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科技新知 AI新科技組
作者丨思原編輯丨茯神,九黎
從去年初至今,國內外已有十余個主流品牌的AI眼鏡產品上市開售,搶先分食用戶心智。包括小米、百度在內的大廠系AI眼鏡,又都瞄準了今年二季度后的暑期節點。
全產業鏈的進化,將行業帶入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輪“上新潮”中。充足的產品供應,以及以消費電子大品牌的進入,在拉低消費者門檻的同時,也讓AI眼鏡以更成熟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
根據行業媒體XR Vision報道,小米AI智能眼鏡將于6月26日正式發布,在一眾品牌的宣發熱潮中存在感一直很高。其作為智能手機廠商在供應鏈以及產品完成度上備受期待,并且“性價比”的定位也能夠促使AI眼鏡走向普及。
小米最有可能打響“百鏡大戰”的第一槍,之后也會有越來越多較高完整度的產品出現。而在新一輪博弈周期中,問題也接踵而來:AI眼鏡的成敗,是哪些細節能決定的?哪些玩家最有可能成為贏家?市場未來的進化方向又在何方?
01
AI眼鏡迎來市場檢驗
從產品發布到大促熱銷,AI眼鏡的火熱,似乎已經到了目視可見的階段。
剛過去不久的5月,從聯想、李未可,到谷歌、雷鳥,已經有10款AI眼鏡發布;而618期間,AI眼鏡成交量同比增長7倍,AR眼鏡用戶數同比增長70%。
事實上,今年以來,AI眼鏡在社媒傳播層面已經火過了好幾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破圈,不少“網紅企業家”在發布會或者短視頻中都開始頻繁使用AI眼鏡。
新老玩家的加入,以及供應鏈和營銷層面的推波助瀾 ,使得AI眼鏡市場快速來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從近期密集發布的新品,也可看出國內的AI眼鏡廠商正在軟件和硬件上達成共識。
首先是在硬件層面,2025年的AI眼鏡配置,正向高端智能手機靠攏。
強大的計算平臺是數據處理的基礎,也是支持復雜AI功能的保障。目前主流的解決方案有兩種,一是以高通驍龍AR1為主控芯片的系統級SoC方案,另外是延續此前一顆主控SoC+TWS芯片或者TWS芯片+獨立ISP的雙芯片方案。
這兩種方案的成熟度都足夠高,不過單獨系統級SoC方案在圖像信號處理和AI算力上優勢明顯,且使得AI眼鏡在圖像識別效果和輕量化上更出色,所以被諸多AI眼鏡廠商在旗艦產品中使用。得益于此,今年即便是帶有拍攝功能的新品,重量也都保持在了40g以內。
另外,從今年新推出的產品上也可以看到,在更強的芯片加持下,AI眼鏡開始呈現近似于手機的顯示和交互效果。
軟件層面,受益于大模型性能提升,眼鏡廠商們正在批量落地各種AI功能,例如Rokid與阿里通義大模型深度適配+合作研發軟件;雷鳥前不久發布的新品也落地了通義大模型合作的AI。
在過往最為詬病的生態應用方面,不少AI眼鏡廠商有了新想法。
此前為了打破應用軟件數量“卡脖子”的問題,多數眼鏡廠商奔波與各個大小廠之間,拿出真金白銀補貼開發者,共同構建智能眼鏡生態,但受用戶數量、交互邏輯等多因素影響,智能眼鏡生態遲遲未能像智能手機那樣完善豐富。
所以現在部分廠商選擇直接擁抱安卓系統。“我們不需要從0開始構建軟件生態,這是一個非常實用的策略。”INAIR聯合創始人兼CEO黃海在近期采訪中如此總結。不止INAIR,雷鳥目前也正在嘗試將安卓APP搬運到AI眼鏡上。
甚至基于手機和眼鏡的交互邏輯,谷歌在與XREAL合作的AI眼鏡中,嘗試重新定制了一套用于眼鏡的“安卓系統”,谷歌希望Android XR平臺能夠復制自己在智能手機時代的成功。
而也是諸如此類供應鏈上的保障以及行業內的開源共識,讓AI眼鏡來到了真正的爆發前夕。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前文所說AI眼鏡的銷量勢如破竹,但細究起來,目前的數據其實還是缺乏現實意義。核心在于,AI 眼鏡品類去年在國內的熱度本就不高,全球銷量也基本依靠Ray-Ban Meta一款產品撐起。另外從電商數據來看,目前國內AI眼鏡中賣得最好雷鳥V3,近30日銷量也才不過千件。
但是這并不妨礙AI眼鏡成為今年最值得關注的消費電子新品類之一,增長潛力巨大,并且在小米AI眼鏡發布后,勢必會加速行業出貨。當然這也意味著,第一批量產且能夠大規模出貨的產品,將迎來市場檢驗。
02
品質升級是用戶買單的關鍵
對于AI眼鏡廠商來說,跑馬圈地階段中較低完成度的產品出貨后,讓用戶對產品的新鮮程度有了明顯降低,因此一款能夠帶來優質體驗的產品成了眼下的關鍵。
信達證券分析指出,智能眼鏡產品正從基礎硬件疊加階段,逐步向智能輔助與智能助理方向發展,未來有望成為智能協同與計算終端。所以在用戶已經具有簡單認知且供應鏈完善的背景下,品質升級才是未來競爭重點。
從產品邏輯看,近期發布的AI眼鏡基本都實現了當初對Ray-Ban Meta的“復刻”,甚至2000元左右的價格檔位,還略低于Ray-Ban Meta。
功能層面,伴隨市場被逐步打開,AI圖片識別、AI翻譯、AI對話建議等功能,在國產AI眼鏡中也基本都能實現,但是距離“自然交互終端”的終極愿景,仍需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這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顯示”,也是今年行業里的一大主要看點。
根據CINNO Research發布的獨立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國內消費級AI/AR眼鏡市場銷量同比增長45%。其中帶屏AR眼鏡(包括一體式和分體式)占據市場80%的份額,無屏AI眼鏡則占比20%。這樣的數據說明,用戶對顯示的需求是要大于AI。
很多AR公司曾向用戶描繪過這樣的畫面:將不同應用窗口錨定在真實空間的不同位置、走在陌生街道時自動浮現路牌信息,從AR導航、虛擬信息疊加、到實時翻譯,可以說AI眼鏡的核心功能均依賴顯示技術實現。
就像扎克伯格說的那樣,“不具有顯示功能的AI眼鏡,只是AR發展不成熟的一個產物”。某種程度上,顯示效果是AI眼鏡的"技術顯性化"載體,它決定了產品能否跨越從"炫技"到"實用"的鴻溝。在此基礎上,AI眼鏡在應用層的想象力才會進一步拓寬。
拿Ray-Ban Meta來說,在升級了實時對話、實時翻譯和聽歌識曲三大功能之后,下一個大動作就是裝上顯示屏。就目前等待發布的AI眼鏡來看,除了常規的音頻拍攝眼鏡,已經有不少玩家加入了AR效果的預備役。
當然,盡管目前AI眼鏡仍面臨著諸多技術挑戰與用戶體驗上的不足,且目前所對應的消費市場也處于初級階段,但廠商們顯然更愿意將其視為未來智能設備生態中的關鍵一環。不斷推出的新品和迭代升級,不僅是在試探市場的反應,更是在為未來的市場競爭提前布局。
AI眼鏡市場現有及潛在玩家眾多,根據公司原有主營業務性質可分為互聯網公司、手機公司、XR公司、其他硬件公司及AI眼鏡創業公司。不同類型玩家,因為擁有差異化的技術積淀與資源積累,在研發和銷售AI眼鏡產品時往往有不同的“基因”優勢,這也為競爭走向帶來更多可能性。
03
大小廠進入博弈新周期
AI眼鏡市場的博弈邏輯,正悄然從“概念搶占”轉向“綜合實力廝殺”。
這一轉折與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早期演變高度相似——當技術門檻被供應鏈突破、資本涌入催生大量玩家后,真正決定行業格局的將會是企業在成本控制、生態整合與用戶體驗上的硬實力。
首先不能否認的是,在談到某類消費電子的發展前景時,最終的落腳點都離不開生態,而當下的AI眼鏡行業基本不存在所謂的生態。不過,小米的下場很可能會讓這個局面迎來一絲轉機,行業生態可能就此趨于整合。
因為相比不少創業公司的“從零造鏡”,小米在智能穿戴和消費電子產品上的長期積累,除了讓它在內部硬件堆疊、影像算法以及續航等方面,有著不容忽視的優勢外,規模化生產也是一個大殺器。
小米多年積累的全球供應鏈體系,勢必會助力其在AI眼鏡的核心零部件(如高通AR1芯片、Micro OLED屏幕)降低一定程度的采購成本,而這種成本優勢直接反映在定價策略上,再以“性價比”打法劈開大眾市場,那初創企業則很難應對。
此外,除了產品定價外,品牌的技術水平、營銷、渠道、成本控制等等都是博弈的關鍵,并且在前期需要鋪量的階段,核心難題不是能不能做出產品,而是能不能做出不遜色與同行的產品。只有當基礎體驗足夠扎實、價格足夠可接受、生態價值足夠明確,才有可能進入主流消費市場。
但一個現實問題是,這些條件恰恰是手機大廠才具備的綜合能力。所以小米AI眼鏡的發布,一定程度上可能成為行業的一個重要參照點。未來市場會更加集中,也會加速出清部分廠商。
當然,面對大廠的碾壓式進攻,小廠也可以通過差異化打法,聚焦“大廠不愿做、用戶真需要”的細分場景,爭取生存空間。畢竟在智能設備的博弈中,能定義“剛需場景”的玩家,才能握住未來的入場券。
參考資料:雷科技,《小米AI眼鏡,它來了》
量子位智庫,《最新AI眼鏡格局報告》
光錐智能,《市場還沒爆發,但AI眼鏡已經卷死了》
智東西,《8000字深度思考:AI眼鏡的格局、困局、破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