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張貝貝
頭圖 | AI生圖
作為國內最大壽險公司,平安人壽的動向備受市場關注。
尤其在當前壽險行業正值轉型關鍵期,面臨“報行合一”政策擾動、利率下行產品體系調整等多重挑戰,2025年1季度國內壽險行業保費負增長下,此時平安人壽宣布史偉玉接棒CEO,引發市場對其接棒原因及公司未來前景的關注。
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數據,2025Q1壽險行業保費1.38萬億,同比下滑0.98%。
那么,為何會是史偉玉?以及公司的未來業務走向會有哪些變化?接下來結合業務發展還有其履歷情況進行分析。
#01產品端:壓力不小,面臨重大考驗
在董事長楊崢領導壽險改革情況下,2022年以來公司推動了“三經四緯”產品戰略體系,即以“高端康養、居家養老、健康管理”為經線(服務)、以“御享、盛世、智盈、如意”四大產品系列為緯線。
每個系列都包含重疾、意外、醫療、壽險、儲備和養老六類保險產品(保障側重點不同),滿足人民對健康和養老的保障需求下,推動了2022-2024年的業績和保費增長。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梳理)
但是,隨著利率下行和監管部門多次下調利率的“吹風”,傳統儲蓄型產品吸引力下降。
而平安人壽目前仍以保障和儲蓄功能為核心的傳統壽險為主情況下,產品銷售受到了一定影響。公司公告,2024年10月、11月、12月保費收入連續3個月同比增速下滑。
平安人壽管理層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做了應對。
2024年中期業績交流會上,中國平安聯席CEO郭曉濤曾表示,為應對壽險預定利率下調變化,未來將以分紅險作為主打產品,預計占銷售的50%以上。
因為隨著利率不斷走低,傳統壽險的剛性兌付屬性在投資端收益下滑時極易引發利差損;而浮動收益型產品分紅險的“保底+分紅”設計,不僅能降低利率下行險企剛性兌付的壓力,又能通過分紅給予客戶更多投資回報的想象空間,因此對于市場多方來說需求吸引力都比較大(分紅險保底收益率一般低于傳統壽險的固定收益率)。
只不過,利率下行情況下推廣分紅型產品,已經成為保險行業的共識,市場競爭壓力較大。如,除了公司外,還有中國太保、中國太平等多家上市險企明確表示要將分紅險銷售目標占比提升至50%以上,新華保險管理層在2024年業績發布會上亦明確提出分紅險銷售在2025年整個業務盤子里面不低于30%等。
除此之外,當前分紅險仍面臨著產品同質化、營銷人員專業性不足以及消費者接受度不高等多方面的挑戰。
具體看,首先當下各險企的大部分產品為分紅型壽險和分紅年金險,且在保障范圍、分紅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微乎其微;其次,分紅險產品銷售,要求銷售人員不僅要了解保險產品本身的功能,還要具備分析宏觀經濟以及對比不同公司投資組合優劣的能力,這對于之前一直銷售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營銷人員來說,專業性短期難以補足。
再者,因為之前險企銷售的大多為傳統儲蓄類產品,且當做“保本理財”銷售,所以當下仍有許多消費者將保險等同于“保本理財”,對于“風險共擔,博一定高收益”的理念需要時間接受。
上述情況下,2025年1季度雖然包括平安人壽在內的多家險企主推了分紅型產品,但是效果并不好,這也是文章最開始提到的國內今年1季度壽險行業保費規模下滑的重要原因。甚至平安今年不再逐月披露保費數據,側面看出分紅型產品銷售或不及預期。
但展望未來,在多家銀行調降存款利率,利率下行趨勢或將持續情況下,浮動收益類分紅險或仍是公司重點布局的產品方向。只不過,如何針對當下分紅險同質化嚴重,營銷人員專業度等痛點,設計推出差異化產品,或是新上任總經理未來要直面的挑戰之一,要不然或難達到浮動收益類分紅型產品占比達到50%的目標,同時要承受利率下行傳統壽險為主的利差損風險,壓力不小。
此外,在人口老齡化加劇催生較大養老市場情況下,平安未來在該領域大概率仍會推進。只不過,險企都在該領域布局且模式“雷同”,一般采用保險產品與養老服務資格及保費掛鉤的模式,促進保單銷售,故新上任總經理想要在養老領域做更多突破,難度也較大。
(資料來源:平安證券研報)
而除了產品端壓力較大外,公司的渠道高質量增長難題仍在。
#02渠道端:高質量增長難題仍在
平安人壽的渠道端主要是代理人渠道,只不過在2019年保險行業代理人規模達到頂峰,新增人員帶不來更多產能反而有所拖累下,這幾年向“提質增效”轉型。在此基礎上,為了突破對單一代理人渠道的依賴,公司加大銀保、社區金融及下沉渠道(瞄準三四五線城市保險保障需求)等布局,以期突破高質量增長難題。
但目前看,仍不樂觀。接下來分別看下:
1)代理人渠道改革效果不穩定,還未結束。
代理人渠道的改革重點轉到“優勝劣汰,優增提效”。即,希望通過優化代理人整體質量,促進每個代理人銷售的新保單金額提升,即人均保費提升。所以,公司代理人渠道改革成效如何,有兩大指標:
一是,公司代理人數量下滑是否結束?若結束,則公司低效產能的代理人或淘汰的差不多了。
二是,在公司代理人數量不再下滑,甚至有增加情況下,人均保費收入指標是否保持穩定增長?若能,說明實現了“優增提效”的目標。
資料顯示,2024年度,平安壽險的代理人數量由去年同期34.7萬人增加至36.3萬人,結束下滑態勢,似乎改革有所成效。
此情況下,需確定公司的人均保費收入是否增加,即確定2023年、2024年人均產能是否均在增加,以判斷是否實現了“優增提效”目標。
在代理人數量已知情況下,需確定公司代理人渠道新保單金額,即新業務首年保費。但由于公司未披露該指標,我們借助“新業務價值=首年保費*新業務價值率”倒推首年保費,再對人均產能計算進行比較。(新業務價值是險企新業務預期未來產生利潤的折現值,新業務價值率是企業新開展業務中預期所創造的價值效率)
先來看2023年,平安壽險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從去年同期229.32億元增加至321.69億元;但基于2022年末假設和模型計算,2023年代理人渠道新業務價值率從去年同期24.1%下降至23.7%,保費收入從951.54億元增加到2023年1357.34億元。
再結合2022年、2023年平安壽險代理人數量分別為44.5萬人和34.7萬人,人均產能=新單首年保費/代理人數量看,可得上述期間人均保費收入分別為21.38萬元/年和39.12萬元/年,2023年人均產能增加。
但2024年人均產能再度下滑,并不穩定。
在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加劇情況下,公司面臨的投資風險和利率下行壓力增加。所以,2023年度公司下調了投資回報率從5%至4.5%、風險貼現率從11%降至9.5%。
此情況下,公司2023年新業務價值下降至251.87億元,2024年新業務價值為318.70億元。基于2023年假設和模型計算以及按標準保費標準看,2024年代理人渠道的新業務價值率從去年同期26.2%增加至31.8%,保費收入從961.34億元增加到2024年的1002.20億元。
再結合2023年、2024年平安壽險代理人數量分別為34.7萬人和36.3萬人,可得人均保費收入分別為27.70萬元/年和27.61萬元/年,人均產能再度下降。
此情況下可看到,平安人壽的代理人渠道改革效果還不穩定,難言結束。
2)銀保、社區金融等多元渠道業績增量較小,仍需繼續拓展
銀保渠道方面,一是,背靠平安銀行“大樹”,資源共享、產品共創,保障了業務量穩定發展;二是,平安壽險與5大國有行深化合作,全面拓展5家全國性股份行合作,并挖掘潛力城商行尋求增量。
上述情況下,平安壽險銀保渠道規模保費占比有所提升。采用平安壽險和健康險銀保渠道規模保費數據,從2019年183.68億元到2024年475.89億元,占總保費比重從3%提升至7.56%(2024年平安壽險保費收入5028億元,健康險保費收入168億元)。
只不過,銀保渠道保費占比仍在個位數,占比還較小;且在“報行合一”政策擾動下,未來該渠道的銷售增長或也會承壓。
至于社區金融渠道,主要聚焦服務離職代理人的存量客戶,通過建聯加微、服務續收、綜拓推薦、加保銷售等模式,希望達到續保和增加新保單的目的。
結合財報,2024年度,公司壽險的存續客戶13個月保單繼續率同比提升5.7個百分點,新業務價值同比提升近300%,可看到該渠道做的應該還不錯。只不過,社區金融渠道至今尚未單獨披露業績,可側面判斷業績量應該還不大。
而下沉渠道雖然針對的是全國三四五線城市的藍海市場,但截至2024年末,平安壽險目前僅在7個省份推進銷售,還在探索形成穩定的產能路徑。
且結合“社區金融服務、電銷及其他”渠道保費從2019年的564.50億元下降至2024年的400.83億元,可知社區金融和下沉渠道的增量較小,未能對沖電銷及其他渠道的保費下滑。
基于上述情況,新上任總經理大概率會繼續渠道改革,并為多元渠道均衡發展的目標努力。
那么,為何會是史偉玉接棒CEO呢?
#03內部提拔,確保壽險改革戰略延續性
由上,平安人壽目前在產品端和渠道端的壓力仍不小。再結合,公司現有的改革策略有一定效果,只是還不夠的現實情況,平安人壽需要一個了解公司改革戰略,并能快速上手延續策略推進的總經理。
此情況下,在平安體系內成長起來的高管史偉玉,顯然是很好的人選。
資料顯示,史偉玉自1999年1月加入平安人壽至今已有26年,且她的職業軌跡非常完整,從最基層做起,歷經前中后臺多個關鍵崗位:從平安人壽濟南分公司營銷員工、新渠道事業部項目總監、互聯網事業群總監到平安人壽副總經理,再到如今的總經理。
且史偉玉的履歷覆蓋了營銷督導、市場經營、新渠道開發、客戶服務等多元領域,擁有跨條線、多個崗位的復合管理經驗,使其對壽險業務的全鏈條運作有深刻理解。
由此可看到,從內部晉升上位的史偉玉,對于平安人壽董事長楊崢領導并持續推動的“渠道+產品”的壽險業務改革戰略進展熟悉,并能盡快上手和做進一步深化。
考慮到整個壽險行業面臨較多挑戰,以及史偉玉需要在“歷史包袱”的制約下推動改革,短期內成效難以顯現。短期內,改革可能更多聚焦于維持現有戰略的推進,而長期來看,業務能否實現突破仍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各位讀者,如果喜歡我們的原創內容,歡迎加入妙投行研交流群,與妙投研究員和眾多投資者進行深度投資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