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的深澳鎮與云澳鎮交界之處,有一道險峻的隘口,名曰“雄鎮關”,素有“中國海防第一關”之稱。它東倚深澳金山,西連馬鞍山,明清時期,是南澳由南通北的唯一關口。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廣東總兵俞大猷和浙江總兵戚繼光率軍圍剿盤踞南澳的海盜吳平。吳平負隅頑抗,明軍久攻不下,戚繼光最后決定從敵軍背面的云蓋寺出發。他們一路披荊斬棘,開辟間道,耗時三日,由今雄鎮關隘口登入深澳,突襲賊巢之背,最終大獲奇勝。
明清時期,雄鎮關所處的隘口是深澳總兵府南面的屏障,也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地。據1945年《南澳縣志·卷十三》記載:“雄鎮關……為云深兩澳之沖,形勢最要,萬歷十三年(1585年)副總兵劉大勛建,四十八年(1620年)副總兵何斌臣拓筑,后圮。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總兵楊嘉瑞重建,高三丈,圍百余丈……”一個原本毫不起眼、掩蔽于深山密林中的隘口,因修建關口,披上濃濃的傳奇色彩,并為南澳歷史寫下輝煌的一頁。
雄鎮關正門朝北,站在這座古建筑面前,只見關門的匾額上“雄鎮關”三個大字剛勁有力,隱隱透著歲月的風姿,據說是清光緒年間修建時深澳鎮拔元貢生康世奇所書。石匾最初立于關口南面門額,1918年南澳發生大地震,雄鎮關倒塌,1928年重建時,將“雄鎮關”石匾移至北面,把云澳看成關內,深澳視為關外。如今幾叢翠綠的植物從墻壁間鉆出來,點綴在匾額四周,更顯得這關門質樸無華。條石門柱上的楹聯“雄跨南北雙方脊,鎮攝云深兩澳關”,端莊而大氣,似回蕩著百年的歷史氣息。關樓西側,云深古寺倚關而立,灰磚墻壁,黃色琉璃瓦屋頂,莊嚴肅穆中仍透出古樸之色。當年,隨關而建的真武廟雖早已消匿,但真武廟里的一塊“威鎮南天”的石刻牌匾卻幸存于云深古寺內,據當地文物部門考證,該匾應為清朝時雄鎮關北面門額的石匾。
往前跨過關口,沿著石階拾級而下,便是云澳鎮了,心中不由暗暗稱奇:幾秒之前還站在深澳的土地上,幾步之跨,又置身另一鄉鎮。回首望去,關門的匾額也換成了“云深處”。在旁邊高大的古榕樹掩映下,“云深處”三字讓人浮想聯翩,不僅說明這是云澳和深澳的交界點,更有“云深不知處”的詩詞意境。據史載,關的兩邊,即云深兩鎮,一直以來草分南北而長,泉沿南北分流,每當下起雨來,不論西南雨或東北雨,均分南北下落。如若凌空俯瞰,那云山雨景便如有人坐在馬鞍上,腿分兩邊,腳踏馬蹬,美不勝收。南澳八景之一的“雄關雨蹬”的奇景即出于此。
登上關樓,目光所及之處,都是茂密的樹林。據南澳當地老者說,往昔樹林尚未成形時,登關極目,可眺望南北海面,視野極佳,想必這也是前人選址于此,建關設隘的原因之一。越過關樓的墻垛,但見日影西沉,夕陽余暉中,百年關樓,更顯滄桑。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鎮關,如今歷經風雨洗禮,已成為南澳島獨特的人文風景。
《發現城市之美·南澳》
< 部分素材轉載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后臺 >
?咨詢投稿 ?海岸文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