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勁強醫生咨詢:156-0089-6344(同微步信)
中醫看待書寫痙攣,從來不是孤立地治療 “手抖” 癥狀。《黃帝內經》有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掉” 即肢體震顫,中醫認為其根源在于肝腎虧虛、氣血失和。長期過度用手、情志不暢、勞神傷脾,都會導致肝腎精血不足,筋脈失于濡養,進而出現不自主的震顫。就像干涸的河床難以承載船只,氣血虧虛的身體無法維持手部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單純壓制癥狀只是治標,唯有從根源培補正氣、調和臟腑,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固根培元的關鍵,在于一方歷經臨床驗證的經典方劑 ——“除顫祛拘湯”。這劑藥方以滋補肝腎、健脾養血為核心,精選熟地黃、山茱萸、當歸、白芍、天麻、鉤藤等十余味中藥材。其中,熟地黃填精益髓,山茱萸補肝腎、澀精氣,二者如同給身體注入源源不斷的 “生命之水”;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像春雨般潤澤干涸的筋脈;天麻、鉤藤平肝息風,幫助平息肢體的異常震顫。諸藥配伍,既能滋養先天之本,又能健運后天脾胃,讓氣血充盈、筋脈得養,顫抖自然消退。
當然,中醫講究 “千人千方”,除顫祛拘湯也會根據患者具體癥狀靈活加減。若患者伴有腰膝酸軟、耳鳴,說明腎虛更甚,會加入杜仲、續斷增強補腎之功;若兼有腹脹、食欲不振,說明脾虛明顯,則增加白術、茯苓健脾化濕。這種 “量體裁衣” 的治療方式,正是中醫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的精髓所在。
在臨床實踐中,除顫祛拘湯已經幫助眾多書寫痙攣患者重獲書寫自由。曾有位年輕教師,因長期備課批改作業,雙手在書寫時劇烈顫抖,甚至無法板書。經診斷,他不僅肝腎陰虛,還伴有肝郁氣滯。在服用除顫祛拘湯基礎上,加入柴胡、香附疏肝理氣。三個療程后,他的手抖癥狀明顯減輕,能從容書寫教案,焦慮情緒也得到極大緩解。這樣的案例,正是中醫 “治病求本” 理念最生動的體現。
中醫治療書寫痙攣,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 “特效藥” 模式。通過固根培元,修復受損的臟腑功能,重建身體的氣血平衡,往往需要 3-6 個療程的調理周期。但一旦取得療效,復發率極低,因為我們修復的不僅是癥狀,更是身體的自愈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