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這個啥都開始擺爛的時代,萬物皆可內耗,人類早已學會“規則是拿來打破的”。可偏偏有些東西,它打不破,它也懶得理你。
可在這片混沌的喧囂之外,還有一群倔強的“鐵頭娃”,他們在干一件特別反潮流的事:驗證規則還靈不靈。
不是金融規則,不是社會規范,而是宇宙運作的最根本那一套。比如角動量守恒定律,這個聽起來像高中物理里的老臘肉,居然還能玩出花樣?
一顆光子裂變成兩顆光子,還能守規矩?你別笑,這事還真讓科學家玩成了。
根據《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消息,由芬蘭坦佩雷大學牽頭,聯合德國和印度研究者,搞了個極限操作:用一顆單獨的光子來做實驗,看它在裂變成一對新光子的過程中,是否依然遵守角動量守恒。
更神的是,他們成功了。
光子裂變,還能守住旋轉的“賬本”?
在講這個成果之前,先問一個問題:
宇宙為什么不會炸?
不是說核彈那種爆炸,而是整個宇宙的秩序為什么不會自己崩。天體在運轉,行星在繞,分子不會胡跑,電子不會亂躥。核心答案只有一個詞:守恒定律
能量守恒、動量守恒、角動量守恒,這三大法則是整個宇宙維持秩序的“后臺協議”。你要是想突破它,得先突破整個物理世界。
問題是,我們對這些定律的理解,大多來自宏觀系統——就像打臺球、飛行器、陀螺儀、旋轉滑冰女王。這些都是幾十億億個粒子集體參與的大系統。
可如果把鏡頭拉近,聚焦到量子世界,一顆粒子、一個光子能不能照樣遵守“地球律法”?或者說,這些定律在最微觀層面,還成立嗎?
這不是抬杠,而是真問題。
因為量子世界本來就不講理:粒子能一會兒是波、一會兒是點;能一邊存在、一邊不存在;還能瞬間“傳心電感應”到宇宙另一頭。
那角動量守恒這種“老派硬核”,在量子粒子單獨裂變的那一刻,還能站得住腳?
芬蘭人說,我們來試試。
什么是光子的“旋轉”?你以為它只會發光?
光子是啥?
是電磁波的最小單位,是你手電筒里跑出來的粒子,是太陽光照進你眼睛的主角,是信息、能量和宇宙秩序的信使。
你可能覺得它只會“亮”,頂多加個“偏振”,也就那回事。但實際上,光子還可以擁有軌道角動量,也就是說,它可以“轉”。
別搞混了,這不是說光子像球那樣自己轉,而是它的電磁波前沿會呈現一種螺旋形態。類似一個旋轉的冰激凌,或一個開瓶器。這個特性早在1992年就被科學家觀測到了,并賦予了一個高冷的名詞:光子的軌道角動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OAM)
關鍵是,這種OAM是“量子化”的。什么意思?
就是說光子的“旋轉值”不是你想要幾度就幾度,而是只能是固定的整數倍:比如+1、-1、0等等。每一個數值都代表一個獨立的量子態。
而且它不僅存在,還能被用來干正事,比如光通信、加密傳輸、光子計算、粒子識別。
那我們的問題就來了:如果你把一個具有特定OAM的光子“劈成”兩個光子,那這兩個后代的OAM加起來,是不是還得和“爸爸”一樣?
就像爸爸有100塊錢,分給兩個兒子,加起來還是100,不能無中生有,也不能平白消失。
“一分為二”,這事以前還真沒這么玩過
說實話,光子裂變這個事,早有人干過。利用非線性晶體,激光打進去,一個高能光子裂變成兩個低能光子,這種過程叫自發參量下轉換(SPDC),已經爛熟于各類光學實驗。
但重點在于:以前都用的是激光,一堆一堆的光子,一起上。
而這次實驗不一樣,人家用的是一顆光子。一顆。孤獨地發射出去,孤獨地撞進晶體,然后孤獨地裂成兩顆。沒有隊友,沒有后援,不靠“平均數”來湊數據。
而實驗要求是:必須抓到這個過程中的每一顆“后代光子”,并且分別測量它們的OAM,然后算加法,看是不是正好等于原來那顆光子的OAM值。
這就不是科學實驗,這是煉金術+摸金校尉+開盲盒+買彩票+火箭升空合體級別的操作。
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哪一顆光子會成功裂變,也不知道它倆去哪了,你只能一次次試、一次次測,像在沙漠里撿黃金。
十億分之一的成功率,他們竟然真撿到了
按照實驗的物理模型,這種單光子裂變成功率是十億分之一
換句話說,你得扔出10億顆光子,才可能有一顆成功分裂,而且這還得是在你探測器范圍內、符合參數、沒有雜音的完美狀態。
所以,研究團隊真的干了一件近乎病態的事:
- 造了一套精度近乎苛刻的光學平臺,溫度、震動、空氣擾動全都隔絕;
- 全程低噪運行,背景信號壓到極限;
- 利用全球效率最高的單光子探測器,每一次觸發都仔細篩查;
- 持續運行若干周,海量數據篩選,全靠“實驗員不崩潰”的意志力維持。
最終,他們抓到了足夠多的裂變光子對,并完成了測量。
結果很硬:OAM守恒,成立。
換句話說,即使是一顆光子,在完全量子化的裂變過程中,也老老實實地交賬了:+1和-1湊成0,+2和-2湊成0,沒有偏差,沒有作假,沒有溜號。
你在社會上看多了權貴賴賬,看看這小小光子,是不是突然對宇宙又充滿信心了?
不止守恒,他們還發現了“量子情愫”
更炸裂的是,在這些裂變光子對中,研究者還發現了另一個驚喜:量子糾纏的跡象
就是說,原本只想測OAM,結果一不小心打開了“心電感應”的門。
糾纏是什么?是你動一下北京的光子,上海的光子就“心有靈犀”;是你測了一個粒子的偏振,另一個粒子就馬上“補上缺口”,哪怕它們間隔幾個銀河。
這玩意在量子通信、量子加密、量子計算中簡直就是“武林秘籍”。
而這次,科學家用最極簡的方式“劈光子”,居然“順便”造出了糾纏態,這不是撿到針了,是直接從干草堆里挖出一整根金條。
接下來干啥?不再找針,要建工廠
這群“物理瘋子”下一步目標已經明確:不再手工撿光子,而是搞出一套系統性制造高糾纏、高維OAM的光子對的工業體系
說白了,就是把目前這個“實驗奇跡”,變成“技術儲備”。
用他們的話說:
“我們不是為寫論文,而是為未來的量子網絡打地基。”
你能想象嗎?未來某一天,量子加密短信、光子電腦、隱形雷達,背后運行的就是這套角動量守恒+光子糾纏的“裂變鏈條”。
當你的普通Wi-Fi被黑客爆破時,別人早用上了不可破解的量子信號
這,就是科研的力量:不是給今天治病,而是給明天筑城。
寫在最后:一顆光子比人類還靠譜
你可以失望于人類,失望于法律、制度、監管,甚至失望于這個文明的誠意。但有一件事你可以確信——自然不會騙你
哪怕是一顆小小的光子,也會在“裂變”的瞬間,把角動量的賬算得清清楚楚。它不貪、不逃、不賴賬,甚至比你銀行的KPI還穩。
而正是這些“守恒”,才讓這個宇宙沒有崩潰,讓我們還能坐在電腦前瞎BB“世界規則”。
參考資料:
- L. Kopf et al.,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on a Single-Photon Level,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25. DOI: 10.1103/PhysRevLett.134.203601
- Tampere University 官方新聞稿(2025年6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