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西山寺,就前往幾公里外的歸元寺。
西山寺是唐玄奘西行取經第一站,歸元寺就是唐玄奘取經歸來最后一站。
歸元寺名氣好像比西山寺大一些,武漢也有個歸元寺,是武漢四大叢林之一,羅漢堂很有名氣。
“歸元”名稱來自于佛經中“歸元性不二,方便有多門”。西安歸元寺的“歸”又有玄奘歸來,帶著真經歸來的意思,“歸元”二字名副其實。
西山寺和歸元寺都位于長安城西出的要道,據說歸元寺最早為隋代的行宮,唐時改為寺院。
玄奘法師走的時候悄無聲息,回來的時候驚天動地。唐玄宗指派梁國公房玄齡來歸元寺迎請,那一天是正月二十三,也是現在歸元寺的古廟會日。
寺廟大門前橫七豎八幾條路,看著比較亂,旁邊沒有什么建筑物。剛才還過了一個野草叢生的地鐵站,查查地圖是地鐵16號線的細柳營站。
所給的信息上說曾經這一站名字叫做“歸元寺”,看來歸元寺的名氣還是沒有細柳營大。不過這個地鐵站真是荒蕪。
歸元寺門口有市文保碑,說是王寺街辦少有的清代建筑,是不是這個山門?看著比較古老。大門上有對聯:光明天清涼地安陽心正,歸元寺性空門極樂家鄉。兩邊墻上有韋馱和關公畫像。
門口 有個極其呆萌的獅子,不過這是一個機器新刻的,呆萌過頭就是呆板。
進去后看看,還真是原來傳統的建造方式。
不過文保碑上說大殿是老建筑,這個不算。如果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的也能說過去,那個時候很多建筑都是用傳統的手法。
出了山門,樹木叢叢,前面就看見單獨的一個地藏閣。
這個應該是新建的,合十禮拜。
后面的臥佛寶殿是老殿,從外面看看建筑構件,這個感覺一下子就有了。
斗拱典型的清代風格,象鼻、龍頭、鳳首都有。
原來睡佛殿的睡佛很有名氣,周圍群眾稱"許村睡佛爺"、"睡睡爺"。現在這個睡佛應該不是原來的,但是很大,占據了整個大殿。
大殿內有兩組五架梁上起三架梁。
梁上的如意紋纏草雕花駝峰很是精致。
駝峰是起支承墊托作用的木墩,因做成駱駝背形故稱駝峰。它一般是在徹上明造構架中配合斗拱承托梁栿,能適當地將結點的荷載勻布于梁上。明清時的駝峰花樣多,裝飾性很強。
外面的山墻也有修補的地方。
這是硬山式,磚雕山花是關中明清建筑的特點。
鴟吻像是后來補修的,墻面也有很多新補的磚。
歸元寺占地百余畝殿堂數百間,原來香火旺盛,方圓百里的群眾拜佛者絡繹不絕。據說也是毀于回亂。
回亂是關中古建的一場浩劫,后來再加上歷次運動,存在的太少了。這個大殿據說也是當時的寺院改成學校的教室,這才幸存下來的。
后面的念佛堂是仿照唐代建筑特點重新蓋的,紀念這座從隋唐時候就存在的歷史悠久的寺院。
寺院一側是新建的歸元講堂,前面有玄奘大師塑像。
歸元講堂一層有玄奘法師紀念館、圖書館等,二層和三層為多媒體教學和學術交流區,這里經常搞講座。
問了一下,前面的五層建筑是歸元寺安養院,是公益性的佛教養老機構,通過佛法修學和關懷服務,讓老人在平和快樂中安度晚年。這個倒是很新鮮,對于社會養老體系也算是創新。
往后面走,念佛堂后面還有一個安靜的地方。
這里寫著茶舍,環境很是雅致,翠竹環繞,就是不知道給游客開放不。
我記得過年的時候去洛陽白馬寺,里面就有一個給游客免費喝茶的地方,簡直成了網紅打開地,要排隊的。
往出走,這邊是方丈院,里面有幾人正在忙活。
一問,說是從灃河河道撿拾的大石頭,隨形畫圖,這幾個圓滾滾的就畫成大西瓜,煞是可愛。
“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
石頭畫西瓜,這石頭就成了西瓜;石頭畫成冬瓜,這石頭就成了冬瓜。
——你說,這是西瓜、冬瓜,還是石頭?
從歸元寺出來遠望,只有歸元寺這一片孤零零的建筑。
灃東規劃建設好多年了,地鐵也通上了,但是人氣還是不旺。
西山寺我們轉了一圈,只有一個騎行的老哥,歸元寺好一些,也是多出來一兩個。我想起了武漢歸元寺數羅漢的那個人氣,天差地別。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