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視手術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激光、ICL等技術擺脫了眼鏡束縛。然而,“術后是否會有后遺癥”仍是許多患者關注的焦點。湖北普瑞眼科醫院院長、國內知名屈光手術專家沈政偉教授,憑借近30年手術經驗及超10萬例成功案例,結合科學數據與臨床實踐,為大眾解答疑慮。
一、術后常見反應 ≠ 后遺癥,科學應對是關鍵
沈政偉教授指出,近視手術屬于微創手術,術后早期可能伴隨輕微不適,但大多屬于正常恢復現象,無需過度焦慮:
1. 干眼與異物感:因手術暫時影響淚膜穩定性,術后3-6個月內可能出現眼干、晨起視物模糊等癥狀。可通過人工淚液、熱敷及規律作息緩解,多數患者半年內可恢復至術前水平。
2. 光敏感與視力波動:強光下流淚或短暫視物模糊是瞳孔調節的正常反應,建議佩戴防紫外線太陽鏡保護。術后1-3個月視力可能因用眼狀態、淚膜質量等因素輕微波動,需避免疲勞用眼并定期復查。
3. 夜間光圈現象:ICL晶體植入患者可能因晶體光學設計出現夜間光圈,但大腦會逐漸適應并“過濾”干擾,無需特殊處理。
二、科學護理:降低風險的核心保障
沈政偉教授強調,術后規范護理是減少不適的關鍵:
用眼法則:遵循“20-20-20”原則,每用眼20分鐘遠眺6米外20秒,避免長時間近距離用眼。
運動限制:術后6個月內避免劇烈對抗性運動(如拳擊),高度近視患者需終身警惕眼底病變風險。
定期復查:術后第1天、1周、1個月、半年需復查角膜恢復及視力穩定性,長期建議每年檢查眼底。
三、個性化技術:從源頭降低后遺癥風險
湖北普瑞眼科醫院依托國際領先的“微創全飛秒精準4.0-VISULYZE”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實現“量眼定制”,精準控制手術變量,將術后高階像差、屈光偏差等問題降至最低。例如:
Q值引導個性化切削:優化角膜形態,提升夜間視覺質量,尤其適合對細節敏感的人群。
中央孔型ICL晶體:改良房水循環設計,降低白內障風險,同時保障術后拱高穩定性。
四、沈政偉團隊:專業護航術后安全
作為全國首批全飛秒技術應用專家,沈政偉教授帶領團隊創新“水潤分離透鏡技術”“術后用藥改良方案”等,使患者術后2小時即可恢復清晰視力,并連續多年榮獲“SMILE手術成就獎”。團隊嚴格執行“四維術前評估體系”,涵蓋角膜地形圖、屈光狀態分析等20余項檢查,從源頭上排除禁忌癥,確保手術安全性與效果。
近視手術并非“一勞永逸”,但通過科學選擇術式、規范術后護理及定期復查,可最大限度避免后遺癥風險。湖北普瑞眼科醫院沈政偉教授提醒:術后清晰視界的維系,既需醫生的精準技術,也離不開患者的自律與配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