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1、行業:模型競賽冷卻,AI進入產品化與生態整合。各大平臺不再僅僅卷參數和論文,而是爭奪用戶入口、智能體標準和終端能力。
2、模型:大模型不再是簡單被動的“回答器”,在生成回答之前,它會進行復雜的“自我對話(Self-Reflection)”和多步推理。變得越來越像人一樣:一邊思考,一邊行動。
3、智能體:正在根本性地改變人與軟件交互和工作的方式。從“知識助理”或“內容生成器”,進化成能獨立完成任務的“數字員工”。人機界面從傳統的“工具欄+菜單”,變成更自然、更直觀的“自然語言+智能執行”。
4、AI編程:AI編程從輔助走向全面委派。編程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手藝活”或“體力活”,價值重心從具體的編碼技能,轉向了更具戰略性的產品設計能力、系統架構能力和決策能力。
5、商業模式:2025年,行業共識從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務),轉變為RaaS(Results as a Service ,結果即服務)。AI從成本中心直接轉化為利潤引擎。
6、職業沖擊:品味、判斷、方向感,才是人無法被替代的核心能力。別怕AI會搶走你的工作。怕的是,你沒有準備好,成為一個能夠和AI協作的人。
作者 林易
編輯 重點君
5月以來,大模型浪潮繼續加速。從紅杉AI內部峰會(Sequoia AI Ascent)、微軟 Build 2025、Google I/O 2025,到蘋果 WWDC 2025,一系列重量級行業大會接連召開,清晰地勾勒出了AI領域最顯著的趨勢:模型競賽冷卻,AI進入產品化與生態整合的“第二幕”。各大平臺不再僅僅卷參數和論文,而是爭奪用戶入口、智能體標準和終端能力。
AI領域的關鍵詞不再是“更大的模型”、“更快的推理速度”,而是“Agent(智能體)”、“自主執行”、“連接器”和“委派編程”。2025年,或許真的可以被稱為“智能體元年”。 它正在改變我們每天的工作方式、開發模式,乃至人與技術之間的關系。
但在一切AI都能勝任人類工作的未來,人類的價值到底是什么?在這次AI月報中,我們將從基礎模型、AI Agent、AI編程、商業模式以及職業沖擊五個維度,總結AI領域最顯著的變化和趨勢,并試圖給出一個答案:當AI可以包辦一切,品味可能才是人類的護城河。
基礎模型:思維方式變革,從ChatGPT 到 ThinkGPT
如果說2022年末發布的ChatGPT是AI技術走向大眾視野的開始,那么,2025年陸續亮相的GPT-4.5、Gemini 2.5 Pro等新一代基礎模型,則可以被視為這一輪AI革命的“操作系統級更新”。這些模型不止是參數量級或上下文長度的簡單提升,更帶來了AI思維方式上的根本性變革。
這些先進的大模型已經不再只是簡單被動的“回答器”,它們在生成回答之前,開始進行復雜的“自我對話(Self-Reflection)”和多步推理。這意味著什么?當你向一個大模型拋出一個復雜的問題時,它并不會立刻給出答案。相反,它會在“內心”經歷一個類似人類思考的過程:拆解問題結構;對多個可能路徑進行推理;選擇最優解,并進行驗證。這種內部迭代和反思,是AI智能水平躍升的關鍵標志。
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巴黎GTC大會上說:“未來的AI模型在一次推理中,可能需要生成成千上萬個token,進行反復的反思、改寫、驗證。這背后,是對實時算力的千倍需求。”
這種AI的“反思能力”和自主思考的趨勢,也在開源社區中同步演進,并催生了許多創新項目。例如,ThinkGPT等一系列開源項目致力于為大模型加入更為精巧和高效的機制,使其擁有類似人類的認知能力,如長時記憶(Long-term Memory)、自我提升(Self-Improvement)以及目標分解(Goal Decomposition)等模塊。這些模型不再是孤立地處理每一個請求,它們能夠記住過去的交互信息,從歷史經驗中學習并優化自身的行為,甚至能將一個宏大的目標智能地拆解為一系列可執行的子任務。它們變得越來越像人一樣:一邊思考,一邊行動。
一個從前只會根據指令答題的機器人,現在開始主動“想問題”、分解問題、規劃解決方案。這一刻,才是AI真正邁入生產力主角的起點。它不再是提供信息的工具,而是能夠主動參與到復雜任務的分析、規劃和執行中來,成為我們工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智能體:持續進化,從工具變成隊友
如果說基礎大模型是AI的強大“大腦”,賦予了機器理解、推理和生成的能力,那么AI智能體(Agent),就如同是這個大腦開始“動手做事”的“手腳”,將抽象的智能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智能體的崛起,標志著AI應用從單一的問答和生成,邁向了自主執行多步復雜任務的新階段。
OpenAI首席產品官凱文·威爾近日接受紅杉資本專訪時,對Agent的定義是:“一種能夠感知環境、自主規劃、調取工具、連接數據并完成多步任務的AI系統。” 這個定義拆解開來,揭示了智能體區別于傳統AI工具的關鍵特性:
感知環境(Perception):它能理解當前的任務背景和所需信息。
自主規劃(Autonomous Planning):它能根據目標,獨立制定詳細的執行步驟。
調取工具(Tool Use):它能根據需要,靈活調用各種外部工具(如瀏覽器、辦公軟件、API接口)。
連接數據(Data Connection):它能訪問和整合分散在不同系統中的數據資源。
完成多步任務(Multi-step Task Completion):它能將復雜任務分解為一系列子任務并逐一完成。
目前,ChatGPT接入Google Docs、SharePoint、Gmail等關鍵生產力工具,我們來舉一個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現在你可以對ChatGPT或其他智能體輸入提示詞,“幫我撰寫一份下周的項目匯報PPT,所有內容請從我最近的Google Docs文檔、會議紀要和Gmail郵件中自動提取和匯總。”
一個先進的智能體接到這樣的指令后,它的“自主執行”流程將是這樣的:
理解任務目標:它首先會解析你的指令,明確核心任務是“撰寫項目匯報PPT”,并且內容需要來源于特定的多個信息源。
訪問信息來源(因為有“連接器”):通過其內置的“連接器”功能,智能體會安全地訪問你授權的Google Docs、會議紀要系統(可能是特定應用或企業內部知識庫)以及你的Gmail賬戶。
數據提取與篩選:它會從這些海量信息中智能地識別并提取與“項目匯報”相關的關鍵信息,比如項目進展、遇到的問題、下一步計劃、關鍵數據等。
內容分析與匯總:它會根據提取到的信息,進行深度的分析和匯總,梳理出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的內容結構。
規劃PPT結構:智能體可能會根據常見的項目匯報PPT結構,規劃出引言、背景、進展、挑戰、解決方案、下一步計劃、總結等幻燈片部分。
內容生成與填充:它會將匯總分析后的信息填充到PPT的各個部分,并可能自動生成圖表、數據可視化或提煉關鍵結論。
輸出結果:最終,它會輸出一個完整、可編輯的項目匯報PPT草稿,甚至可以直接生成PPT文件。
整個過程中,你不再需要手動切換不同的應用程序、復制粘貼信息、排版布局。不再是“你問一句,它答一句”的被動響應模式,而是“你提出高層次的需求,它自己想辦法搞定所有細節”的自主執行模式。這,就是智能體的核心魅力和顛覆性所在。
更重要的是,智能體的進化正在根本性地改變我們與軟件交互和工作的方式。以前,我們是操作軟件,需要熟練掌握各種軟件的界面、菜單和功能。現在,我們正在向委托軟件的方向轉變,將任務直接委派給智能體,讓它自行處理。人機界面也因此從傳統的“工具欄+菜單”變成了更自然、更直觀的“自然語言+智能執行”。你不再需要記住復雜的命令或操作路徑,只需用日常語言描述你的需求,智能體就能理解并執行。
各大科技巨頭已經紛紛布局智能體生態:微軟推出了Copilot Studio,允許企業和開發者定制并部署自己的智能助手,深度整合到Microsoft 365等辦公套件中;百度發布了心響App,目標是用戶只需一鍵就能完成復雜任務,旨在構建一個個人智能體平臺;字節跳動也推出了“扣子空間”等產品,探索智能體在內容創作和生活服務領域的應用……所有這些大廠都在不約而同地做一件事:讓AI深度接入企業工作流,自動執行跨平臺、跨應用的復雜任務。AI正從最初的“知識助理”或“內容生成器”,進化成能夠獨立承擔職責的“數字員工”。
從人的角度,工作組織方式也在重塑:人開始更像是一個“管理者”或“指揮官”,職責重心從親力親為的具體執行轉向了更高層次的任務指派、目標設定、結果審核和戰略規劃。不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協調和指揮智能“團隊”的管理者。
AI編程:從輔助走向委派,改變軟件開發的未來
編程是最早被AI顛覆的行業之一,速度和深度遠超許多人的預期。早在2023年,Codex和Copilot等AI編程工具的出現,就實現了革命性的代碼補全(Code Completion)和代碼生成(Code Generation)功能,極大地提升了開發者的編碼效率。到了2024年,全球開發者平均有40%的代碼已經能夠由AI輔助生成,AI成為了程序員不可或缺的助理。到近期,編程范式轉變越來越清晰:AI不再僅僅是輔助工具,而是走向了全面的任務委派。
OpenAI在5月推出的Codex智能體預覽版,便是這一轉變的標志性里程碑。它展示了AI在軟件開發中的自主能力。該智能體能夠在本地沙盒(Local Sandbox)環境中:
接受自然語言描述的編程任務:開發者只需用日常語言描述想要實現的功能,例如“開發一個用戶登錄模塊,需要密碼加密和錯誤處理”。
獨立完成代碼編寫:智能體會根據任務描述,自動生成高質量、可維護的代碼。
自主進行測試:它會為生成的代碼編寫測試用例,并運行測試以驗證代碼的正確性和穩定性,及時發現并修正潛在的bug。
自動進行打包和部署:代碼通過測試后,智能體甚至能處理代碼的打包、依賴管理等工作。
發起拉取請求(Pull Request):最終,它能將完成的代碼提交到版本控制系統(如Git),并自動發起一個拉取請求,等待人類開發者進行最終的審查和合并。
開發者可以委托AI完成從需求理解到代碼提交的整個開發流程,這無疑將極大地解放生產力。
開發者的工作模式也隨之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傳統的“結對編程(Pair Programming)”:兩名開發者共同完成一個任務,一人編寫代碼,一人審查,正在演變為更為高效的“異步委派(Asynchronous Delegation)”模式:
開發者提出需求:人類工程師將精力更多地投入到高層次的需求分析、系統設計和架構規劃中。
AI嘗試解決:AI智能體接管了具體編碼和測試的大部分工作,它們快速迭代,嘗試多種解決方案。
多個Agent并行工作:在復雜任務中,甚至可以有多個AI Agent并行工作,探索不同的實現方案,并進行內部競爭與優化,以找到最佳路徑。
人類只在重要節點進行審核和反饋:人類工程師的角色轉變為“代碼審查員”和“質量把關者”,他們主要負責對AI提交的代碼進行高層次的邏輯審核、性能評估和安全性檢查,并在關鍵決策點提供指導和反饋。
Cursor創始人邁克爾·特魯爾近期接受YC專訪時總結:“過去工程師的價值在于知道怎么寫代碼;未來工程師的價值在于知道要寫什么代碼。” 這句話揭示了編程領域核心競爭力的轉移。編程,不再是一種純粹的“手藝活”或“體力活”,其價值重心已經從具體的編碼技能,轉向了更具戰略性的產品設計能力、系統架構能力和決策能力。
AI正在幫助我們完成所有“手”的部分,即那些重復性、模式化、耗時耗力的編碼和測試工作。人類開發者將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創新性、高價值的工作中。未來,真正優秀的開發者將是那些能夠清晰定義問題、提出創新解決方案、并有效管理AI協作團隊的“AI架構師”。
商業模式:從MaaS到RaaS,AI不再僅僅是一個成本中心
在AI領域,商業模式的演進速度與技術本身的迭代一樣快。如果說2023年/2024年是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務,那么2025年,行業共識已經轉變為RaaS(Results as a Service),結果即服務。
2025年5月初,紅杉資本AI峰會 AI Ascent 2025 上,來自全球的150多位頂尖創始人和風險投資人(VC)達成了一個高度一致的共識:AI不再僅僅賣工具,而是要賣結果。這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商業邏輯和價值衡量標準。客戶不再只是關心你使用了哪個最先進的AI模型,模型的參數量有多大,或者API調用的速度有多快。他們真正關心的是,AI能夠為他們提升多少效率、降低多少成本、創造多少實際價值。
這種轉變,使得AI公司的價值錨點從“API調用次數”、“模型吞吐量”等技術指標,轉向了更為具體和量化的“GMV增長”(商品交易總額)、“開發時長壓縮”、“GPU成本下降”、“客戶滿意度提升”等硬性商業指標。最終,這種商業模式將不可避免地走向一種“按產出計價(Pay-per-Output)”或“基于價值分成(Value-based Pricing)”的模式。
我們舉兩個例子幫助理解:
按照傳統模式下的AI搜索引擎公司:可能會收取固定的訂閱費,無論用戶是否通過搜索找到了滿意的解決方案。
RaaS模式下的AI搜索引擎公司:可能不再收取固定訂閱費,而是根據用戶通過搜索實際找到并采納的解決方案數量、或者解決方案帶來的實際業務提升(例如轉化率提升)來計費。
傳統模式下的AI寫作工具:通常會按月或按年收取訂閱費,或者按字數、文章篇數計費。
RaaS模式下的AI寫作工具:可能會與內容平臺或企業合作,不是簡單按月收費,而是根據AI生成的文章發布后所獲得的點擊率、閱讀時長、用戶互動量,甚至直接根據文章帶來的轉化率或銷售額進行分成。
在這種商業模式下,AI不再僅僅是一個成本中心,即需要投入資金購買和維護的工具,而是直接轉化為利潤引擎。AI解決方案提供商與客戶的利益被深度綁定,雙方共同承擔風險、分享收益。真正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深刻理解行業痛點、將AI的“能力”商品化為可衡量、可量化的“結果”的公司。這不僅要求AI公司具備強大的技術實力,更需要它們具備深厚的行業理解、卓越的商業洞察力和以客戶價值為導向的戰略思維。
職業沖擊:品味是最后的護城河,人類獨有的價值
這無疑是我們當下最關心、也最焦慮的問題:當人工智能能夠寫代碼、撰寫報告、自動執行任務、甚至進行復雜的決策時,人類在職場中的價值和定位究竟何在?我們是否終將被機器取代?
AI具備學習和復制人類所有可習得技能的理論基礎。OpenAI前首席科學家Ilya Sutskever最近在母校多倫多大學畢業演講時說:“終有一天,人工智能將能勝任我們所有的工作,完成人類能做的一切。任何我們能夠學習的技能,人工智能也都能掌握。原因在于,我們的大腦本身就是一臺生物計算機。既然如此,一臺數字計算機,一個數字大腦,為何不能做到同樣的事情呢?這便是人工智能終將能完成所有這一切的核心邏輯。”
史蒂夫·喬布斯(Steve Jobs)曾對蘋果公司的成功解釋為:“一切歸結為品味(Taste)。”這句話看似簡單卻充滿智慧的解釋,很大程度上也是人在AI時代的生存指南。
什么是“品味”?在AI能包辦一切的未來,品味不僅僅是個人審美偏好,它更是一種復合型的、深層次的、難以被量化的能力,是人類作為復雜生命體特有的綜合素養:比如,對方向的判斷、對結構的理解、對用戶體驗的敏感、對美的把握、對道德倫理的考量、對文化語境的理解等等
未來的工程師,可能不再需要精通某種具體的編程語言,但他們需要深刻理解:用戶真正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哪種交互邏輯才最自然、最直觀?哪種設計方案才能完美契合品牌的核心氣質和市場定位?他們的價值將從“實現者”轉向“定義者”和“設計者”。
Cursor 創始人兼CEO 邁克爾·特魯爾(Michael Truell)近期接受YC專訪時說:“工程師的核心競爭力,正在從寫代碼,變成定義問題。”工程師不再是代碼的搬運工,而是問題的發現者、解構者和解決方案的架構師。他們需要具備抽象思維能力,能夠將模糊的用戶需求轉化為清晰、可執行的AI任務。
未來的開發者,將更像一位“導演”而不是“編劇”。他們提出富有洞見的創意,定義宏大的目標和愿景,并為AI團隊設定清晰的執行框架。AI團隊則負責將這些創意和目標轉化為具體的代碼實現。未來的產品經理,將更像一位“作家”而不是“制表員”。他們不再僅僅是收集需求、羅列功能列表,而是需要深入洞察人性、設計引人入勝的場景,構建能夠激發用戶情感共鳴和帶來價值的產品體驗。AI系統則負責將這些場景和體驗搭建成形。
而這,正是人類獨有的優勢,是機器難以企及的領域。AI可以高效、精確地生成一切,從代碼、文本到圖像和音樂。但唯有人,能夠決定方向、設定目標、賦予意義,并注入那些超越邏輯、關乎情感和價值觀的“品味”。
智能體時代,不是AI接管我們的一切,而是AI成為我們的“第二大腦”和“第三只手”。它會逼你進化:從執行者,變成策劃者;從手藝人,變成藝術家;從回答問題的人,變成提問問題的人。
正如2025年上半年所展示的:AI在變得更聰明、更能干;工作在變得更自動化、更流暢;人也必須變得更有判斷力、更有創造力。品味、判斷、方向感,才是人無法被替代的核心能力。別怕AI會搶走你的工作。怕的是,你沒有準備好,成為一個能夠和AI協作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