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2月,道光皇帝駕崩,他的第四子愛新覺羅·奕詝繼位,隨即定年號為咸豐,翌年1851年即咸豐元年。從咸豐帝的年號便可看出,這位皇帝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下,大清王朝能夠迎來新生,因而他希望以后年年豐收,老百姓能豐衣足食。從咸豐后來的政治生涯來看,他雖然能力一般,但是絕不是貪圖酒色的碌碌之輩。如果歷史能夠給咸豐機會,或許他也想有一番作為。然而幾乎伴隨著咸豐皇帝的繼位,太平天國運動也逐漸興起,拜上帝會的信徒們不斷滋生事端,甚至已經控制了廣西境內的一些地區。
咸豐皇帝雖然希望有所作為,然而大清朝此時卻早已病入膏肓。因為道光皇帝晚年的渾渾噩噩與無為而治,上上下下充斥著不作為的官員。因而盡管形勢日益嚴峻,但兩廣總督與廣西巡撫卻繼續隱瞞實情,他們在給咸豐帝的奏報中對拜上帝會只字不提,僅僅聲稱當地多有盜匪。但咸豐帝已經從周邊省份官員的奏報中對廣西的形勢有所耳聞,一些鄉紳與民眾也向朝廷如實稟報了廣西的局勢,咸豐皇帝對此十分關切,立即召集高級官員商議對策,試圖扼殺正在醞釀中的太平軍起義。
到了1850年的9月,清政府采取了第一步行動,這便是以玩忽職守的名義罷免了優柔寡斷的廣西提督,將當時正在湖南負責軍務的向榮調往廣西,他隨即率軍向廣西開赴,此人日后也成為了太平天國的宿敵,與太平軍從廣西一直糾纏到南京城下,畢生都在與太平軍戰斗,最終在江南大營被攻破后殉國。與此同時,原貴州提督張必祿也接到命令,率軍進入廣西,配合向榮的行動。同年10月,清政府實施了第二步計劃,免除廣西巡撫鄭祖琛的職務,改派林則徐出任,授予他全權處理廣西軍政事務。
從咸豐帝的人事任免可知,他希望迅速制止拜上帝會的繼續擴大,從根源上遏制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然而對于清政府來說,他們顯然是不幸的,林則徐與張必祿沒有到任,兩人分別于當年11月和12月病故于就任的途中。這從側面上也反映了大清王朝的行政效率與官員考察十分低下,以至于咸豐皇帝對高級官員的健康狀況一無所知,所以做出了正確的,但是卻毫無意義的安排。
一番人事任免之后,只有向榮如期赴任,展開了相應的部署。如果另外兩人也能赴任,相互配合,或許真的可以及時調整對策,避免太平天國運動的發生。即使無法阻止起義的發生,也至少可以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然而林則徐和張必祿的意外去世打亂了咸豐帝的部署,最終在第二年年初,爆發了金田起義,咸豐帝不得不在他剩下的歲月里,一直為太平天國運動勞心勞神,一生操勞。直到英法聯軍攻入北京,他被迫逃往避暑山莊,并最終病死在那里,也沒能再次看到戰亂結束,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或許也成為了大清國最大的遺憾。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帆哥的人文小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