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昆明地鐵票價正式調整,官方的說法是執行《昆明市地鐵線網票價調整方案》和《昆明市地鐵票價動態調整機制》,據測算,由于新的票價方案中跳檔計價的里程縮短,所以整體票價水平有所上浮。
而就在昆明地鐵漲價首月,4月客運量比2024年4月少了93.8萬人次,同比降幅從今年1-3月的1.9%擴大為3.6%。到了5月,昆明地鐵客流的降幅進一步擴大,客運量比去年5月少了109.9萬人次,降幅也擴大到了4.1%。
此外,根據MetroDB.org網站的統計,截至6月10日,2025年昆明地鐵日均客流為81.66萬人次,而2024年全年的日均客流量為83.88萬人次,今年的降幅也達到了2.6%。不難想象,對于經營本就如履薄冰的昆明地鐵而言,這一波乘客降幅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早在2024年6月,昆明軌道交通集團發布的《2024 年上半年運營報告》中,5號線的財務數據觸目驚心:日均虧損21.3萬元,較 2023 年同期擴大17%。這條全長 25.9公里的 "黃金線路",每公里造價高達 8.23 億元,遠超全國地鐵平均造價6.5億元/公里的水平。更令人窒息的是,其運營成本收益率僅為 42%,意味著每賺1元錢需要花2.38元來維持。
另外,住建部數據顯示,昆明地鐵整體客流強度已連續 36 個月低于0.7萬人次/公里的安全紅線。2023 年運營成本同比激增37%至18.6億元,其中電費支出占比達28%,人工成本占比32%,而票務收入僅增長12% 即11.7 億元,形成 "剪刀差" 式財務危機。昆明地鐵集團負債率已攀升至 82%,遠超行業警戒線 60%。
無獨有偶,除了入不敷出的昆明地鐵,昆明公交的日子似乎更不好過。
根據昆明公交集團發布的最新數據,近五年的日均客流量大幅下滑,從2019年的180萬人次跌至2024年一季度的不足70萬人次,這一降幅超過了六成。與此同時,數據顯示,近年來,公交車的運營成本持續攀升。2024年一季度的財報顯示,燃油成本同比上漲了18%,員工工資支出增加了12%,車輛維保費用也上漲了9%。據介紹,昆明公交每公里的運營成本高達4.7元,而票款收入僅為3.5元,這意味著每公里虧損1.2元。更加復雜的是,“愛心卡”政策也加劇了公交集團的財務壓力,日均刷卡量占公交總客流量的35%,使得收入減少超過2億元。
網上有位公交司機為昆明公交算了這樣一筆賬:先看收入,現運營線路131條,運營總里程4110公里,車輛3011臺,平均每車每日載客量達到800人次以上,按票價1元計算,每天拉客近200萬人次,日收入170萬左右,一個月5000萬收入,全年就是6個多億。還有政府補貼的幾個億!
再看支出,司機6000余人,其他機關后勤人員4000余人。司機工資就按6000元/人/月(含五險一金),其他人員4000元/人/月(含五險一金)約合5200萬/月,全年6個億左右!車輛維修保養保險每車每年1萬算,一年6000萬,燃氣費電費按每車每月9000元,全年7億。全年就算購買新車100臺,約12000萬。總計支出13億左右。
至此,昆明兩大公共交通可謂難兄難弟,一個不如一個。而就在此時,2025年3月12日,昆明市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59.2億元。其人事安排和資本架構釋放合并信號:昆明公交與軌交集團的合并重組,已擺上臺面!
這是虧兩個不如虧一個吧。
對此,不少人都在問,為什么昆明這樣一座“準新一線”城市,還是西南最核心的旅游大市,卻偏偏就是養不起公共交通呢?
究其原因或許很復雜,涉及到了昆明本身的城市規模和人口支撐不足,以及混亂的交通出行方式等等問題。但有一點很明晰,就是要想一個行業持續好向好,必然是要有所犧牲和取舍的。
有人做過這樣一組測算,在昆明隨處可見的共享電動車,成本主要有兩大塊,一塊是材料成本,一塊是運營成本,材料成本主要是車輛造價成本和損壞成本,一臺共享電單車的造價成本在1000-1300元,損壞成本約為300-400元每臺,一個區域投放的數量大概是1萬臺左右。那么,一年運營下來,光是車輛的成本就要1300萬-1700萬。
其次是運維成本,運維成本包含兩個部分,一個是市場準入,就是各種公關、稅費、以及場地使用費用。大概平攤每月每臺40元左右,另外一個是調度、維修、保養以及運輸車輛的費用,大概平均到每臺車是每月60元左右。也就是說1萬臺車,每月的運維費用就是100萬,一年運維成本就要1200萬。
是不是很嚇人?但是共享電單車一般是前20分鐘2元,然后是每10分鐘1元。也有起步價3元的。按照每輛車續航40公里來計算,時速25km/h情況下,大概能騎1小時20分鐘。也就是一臺車用完電的情況下是8-10塊錢的收入。一臺車每天更換5組電池,也就是一天不停使用的情況下是40-50元的營收。如果按30%是滿負荷計算,也就是3000臺不停使用,每日的收入為12萬-15萬。一年的營業收入大概是4380-5475萬元。刨除了2500-2900萬的硬性成本,毛利大概30-50%,大概是1480-2975萬元的毛利,然后去掉公司本身的人力開銷50%,大概能賺800-1500萬元。
顯然,它成為了昆明公共交通中的大贏家。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不少大城市看不到共享電單車了。
小小的昆明,不到900萬人口,卻擁有6條地鐵,100多路公交,超12萬輛共享電單車,還有近一萬輛出租車,數萬臺網約車,29萬輛私家車……
不虧,真的很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