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學院2025年畢業典禮上的致辭
作者信息
蔣浩,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燕大元照法律圖書總經理、資深法律出版人
來源:法學學術前沿
(圖片來自網絡)
首先,祝賀在座的各位同學成為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學院2025屆法律碩士畢業生。經過3年的苦讀,終于畢業,相信這一段時光會在各位的職業生涯中留下難以忘卻的回憶。
也感謝許身健院長邀請我本人擔任校外嘉賓致辭。
我本人是中國政法大學81級應屆生,1985年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后由國家統一分配在司法部下屬的法律出版社從事法律圖書編輯工作。1996年我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與各位一樣,就讀法律碩士,屬于在職不脫產班,畢業后回原單位繼續從事編輯工作。
我于2006年轉到北京大學出版社工作,至今已經有20個年頭了。從1985年到2025年,我從事法律圖書編輯工作已經40年。本人工作履歷比較平淡,工作內容單一,也不是知名學者,我一直在想為什么許身健院長選中我來做校外嘉賓致辭?
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因為我的母校是中國政法大學,我的本科文憑是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系,我與在座的各位可以稱作法大校友,我始終以此而自豪。我們剛入學時,法大還是北京政法學院,當時政法學院每個班還分配一間教室,我們的教室就在現在的海淀校區老主樓的二樓,我是八一級四班。
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生沒有像北京大學法學院77級那樣精英輩出,也沒有西南政法大學78、79級畢業生那樣在中國法學界的影響力,據我所知也沒有西政那樣在全國大城市都有的實體性校友會。但中國政法大學的校友遍布全國各地,以人數眾多著稱——我們的朋友遍天下。但我認為最重要的,也是我更為看重的是我的母校的兩個特點:
一是法大的大多數校友都在全國各地的政法機構及相關部門從事著應用型法律實務工作,他們為人謙虛,行事低調,樸實無華,很少張揚,如果說給法大校友確定一種風格,我認為以上特點體現了法大畢業生的一貫品質。社會需要精英,更需要一大批默默無聞從事具體法律實務工作的群體。
二是坊間有一種說法,中國政法大學的教師授課效果是全國最好的,因為他們承受著比其他政法院校更加繁重的授課任務,百煉成鋼。 羅翔教授就是這一行業的佼佼者,也是政法大學的驕傲。
許院長邀請我的第二個原因可能是因為我的職業履歷。我的本職工作是法律圖書編輯,40年來,經我親手任編輯或審定選題的法律圖書近千種。法學圖書出版是溝通學者與讀者的橋梁,也是學術研究以及司法實務成果的展現,40年來,我與幾代中國法學人密切合作,將他們的研究成果通過我們的專業篩選以及精心編輯展現給各位,為繁榮中國法學研究盡了我們的努力,經我編輯的作品的也大致見證了中國法學界在改革開放40年走過的大致路徑。當然,法學界重鎮——政法大學的著名教授們,也是我的重點選題方向,我們先后出版過母校王名揚先生、潘漢典先生、江平先生、張晉藩先生、陳光中先生、王人博教授、舒國瀅教授、焦洪昌教授的作品,這些作品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
這里我要提到與我同時從事法律圖書編輯工作、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的著名編輯丁小宣先生。提到他編輯的圖書,各位應該耳熟能詳,像王澤鑒先生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在中國民法圈號稱“天龍八部”,還有陳興良教授的代表作《刑法哲學》、蘇力教授的代表作《送法下鄉》《法治及其本土資源》等法學經典作品,首版都是經過他的精心編輯。2006年我到北京大學出版社之后,又將上述作品再版修訂,再續輝煌,使這些代表中國法學界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不斷傳承。 我們同為法大校友,默默做著幕后為人作嫁的編輯工作,這也是為中國法學教育所做的點滴貢獻,現在回顧,值得自豪。
但我以為以上兩點都構不成許院長叫我來的最終理由。我個人認為,真正的理由,是我同在座的各位都具有一份相同的學位證書,就是法律碩士,這也是我今天在這里與各位畢業同學共同話題的基礎。
199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八所高校首批試招法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我當時有幸考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首批法律碩士不脫產班。我們班大約30多位同學,不脫產班年齡偏大,各自在本職工作上都是骨干,但我們還是利用每周五晚上、每周六、周日全天的時間,堅持了三年,順利完成了學業。讓我們引以為榮的是我們人大法碩班還有著名的宋魚水法官,她至今還工作在知識產權審判的第一線。
作為首次招生,人大法學院非常重視,給我們配置了實力雄厚的師資,包括校內校外的著名學者。記得當時給我們授課的有梁慧星教授、王利明教授、陳興良教授、趙秉志教授、張明楷教授、胡錦光教授、劉春田教授、姚輝教授等知名學者,以上教師在30年前也都是法學界的一流學者。
三年的法律碩士學習歷程,我認為是我人生的一次重要節點,也對我今后的工作有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一是開闊了眼界。本科懵懂入校,對學習的法律概念一知半解,法律碩士學習期間,各位名師帶給我們各學科全新的知識點以及全新的法學理念,使我們開闊了眼界,也深刻領會了法律服務于社會的真諦,以上促使我在選題設計方面視野更加開闊并有針對性,畢業后的工作業績突飛猛進。所以回顧當年在法律出版社的工作時,我真誠感謝當時不斷督促我去學習深造的老社長馬德太先生。
二是通過三年的法律碩士學習,讓我認識了各位名師,通過課程的學習,更進一步深入了解了各位學者的研究方向及學術特長,以學習促進工作,三年間我組織了大量的書稿選題,諸如至今在法學界仍具有影響力的陳興良教授的《刑法的啟蒙》、張明楷先生的《刑法格言的展開》、姚輝教授的《民法的精神》以及王利明教授早期主編的《民法問題研究》等,都是出自三年學習期間的約稿作品。同時,通過稿件的編輯過程,我也與諸多著名法學家相識交往,跟蹤他們的研究路徑,合作至今。
法律碩士的培養目標是應用型法律人才。與法學碩士注重法學理論研究和法律問題的探討不同,法律碩士則更加注重法律實務技能的培養與提高。當年畢業后,我們班也有部分同學繼續深造,攻讀法學博士學位,我也有這樣的機會,但我婉拒了導師的邀請,我認為自己的能力及興趣點不適合再攻讀博士學位,三年的學習,我的知識儲備足以應對將來的編輯工作挑戰。
法律學位證書,在職稱及崗位升遷方面對我作用不大,但對我的本職工作能力以及業績上的提升作用巨大。我的努力目標不再向學術的深度研究發展,而更面向法學學科發展的廣度、以及法學對社會的發展、對讀者的影響力方面拓展,重點關注各學科學者的研究動態及研究領域,我將這種關注方向帶到本職工作中,所以在之后出版社的每年的業績考核中,我的選題的社會效益及經濟效益多年都名列前茅。我認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三年的學習積累。
各位同學,中國的改革開放經過了40年,中國的法學教育也經歷了同樣的歷程,我的職業生涯始終與中國的法治發展并行,編輯出版了諸多代表一個時代的法學出版物。與國際接軌,我們出版了第一本中國的《法學引注手冊》藍皮書、第一本最高法院的案例裁判要旨匯編、第一本德日流行的原創著名學者的祝壽學術文集,以及本土第一本現今在法學界風生水起的法學評注類作品。
但如今,我仍然在思考圖書出版如何引領法學研究的方向,如何改變當下法學教育與司法實務相脫離的現狀,這是一個變革的節點。
隨著近年來留學歸國人才的增加,大量國外法學理論的引進,對中國法學研究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但與中國本土司法實踐的結合相去甚遠,我們當下的法學出版作品也是如此。
近年來,我國的法學研究注重理念、模式、教義等價值層面的研究,但缺乏對中國司法實踐問題的理論供給,特別是針對司法實踐中最高司法機關出臺的大量規范性文件、司法解釋、指導性案例缺乏比較法的研究力度。就我有限的視野,很少見到法學專著、譯著,尤其是比較法作品完整清晰地介紹大陸法與英美法在辦理案件全過程,特別是具體辦案程序以及司法文書方面的比較法研究作品,也難得見到刑事法領域關于四要件理論與三階層理論,相關國家在具體案件處理以及適用法律條文的系統操作性比較研究的作品。我希望中國法律碩士的教學,可以嘗試將這一現狀有所改進。
法律是一門接地氣的科學,我也希望各位同學回到各自的工作崗位,將這幾年學習深造的學術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工作相結合,并實際運用到司法實務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希望將司法實務中的新實踐、新問題,回饋法學學術領域,為大學法學院和律師實戰提供經典教學案例。我們可以通過司法實踐積累與經驗來推動制度變革,為中國立法及現行法律的及時修訂、調整提出專業建議。
各位同學,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學院在許身健院長的帶領下蓬勃向上,近年來成績及影響力有目共睹,也希望許身健院長將他的法學教學理念進一步強化、推廣,以建設中國本土化的法律體系為辦學的使命,使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學院的教學方式成為法大辦學的一大特色。
祝愿各位同學今后的工作及人生一切順利。有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畢業證書的加持,如虎添翼。
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