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分后的青島某小區,蟬鳴似乎都帶著焦灼的味道。王女士每天守著電腦,把各高校錄取分數線翻來覆去研究,越看眉頭皺得越緊;隔壁家的曉峰把自己關在房間,拒絕討論志愿填報,鍵盤敲擊聲在深夜里格外刺耳。這樣的場景,在志愿填報期的無數家庭中反復上演。從查分的瞬間到志愿提交的截止時刻,一條無形的 “分數壓力鏈” 正悄然捆綁著考生和家長。
這條 “分數壓力鏈” 的形成,往往始于對分數的過度解讀。許多家長把高考分數當成了孩子未來人生的 “預估值”,一旦分數不理想,就仿佛看到孩子的人生墜入低谷;而考生們也在周圍人的議論和期待中,將分數與自我價值緊緊綁定。就像筆者曾接待的一位考生小林,他的成績比模考低了 40 分,整個人陷入自我否定,覺得 “考這點分,填報志愿根本沒有意義”。這種對分數的片面認知,成為了壓力鏈的源頭,引發了后續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在志愿填報過程中,家庭內部的溝通矛盾也在不斷加劇這條壓力鏈的重量。家長往往希望孩子選擇 “好就業”、“有前景” 的專業,而考生更傾向于追隨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原本親密的關系在一次次爭吵中變得劍拔弩張。李媽媽和女兒小雯就因為志愿選擇產生了巨大分歧:李媽媽想讓女兒報考師范專業,認為穩定體面(但實際現在的就業形勢沒有所謂真正穩定的工作);但小雯一心想學動畫設計,追求自己的藝術夢想(雖然興趣是長期主義的基礎,但也要冷靜考量這個賽道未來的就業難度)。母女倆從心平氣和的討論,逐漸演變成互相指責,家庭氛圍降至冰點。這種溝通不暢,不僅讓志愿填報變得困難重重,更嚴重影響了親子關系。
同時,外界的比較和輿論也在給這條壓力鏈 “增重”。家長群里不斷有人分享孩子的高分和名校錄取意向,親戚朋友的詢問和評價,都讓考生和家長倍感壓力。他們害怕自己的選擇 “不如別人”,擔心孩子未來發展落后,在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下,填報志愿變得愈發艱難。
面對這條沉重的 “分數壓力鏈”,家庭需要運用心理學智慧來拆解。首先,要打破對分數的固有認知。分數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并不能決定孩子的一生。就像筆者常說的:“人生是一場馬拉松,高考只是其中一個賽段,暫時的落后不代表最終的失敗?!?人生路很長,高考分數只是孩子學習生涯的一個總結,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是孩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首的綜合素質,以及人生中的一次次選擇,而絕不是眼前分數的高低。家長和考生可以一起分析分數背后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將其轉化為未來前進的動力。
其次,在志愿選擇上,家庭要學會 “換位思考”。家長不妨放下自己的期待,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了解他們的興趣和職業規劃,不要用近乎固化的老式思維強行灌輸,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考生也應該理解家長的擔憂,用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畢竟理想和現實往往存在著巨大的鴻溝。雙方可以通過 “角色互換” 的方式,互相體驗對方的立場和感受,增進彼此的理解。比如,小雯和媽媽在咨詢師的建議下,嘗試互換角色討論志愿選擇,李媽媽站在女兒的角度,體會到了追求夢想的熱情;小雯也理解了媽媽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擔憂。最終,她們找到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小雯報考了設有動畫設計專業的綜合性大學,既滿足了興趣,又兼顧了家長對學校綜合實力的要求。
此外,面對外界的壓力,家庭要建立起堅固的 “心理防線”。不要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專注于自身的需求和實際情況,切忌盲目追逐所謂的熱門專業,忽略了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自身實際情況(這種教訓比比皆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志愿填報的目標和計劃,明確自己的選擇標準,這樣在面對外界干擾時,就能更加堅定自己的決定。
志愿填報期的 “分數壓力鏈” 雖然沉重,但只要家庭掌握心理學智慧,用理解、溝通和理性去應對,就能成功拆解壓力,做出適合孩子的志愿選擇。如果在這個過程中,家庭仍然感到困惑和焦慮,不妨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讓靠譜且專業的咨詢師陪伴你們度過這段關鍵時期,為孩子的未來保駕護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