邏輯框架,其局限性在新時代日益凸顯,成為企業發展、甚至生存的重大瓶頸性問題。
以笛卡爾方法論為哲學基礎的二元論認知模式,遵循“還原-細分”的思維路徑,將商業世界簡單切割為“對手/非對手”“內部/外部”等對立范疇。在工業時代的線性競爭環境中,這種認知范式曾展現出高效性,企業通過明確競爭邊界、聚焦核心能力,實現了局部領域的深度優化。
然而在數智技術構建的泛在連接網絡中,產業邊界模糊化、價值創造生態化成為常態,固守二元對立思維將導致三重認知偏差:
·生態關聯性認知缺失,將競爭視為零和博弈,忽視同行在技術標準共建、場景生態共創中的潛在協同價值; ·組織邊界剛性化,以科層制思維界定組織邊界,難以構建跨領域資源整合的柔性能力; ·機會空間窄化,局限于現有競爭維度,錯失技術跨界、場景重構帶來的增量市場。
數字時代的商業本質之一是“連接大于擁有”,二元論認知的割裂性與數智時代要求的系統性形成根本沖突,企業面臨的風險已從“經營領域競爭”升級為“認知維度落后的生存挑戰”。
建立以“整體思維”“關聯思維”為核心的非二元認知模式,需要實現三重思維躍遷:
(1)從“對手識別”到“生態共生”
企業需與同行在技術研發、場景落地等領域構建“利他性共生關系”,通過知識共享、標準協同提升整體生態效能;
(2)從“組織壁壘”到“邊界消融”
突破科層制的物理邊界束縛,以“共生理念”重構資源配置邏輯,借助數字化平臺實現內外部數據、能力、流程的無縫流轉,使組織成為開放動態的“價值網絡節點”;
(3)從“線性因果”到“網狀關聯”
超越“投入-產出”的簡單因果邏輯,運用復雜系統思維洞察商業世界的非線性關聯,如人工智能與傳統制造業結合帶來的生產范式、服務模式、用戶關系的系統性重構,挖掘跨領域“弱連接”中的創新機會。
這種認知范式的轉型,本質是從追求“部分最優”轉向實現“系統最優”,從“靜態競爭”轉向“動態共生”。能夠駕馭復雜性的組織必須具備整體性的核心能力,而非二元論認知正是這種核心能力的底層邏輯。
(一)物理學維度:量子力學與整體主義思維
量子力學的發展徹底顛覆了經典物理學的主客二分框架。從愛因斯坦相對論到量子糾纏理論,物理研究證實世界本質呈現主客觀一體性,無法通過傳統還原論進行分解認知。
在此背景下,量子思維應運而生,其核心特征表現為不確定性、測不準性與動態演化性,與牛頓力學的靜態規律思維形成鮮明對比。這種思維范式要求認知者以動態、關聯的視角理解世界,摒棄絕對化、靜態化的認知定式。
(二)哲學維度:意識光譜與認知異化批判
威爾伯的“意識光譜”理論從哲學意識領域為超越二元論提供支撐。該理論將人類意識發展劃分為六個階層,從混沌未開的整體狀態,到意識覺醒后的二元對立萌芽,再到生物社會形成、自我意識凸顯,直至“陰影層”的出現。
每個意識層級的躍遷本質上是對整體認知的“折射”與“壓抑”,導致個體與世界的認同感不斷縮小,形成主客分離的認知困境。
該理論揭示,回歸“宇宙萬物”的整體認知狀態,是擺脫二元對立、重構認知體系的關鍵路徑。
(一)時空觀革新
量子力學與意識光譜理論共同指向“流變時空觀”的建立。在數字時代,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要求認知者突破線性、靜態的時空理解,以動態交互的視角把握個體與世界的關系。唯有構建動態整體主義認知,才能適應如疫情后社會發展所呈現的“流變時代”特征,理解并應對現實挑戰。
(二)主客關系重構
傳統認知將外部世界視為靜態客體,而動態整體主義強調個體與環境的相互建構性。這種認知轉變消解了絕對化的主客對立,強調認知過程中的雙向互動與協同演化,為理解數字技術沖擊下的組織變革、商業創新提供了理論框架。
(三)焦慮化解路徑
認知范式的滯后是引發當代社會焦慮的重要根源。通過超越二元論,建立動態整體主義認知體系,個體能夠突破認知局限,將外部不確定性轉化為認知迭代的契機,從而有效緩解因認知偏差導致的焦慮與迷茫。(本文完)
微信 ID:chunnuanhuakai-cc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