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央視罕見地聚焦福建艦下水三周年,并首次明確提出:中國已經成功構建三航母作戰體系。這個時間點,放在全球大環境里看,格外耐人尋味。
我們都知道,最近全球局勢越來越緊張。中東那邊,以色列突然襲擊伊朗的軍事設施,伊朗反應也非常強硬。這已經是一場真刀真槍的較量。誰都知道,以色列背后撐腰的,是美國。美國雖然嘴上說不參與,但它的航母和戰斗群早就部署在波斯灣、紅海,甚至印度洋。這些地方,和中國有什么關系?關系太大了。
中國一半以上的石油進口,都要經過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這些“生命線”。一旦那邊亂了,或者被封鎖,別說油價了,中國整個經濟都可能受到沖擊。這才是央視選擇這個時候,突然高調講三航母體系的真正原因。一句話:中國不希望戰爭,但必須做好準備。任何人想趁亂搞事,中國有能力,也有辦法應對。
我們來拆解一下這次央視釋放的三大信號。
第一,三航母作戰體系,已經成型,不是口號,而是實戰能力
央視用詞很明確,說的是“作戰體系已經成功構建”。什么意思?這不僅僅是說三艘航母建好了,更重要的是整個配套系統也準備好了。包括艦載機、指揮系統、后勤補給、聯合通信等等,都是實戰化的。這不是“演習用”的三艘船,而是真正可以部署的、可以打仗的航母群。有了這三艘航母,中國海軍就可以組成雙航母、甚至三航母編隊,在關鍵海域執行任務。這也意味著,中國已經具備了跨戰區、遠洋多點部署的能力。
第二,中國海上防御能力,不再局限于近海,而是全方向拓展
央視報道里還有一句話,值得注意:“海洋方向的防御能力實現全方位提升”。這是什么意思?
過去我們講“近海防御”,就是主要守住第一島鏈,比如東海、南海。但現在,不一樣了。三艘航母到位,中國海軍可以走得更遠。未來不僅可以在南海、臺海部署,也可以開進印度洋,甚至非洲沿岸。能護航,能救援,能震懾。這種從“守家門口”到“走出去”的轉變,是中國海軍真正的戰略升級。
第三,這是對當前局勢的直接回應,不含糊也不模糊
最近,世界上的事真的不少。除了俄烏與中東那邊戰火紛飛,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一步步越線。南海也頻頻有外國軍艦挑釁,日韓也不斷加大軍事投入,搞所謂“第二島鏈”部署。可以說,中國周邊的軍事壓力在增加。
而此時此刻,中國不喊口號,而是直接亮出三航母作戰體系,就是在說:中國不怕事,也不惹事。但你要是想趁亂來搞事,那就別怪我們應對得快、還手得狠。
三航母,不只是艦隊,更是一種態度很多人問,中國為什么要搞航母?值不值?
這里我想說一句:航母不是用來打仗的,而是用來不打仗的。這話聽起來有點繞,但其實很好理解。強大的海軍,能讓對手不敢輕舉妄動。航母是綜合國力的象征,也是戰略威懾的核心。你有航母,對方就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行動代價。尤其是在今天這種局勢下,能不能保住海上通道,能不能保護海外利益,已經不只是軍隊的任務,而是國家整體安全的重要一環。
央視的這條報道,看似在講福建艦下水三周年,其實是在釋放一種清晰的信息:中國已經不是那個只能守在家門口的國家了。面對天下動蕩,中國不會被裹挾,也不允許有人趁火打劫。誰想在我們周邊生事、想用中東亂局逼我們讓步,那就要看他有沒有承受三航母震懾的準備。和平,不是靠別人的恩賜,是靠自己強大的實力。而這三艘航母,就是我們守護和平、應對風暴的“定海神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