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苗正 編輯|路之遙
2025年的夏天,全球電動汽車市場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場淘汰賽中,每一個決策、每一筆融資都可能決定一個品牌的未來。
今天,極星汽車正式獲得吉利關聯方PSD Investment高達2億美元的股權投資。PSD Investment 由李書福控股,本就是極星股東。據消息,此次投資通過公共股權私人投資(PIPE)方式以每股1.05美元的價格向PSD Investment出售約1.905億股新發行的A類美國存托股。
這筆資金無疑為極星在激烈競爭中的持續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和市場擴張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交易結束后,李書福將通過PSD投資和吉利的瑞典子公司持有極星66%的股份,而沃爾沃汽車在極星的股份從18%減少到16%。PSD Investment還計劃將其 2000萬股B類ADS股票轉換為A類ADS股票,以保持其在極星的總投票權低于 50%。
極星自誕生之日起,便為自己設定了清晰而獨特的市場定位:一個源于賽道、聚焦性能與設計的全球化高端電動汽車品牌。這一“Design-driven”的理念,使其在眾多強調“科技”或“性價比”的對手中脫穎而出,吸引了一批注重審美、駕駛體驗和環保理念的特定消費群體。
然而,清晰的定位并不等同于穩固的市場地位。極星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其生存空間正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擠壓。
首先是來自行業標桿特斯拉的直接競爭。 特斯拉Model 3(參數丨圖片)和Model Y憑借其強大的品牌慣性、成本優勢和智能化體驗,在全球范圍內占據了同級別市場的主導地位。極星2雖然在設計、做工和駕駛質感上更具傳統豪華品牌的韻味,但在三電技術、智能化水平和價格上,相較于不斷降價的特斯拉,并未形成壓倒性優勢。
其次是傳統豪華品牌的強勢反擊。 寶馬、奔馳、奧迪等德系巨頭正加速其電動化轉型,這些品牌擁有深厚的品牌積淀、忠誠的用戶基礎和完善的經銷商網絡,它們一旦完成轉型,將對極星這類“新貴”構成巨大的威脅。消費者在選擇高端電動車時,往往會在這位“熟悉的陌生人”(如寶馬 i3)和“陌生的新朋友”(如極星2)之間猶豫。
再次,也是最微妙的,是來自“同門”的競爭與品牌區隔挑戰。 極星與沃爾沃、吉利、路特斯、極氪等品牌同屬吉利控股集團。這種關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極星得以利用集團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工程技術和生產設施(如 SPA2平臺和浩瀚架構),實現“輕資產”運營,大幅降低了造車門檻和成本。
但另一方面,與沃爾沃過于緊密的關系也可能導致品牌形象的模糊化。不少潛在消費者會將極星視為“沃爾沃的電動性能版”,這種認知雖然有助于初期建立品質信賴,但長期來看,不利于支撐其獨立的品牌溢價。如何清晰地向市場傳遞“Polestar is Polestar, not Volvo”的形象,是其品牌建設的核心課題。
最后,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極星面臨的挑戰尤為嚴峻。 這里不僅有上述所有國際對手,更有蔚來、小鵬、理想、智己、阿維塔等一大批產品定義能力極強、迭代速度極快、營銷手法極其靈活的本土新勢力。
本土品牌們在智能座艙、智能輔助駕駛和用戶運營等方面的創新,已經深刻地改變了市場格局。極星相對“冷靜克制”的北歐風格,在追求“科技感”和“豪華感”的中國市場,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因此,這2億美元的融資對于市場拓展至關重要。它需要被精準地用于提升品牌知名度、強化核心優勢的營銷溝通,以及最重要的——支持新產品(尤其是極星3和極星4)成功打入主流視野,用過硬的產品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從而在這片擁擠的“紅海”中,真正開辟出屬于自己的藍海。
對于任何一家成長期的造車新勢力而言,財務健康狀況都是決定其能否行穩致遠的基礎。極星目前的財務狀況,坦率地說,并不樂觀。
2024年,極星全球零售銷量為44458輛,與2023年的54600輛相比,同比下降約18%。翻看其財報,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為14.57億美元,相比2023年同期的18.46億美元,同比下降21%。凈虧損8.63億美元,虧損額相比2023年同期的5.16億美元有所擴大。
持續的虧損和高昂的運營成本導致了巨大的現金消耗。翻閱其財報,高額的研發投入、行政開銷和銷售費用,使得公司的“燒錢”速度驚人。
在極星3因軟件問題推遲交付的時期,公司在只有極星2一款主力車型銷售的情況下,要維持全球化的運營團隊和為新車上市做準備,財務壓力可想而知。
此次融資所獲得的2億美元,如果按照其過往的現金消耗速度來計算,能夠支撐的運營周期是有限的。這再次印證了前文的判斷:這是一筆用于“續命”和“過坎”的錢,而非能夠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資本。
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其盈利模式的建立。極星的“輕資產”模式雖然節省了龐大的工廠建設費用,但其毛利率一直面臨壓力。
一方面,要與沃爾沃等兄弟公司分攤平臺和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面對市場價格戰,其定價策略的靈活度受限。如果不能有效提升單車毛利,并通過規模化生產攤薄固定成本,那么“賣得越多,虧得越多”的魔咒將難以打破。
沃爾沃此前宣布,將逐步減持極星股份并停止提供后續資金支持,將“撫養”責任更多地移交給吉利控股。這一方面讓極星的股權結構和戰略歸屬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它必須加速獨立行走。來自沃爾沃的“輸血”管道變細,迫使極星必須盡快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
從這個角度看,此次融資的戰略意義在于,為極星提供了一個關鍵的窗口期。在這個窗口期內,公司必須全力以赴,將極星 3 和極星 4 兩款高價值、高毛利潛力的新車成功推向市場并實現穩定量產。
只有當新車型的銷售收入能夠顯著改善公司的現金流和毛利率時,極星才能真正開始討論“盈利”二字。否則,它將可能陷入“融資-燒錢-再融資”的循環,直到資本失去耐心。
拋開資本和市場的喧囂,最終決定一個汽車品牌命運的,永遠是產品本身。這也是極星最值得期待,也最不容有失的一環。
極星的產品戰略清晰而富有野心。從已經停產的、作為品牌圖騰的插電混動GT跑車極星1,到主力銷售車型極星2,再到全面鋪開的極星3和極星4,以及規劃中的極星5和極星6,一條覆蓋了轎車、SUV、跑車的完整產品線正在逐步形成。
然而,在三電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和智能駕駛這兩個電動汽車核心競爭領域,極星目前尚未展現出能夠與行業頂尖水平相媲美的“獨門秘籍”。更多是依賴和整合集團內部的技術資源。
此外,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過度依賴極星2單款車型,產品線相對單薄,抗風險能力較弱,而這款車型雖然在歐洲反響不錯,但是在中國市場顯然銷量遠遠不夠支撐極星的聲量。
最后,任何對企業的分析都不能脫離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當前全球電動汽車行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調整,極星面臨的外部環境充滿挑戰。
在經歷了前幾年的爆發式增長后,全球主要市場的電動汽車銷量增速開始放緩。各國補貼政策退坡,高利率環境抑制了消費需求,市場從“政策驅動”轉向“產品力驅動”,競爭進入下半場。
而席卷全球的價格戰,嚴重擠壓了所有參與者的利潤空間。對于極星這樣定位高端、追求合理利潤的品牌而言,是否跟進降價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不降價可能失去市場份額,降價則會損害品牌形象和盈利能力。
作為一個在中國生產、銷往全球的品牌,極星對全球貿易環境的變化高度敏感。例如,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以及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都可能為其全球化戰略帶來不確定性。
全球資本市場對新造車的熱情已經大幅降溫,后續融資的難度和成本都將遠高于前幾年。
極星汽車獲得的這2億美元股權投資,是一次至關重要、雪中送炭式的融資,但它更像是一張通往下一賽段的門票,而非終點線的沖刺助力。
極星的未來,正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點上。天平的一端,是其獨特的品牌魅力、即將兌現的強大產品組合以及背靠吉利集團的體系優勢。天平的另一端,則是激烈的市場競爭、脆弱的財務狀況、不容有失的產品交付壓力以及充滿不確定性的宏觀環境。
前路漫漫,挑戰重重。極星的故事,還遠未到可以慶祝的時候。這2億美元,是戰斗的補給,而不是勝利的勛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