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入海口的浪潮聲中,一所不同于傳統產業的學術殿堂拔地而起,當松山湖的薄霧散去,這所閃耀著科技智慧光芒的大灣區大學,正在科技產業鏈上蓬勃發展。
近期,不少權威媒體都將目光聚焦于這所大學,據了解,大灣區大學即將于25年夏季開始首批招生,但是大家都會擔心一個問題:“新開辦的學校到底好不好?”,今天小編就來分析一下,它好,但為什么好?
從誕生就備受期待
大灣區大學位于未來高新科技發展道路上的大灣區中心地帶,東莞市新興科技企業眾多,但東莞市內所屬高校卻較為稀少,能直接對接科技企業的更是屈指可數。大灣區大學應運而生,直擊民企轉型至高端制造和新興技術領域,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的發展痛點。其建設滿足了從高校到企業的一站式發展道路,在廣東省政府和東莞市政府的支持建設下,這座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立,為大灣區注入創新動能,成為世界級灣區新引擎,整合區域內的科技創新資源,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活力,從而實現大學與城市發展的雙向賦能。
小而精的理工科高新旗艦
與傳統綜合類院校及理工類院校不同,大灣區大學定位精準,以理工為主,精理強工,開設數學與應用數學、物理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和工業工程等5個本科專業,實行大類招生,分類培養,對學科門類制定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方案。會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具備創新思維、全球視野,解決復雜問題和創新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對癥下藥的教育設計,正是為破解廣東省內地區近半數工科學生認為”課程內容不實用“的痛點。
重構高校產業融合新渠道
松山湖科研資源豐富,匯聚華為等眾多科技企業,提供真實研發場景;毗鄰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學子直達科研平臺一線;多樣化尖端學術會議,親身體驗學術前沿知識交鋒;學科動態響應機制,對接東莞大型封測基地等多種渠道。學生在校期間就融入企業建設,產業制造,都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土壤。
學校實行貫通式培養體系,加上與多家名校的雙導師聯合培養模式,還未畢業就已被頭部企業鎖定。大灣區大學構建出的多種創新型辦學模式,著力推進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大灣區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助力灣區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發展。
如首任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所言:”這所大學不僅要’為灣區而生‘,更要’向全球開放‘“。濱海湖校區塔吊林立,松山湖校區實驗室劍指蒼穹。這所實驗室生在碼頭,生產線當作講臺的學術殿堂,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塑造高等教育新模式。
大灣區大學的使命不是追趕世界,而是定義未來。選擇大灣區大學,不僅是選擇一所大學,更是選擇與萬億科技產業集群并肩,站在世界科技灣區的創新發展浪尖,選擇自己親手鑄造中國式現代化的科技基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