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又到了各大美院的畢業季,隨著大眾對美院畢業展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出圈的畢業生作品也常常引起網絡熱議。
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生出圈作品《禱》未能在相關評選中獲獎,這一結果在小紅書上引發了爭論。值得注意的是,這幅作品此前曾引起許多觀眾的共鳴和欣賞。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它清晰地呈現了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同群體或個人對于藝術作品的評價,常常存在分歧。
相關筆記截圖
藝術作品的欣賞和評判,本身就涉及多種因素。評委的考量可能基于特定的評選標準、藝術史脈絡、技法創新性,或是作品在特定教學框架下的價值。而普通觀眾的共鳴,則可能源于作品的情感表達、視覺呈現、或與自身經歷的關聯性。這些不同的視角和關注點,自然會導致對同一件作品產生不同的看法和評價。
在《女思想家》這本訪談錄中,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哲學系的美學講席教授伊麗莎白·薛樂肯就詳細討論了關于審美趣味的分歧。那么,何為趣味分歧?我們又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摘自《女思想家》,有刪減
Q
A
奈杰爾·沃伯頓
自由職業哲學家、暢銷書作者
伊麗莎白·薛樂肯
美學教授
我們這次要討論的話題是趣味的分歧。您能否先給我們舉個關于趣味分歧的例子?
好吧,關于趣味分歧最常被討論的一個例子,是休謨在他1757年的一篇文章中引用的《堂吉訶德》中的典故。在這個例子中,桑丘·潘沙的兩個親戚被要求品嘗一杯葡萄酒。兩個人都認為,如果不摻雜質,酒的味道會更好,而其中一人說,酒里有鐵的味道,另一個人說酒里有皮革的味道。這兩個人遭到了看客們的嘲笑,看客們認為,這種分歧僅僅表明了所謂專家根本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也就是說,當涉及這種價值判斷時,根本沒有客觀標準。后來,當這桶酒快被舀完的時候,人們發現里面有一把鐵鑰匙,上面系著一個皮革制的鑰匙扣。所以,這兩個人最后都是對的。休謨用這個例子表明,他所說的“精神趣味”(mental taste)和“飲食口味”(bodily taste)之間存在類比關系。在酒桶的例子中,我們通過飲食口味感知到了客觀特征,這些經驗可感知的客觀特征,可以解釋,甚至可以證明我們對趣味的判斷,以及在酒桶例子中對味覺的判斷?,F在,在審美的例子中,我們對誰是更好的作曲家、作家或藝術家存在分歧,休謨說,這是同一種道理。在我們看來,有些特征是我們審美對象的客觀特征,當我們試圖支撐我們的審美判斷時,我們可以指出這些特征。
那么,您能否舉例說明,一幅能引起這種身體感覺或飲食口味畫作的特征類型?
好吧,舉個例子,當我們欣賞藝術品時,在審美層面會經歷以下過程:首先產生一個感官印象,繼而形成一個知覺反應,隨后我們可能想要證明、解釋或支持我們的審美判斷。當然,我們和藝術評論家一樣,訴諸我們正在體驗對象的各種品質和特征來做到這一點。因此,舉例來說,這些特征中有一部分是幾乎沒有爭議的,例如顏色、形狀或大小,或者僅僅是一幅畫的某些部分相互關聯的方式。其他特征就是我們所說的“審美品質”或“審美特征”,它們可能與色彩的和諧、構圖的某些方面的平衡等有關。
所以,如果我正在看倫勃朗的自畫像,我就可以談論背景中的褐色。對于那幅畫所使用的顏色以及畫幅的大小,我們不會有分歧。但是當我說它的筆觸十分精巧(精巧的概念是一種審美判斷)時,我們就會產生分歧了,我不明白我們如何才能克服這種分歧。
呃,當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有必要問一下,我們所說的分歧到底是什么意思。從我們主動提出異議的意義上說,這真的是一種分歧嗎?例如,“我認為這件藝術品具有這種審美價值或審美品質,而你認為它沒有”。這種情況下,我們的意見互相矛盾嗎?你覺得它有,我覺得它沒有。我們應該問的另一個問題是,這種分歧有多深。會不會我們只是在術語上存在分歧,我們使用的詞可能表達的意思略有不同,也許一旦我們澄清了這些問題,我們就能達成一致?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真正的分歧是什么?會不會純粹是一種審美價值上的分歧?因為我們擁有許多不同種類的審美判斷,其中一些屬于比較性判斷。我們也擁有所謂審美定論(aesthetic verdicts),即對事物整體審美價值的終極判斷或總體判斷。我們也擁有一些只是將某一特定屬性歸于藝術品的判斷。所以我們具備很多不同類型的審美判斷,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們到底有什么樣的分歧,以及問題的關鍵是什么。
倫勃朗自畫像
好吧,所以我說倫勃朗的某幅畫是一幅偉大的畫,而你說它是一幅糟糕的畫。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分歧。我們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或者退一步說,休謨認為我們可以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我覺得休謨會說他需要某種確證,即我們真的在運用我們的“趣味官能”,就像他所說的那樣,這樣我們就不僅僅是在談論個人喜好或特殊傾向。休謨想要確保這不是“我傾向于喜歡這種藝術家或這種藝術作品,而你傾向于喜歡其他東西”的情況。他想要確保我們正在運用這種他稱之為“趣味官能”的認知機能,并且當我們運用這種趣味時,我們處于他希望我們處于的整體位置,這樣我們就可以擺脫偏見,我們在這方面受過訓練,可以充分地進行比較,我們對他概述的一些其他特征有很好的認識。畢竟,如果我們仍然有分歧,那么我們就會看到評論家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即通過指出藝術品的客觀特征來支持我們的判斷。正如我所說,這些特征既可以是在某種意義上毫無爭議地存在于對象中的特征,也可以是藝術品的審美品質,但它們也可以帶來關于歷史背景和一般背景的各種特征。因此,訴諸至少在原則上對所有人都開放的特征,它就變成了一種“最優秀的人才會贏得的審美爭論”。
那么,如果我喜歡倫勃朗的一幅自畫像,因為它讓我想起了我的祖父——這一理由就僅僅關于我,而與審美無關。如果我是高度偏心的,因為我是荷蘭人所以我熱愛荷蘭藝術,而且我認為倫勃朗是最偉大的,因為他是荷蘭人——那么,這是另一種不相關的理由。如果我對于欣賞畫作沒有太多的經驗,我只看過幾幅倫勃朗的作品,但從未看過其他藝術家的作品,你可能就要質疑我的判斷了。這些都是妨礙做出良好審美判斷的因素。對嗎?
對于休謨來說,你的第一個例子絕對不是審美趣味的判斷。正如你所說,這只是一種個人偏好。你說的第二種情況有點復雜,因為你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偏見:你可能認為自己能夠很好地接受休謨希望我們接受的美學觀點,但你實際上根本無法接受,因為,(比如說)你對荷蘭的執著太深了。所以這既可能是個人偏好,也可能是不太恰當的,甚至不正確的審美趣味的判斷。
那第三種情況呢——我只看過倫勃朗的作品,從未看過其他藝術家的作品?
這就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休謨說得很清楚,他概括了審美的五個標準:第一是健全的理智;第二是細膩的情感——在這方面的某種精微(delicacy);第三是在實踐中運用并提高這種精微;第四是在審美體驗中沒有任何偏見;第五是能夠與其他藝術作品進行比較,或者說具有這種比較能力。有一些例子表明,如果我們沒有帶著這種知識或知性的包袱去欣賞,且我們在不具備任何可以加強這一審美體驗的認知性聯想的情況下,被事物的審美價值所震撼,我們的審美印象就會得到加強,或者至少在某種意義上更有價值。所以我認為,你給出的最后一個例子對休謨來說很難。
倫勃朗代表作《夜巡》
那么休謨是不是在說,如果我們不是理想中的鑒賞家,如果我們不具備所有這些品質,我們應該做的是“傾聽鑒賞家的意見,讓他們做出判斷”?還是說他想表達的是別的意思?他是不是想說,我們如果想從事藝術,就應該訓練自己成為那種鑒賞家?
休謨想表達的是,我們應該立志成為理想中的鑒賞家。但可以說,休謨并不那么關注我們的審美幸福感。相反,他關注的是這個哲學問題:如何調和我們對審美體驗的兩種看似對立或不同的假設。一方面,我們在趣味方面似乎一直存在分歧,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另一方面,似乎有些審美判斷比其他審美判斷更好或更準確。
《女思想家》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入手本書
作者[英]蘇基·芬恩(編)
[英]大衛·埃德蒙茲
[英]奈杰爾·沃伯頓(著)
譯者廖玉笛
出版日期 2025.05
內容簡介
本書精選全球知名哲學播客“哲學家怎么想”(Philosophy Bites)的內容,收錄與29位當代頂尖女思想家的30次訪談,涵蓋存在、知識、道德、價值、心靈等領域,將哲學經典問題置于時代背景之下。訪談中既有關于性別本質、動物倫理、神經科學、戰爭根源的探討,也審視了諸如不正義、排斥、厭惡等普遍存在的社會缺陷,還思考了文明、信任和同意在人際互動中的作用。這些訪談沒有艱澀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論,而是充滿了鮮活的例子和哲學家們稀奇古怪的個人體驗,引導我們從個人、社會、倫理和政治的維度理解人類的生存境遇,并見證哲學思考如何照亮公共生活。
◆ 做一名哲學界的女性是什么感覺?…1
--訪談--
◆ 1.女性是什么?……14
埃米婭·斯里尼瓦桑
◆ 2.男性和女性的本質……26
珍妮特·拉德克利夫·理查茲
◆ 3.關于道德,神經科學可以告訴我們什么?……41
帕特里夏·史密斯·丘奇蘭德
◆ 4.動物的地位……55
克里斯汀·M. 柯斯嘉德
◆ 5.受害者也有責任嗎?……65
阿什維尼·瓦桑塔庫瑪
◆ 6.責備與歷史性不公……78
米蘭達·弗里克
◆ 7.社交剝奪……87
金伯莉·布朗利
◆ 8.排斥的權利……100
莎拉·費恩
◆ 9. 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112
安妮·菲利普斯
◆ 10. 內隱偏見……123
珍妮弗·索爾
◆ 11. 厭惡……134
瑪莎·C. 努斯鮑姆
◆ 12. 趣味的分歧……144
伊麗莎白·薛樂肯
◆ 13. 語言與語境……156
艾瑪·博格
◆ 14. 說臟話……169
麗貝卡·羅徹
◆ 15. 文明……183
特雷莎·M. 貝揚
◆ 16. 誠信……196
凱瑟琳·霍利
◆ 17. 醫療同意……206
奧諾拉·奧尼爾
◆ 18. 了解一個人……215
卡塔琳·法卡斯
◆ 19. 對知識的直覺……225
詹妮弗·內格爾
◆ 20. 米歇爾·??屡c知識……237
蘇珊·詹姆斯
◆ 21. 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人生與作品……249
凱特·柯克帕特里克
◆ 22.梅洛 - 龐蒂談身體……260
凱瑟琳·J. 莫里斯
◆ 23.休謨與佛教……270
艾莉森·高普尼克
◆ 24.非洲哲學……281
卡特琳·弗利克舒
◆ 25.柏拉圖論戰爭……292
安吉·霍布斯
◆ 26.可能世界……300
海倫·比比
◆ 27.為什么哲學家要舉例子……311
塔瑪·斯扎博·甘德勒
◆ 28.哲學的進步……321
麗貝卡·紐伯格·戈爾茨坦
◆ 29.哲學與公共生活……335
瑪麗·沃諾克
◆ 受訪者簡介……343
◆ 編者簡介……351
◆ “哲學家怎么想”創辦人簡介……352
蘇基·芬恩
(Suki Finn)
英國倫敦大學皇家霍洛威學院哲學系講師、英國皇家哲學研究所理事會成員。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哲學、生物倫理學、科學哲學以及邏輯哲學等。
大衛·埃德蒙茲
(David Edmonds)
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政治學與公共政策教授,他運用來自社交媒體的數據和計算社會科學新興領域的工具研究政治部落主義、極端主義和社會心理學。他在杜克大學建立和領導了“政治極化實驗室”。
奈杰爾·沃伯頓
(Nigel Warburton)
自由職業哲學家、哲學入門暢銷書作者。先后在英國諾丁漢大學、開放大學擔任哲學講師20多年。著有《哲學小史:西方哲學四十講》《哲學的門檻:寫給所有人的簡明西方哲學》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