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jié)氣·尋味廣西·氣韻
文化中國行
風(fēng)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每年6月21日至22日,太陽運行至黃經(jīng)90°時,夏至到了。這一天,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到達北半球的最北端(約為北緯23°26′),白晝的存在感拉滿,之后陽光直射點將向南折返。北緯23°26′緯度線因此被稱為“北回歸線”,也叫“夏至線”。這條線穿越很多荒漠,比如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塔爾沙漠、墨西哥沙漠等等,而在中國段部分,因季風(fēng)、地形、海陸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卻孕育著郁郁蔥蔥的綠洲與豐饒的物產(chǎn)。廣西梧州、貴港、來賓、南寧、百色等地被北回歸線穿過,夏至當天正午時分站在陽光下可以看到“立竿無影”的有趣景象。
夏至除了表達天文意義上的極致,也是對最炎熱季節(jié)即將到來的預(yù)告。氣象學(xué)上,連續(xù)5天日平均氣溫穩(wěn)定超過22℃就算入夏,廣西早在4月中旬到5月,大部地區(qū)就已經(jīng)投入夏天的懷抱。所以夏至到來時,盛夏已然開啟!此時大氣環(huán)調(diào)整,副熱帶高壓發(fā)生季節(jié)性北抬,高壓脊線從北緯20°躍至北緯25°附近,廣西前汛期進入尾聲,“龍舟水”退場,取而代之的是“臺風(fēng)季”接棒,后汛期開啟。臺風(fēng)、暴雨、洪澇、高溫都是這個時節(jié)的常見氣象災(zāi)害,廣西平均降雨量可達100—150毫米,大部平均氣溫有26℃—29℃,我區(qū)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xiàn)大范圍的高溫天氣。但夏至并不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表的熱量這時還在積蓄,釋放會有延遲,炎熱未達頂峰,就像一天中的太陽在正午達到最高點,但氣溫最高卻出現(xiàn)在午后的道理相同。俗話說“熱在三伏”,最難熬的暑熱是在七到八月的“三伏天”里。
那么三伏天如何推算的呢?和夏至也有關(guān)聯(lián)。在古代,人們用天干地支來記錄日期。“天干”有10個字,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字,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天干和地支按照順序兩兩組合,就能用來標記日子,像甲子、乙丑、庚午等。民間有句老話“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意思是夏至以后數(shù)出現(xiàn)“庚”字的日子,到第三個“庚”日,就是頭伏開始了,所以今年三伏天的“初伏”為7月20日;數(shù)到第四個“庚”日,中伏就開始了,今年“中伏”在7月30日;“末伏”的開始日期,則是立秋以后的第一個“庚”日,持續(xù)到第二個“庚”日伏天就結(jié)束了。所以今年末伏在8月9日,8月19日出伏。整個“三伏天”歷時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可以看出,“三伏天”的計算,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并用“庚”日來推算的。至于為什么用“庚”日來推算,古人認為“庚”在天干中屬金,夏至的陽氣屬火,火克金,金氣不斷被削弱,到了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時,金氣潛伏,暑氣逐漸達到最盛,所以將夏至后第三個“庚日”定為頭伏的開始,這與氣象上熱量延遲效應(yīng)的科學(xué)也相吻和,蘊含著古人對干支紀日法、物候規(guī)律和五行哲學(xué)相融合的智慧。
夏至的廣西,陽光熱烈、夏雨慷慨、夏花絢爛、果實累累,大自然用最爽朗的方式鼓勵一切生命蓬勃生長。剛摘的荔枝正鮮、芒果正香,黃皮果、龍眼也在逐漸成熟,早稻在抽穗揚花,田間農(nóng)作物生長旺盛,星空、日影、蟬鳴、蛙唱,交織出一幅獨屬這個時節(jié)的美景。夏至已至,愿你安康,清涼一夏!(文/廣西氣象服務(wù)中心高級工程師 謝海云)
廣告合作、宣傳片、專題片、教學(xué)片、科普動漫片制作及會議慶典活動制作拍攝,歡迎垂詢,聯(lián)系電話:0771- 5876285。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