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也許你曾目睹過這樣的場景:有人突然倒地、四肢抽搐、口吐白沫,這極有可能是癲癇發作。6月28日是國際癲癇關愛日,癲癇作為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正困擾著全球約5000萬患者。在中國,癲癇患病率約為 7‰,意味著每1000人中就有7人深受其擾。然而,由于對癲癇的認識不足,很多患者和家屬承受著疾病本身與外界誤解的雙重壓力。記者特邀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耿磊鈺副主任醫師,和大家聊聊關于癲癇的那些事。
精準識別:揭開癲癇發作的“真面目”
癲癇發作形式多樣,既有典型的大發作,也有容易被忽視的小發作,準確識別這些發作類型,是正確應對的第一步。
大發作:驚心動魄背后的危險信號
典型的癲癇大發作往往來勢洶洶,患者會突然意識喪失,發出一聲大叫后倒地,全身肌肉強直性收縮,頭后仰,雙眼上翻,口部先強張后突閉,可能咬傷舌尖。緊接著,患者進入陣攣期,全身肌肉有節律地抽動,呼吸急促不整,口唇青紫,口吐白沫,甚至會出現大小便失禁。整個大發作過程一般持續 1 - 3 分鐘,發作結束后,患者會進入昏睡狀態,醒來后可能對發作過程毫無記憶,還會感到頭痛、乏力等不適。這種發作場面令人揪心,也容易引起周圍人的恐慌,但了解其表現后,我們就能更冷靜地應對。
小發作:隱匿在日常中的“沉默殺手”
相較于典型大發作,癲癇小發作就顯得“低調”許多,也正因如此,常常被人們忽視。小發作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表現為短暫的意識喪失,患者可能突然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眼神呆滯,手中物品掉落,持續數秒至數十秒后自行恢復,繼續原來的活動,事后對發作過程沒有記憶。例如,正在吃飯的孩子突然停下手中的碗筷,雙眼發直,幾秒鐘后又接著吃飯;正在玩耍的兒童突然定住不動,過一會兒又像沒事人一樣繼續玩耍。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愣神”瞬間,很可能就是癲癇小發作。
除此以外,部分顳葉癲癇的成人患者也會出現愣神樣發作,有時還會伴隨咀嚼、吞咽等口部自動癥或手不自主摸索等手部自動癥表現,持續數分鐘緩解。
如果不及時發現并干預,小發作也可能發展為大發作,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科學急救:關鍵時刻的“救命指南”
當癲癇患者發作時,現場人員的正確急救處理至關重要,它不僅能減少患者受到的傷害,甚至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時,我們也要清楚哪些行為是絕對不能做的,避免因錯誤操作加重患者的損傷。
正確施救:危急時刻的生命守護者指南
首先,評估環境安全。當發現有人癲癇發作,首先要快速觀察周圍環境,確保患者頭頸部、軀干處于安靜、安全的環境,迅速移開患者身邊易造成傷害的物體或家具,如尖銳的桌角、熱水瓶、刀具等,防止患者在抽搐過程中發生意外碰撞,造成骨折、出血等二次傷害。
其次,解開約束衣物。及時解開患者身上束縛的衣物,如領帶、緊身的上衣、腰帶等,使頸部保持寬松狀態,這樣可以保證患者呼吸順暢,避免因衣物過緊影響呼吸功能。
接著,調整體位防窒息。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這樣可以使口腔內的分泌物自行流出,有效防止誤吸或者窒息。千萬不要強行向患者口中塞任何物體,比如筷子、勺子、手指等,這不僅無法阻止患者咬傷舌頭,還可能導致患者牙齒折斷、誤吞異物,甚至損傷口腔和咽喉部組織。
切記,避免強行按壓。在患者抽搐發作時,不要強行按壓或約束其抽動的肢體,因為患者發作時肌肉強烈收縮,力量極大,強行按壓很容易造成骨折、脫臼等傷害。如果發作時間不長,就讓患者安靜地完成抽搐過程,我們只需在一旁守護,等待發作結束。
最后,及時送醫處理。如果患者出現呼吸障礙,或者連續發作超過3-5分鐘,此時患者變成癲癇持續狀態的風險極大,癲癇持續狀態是一種極其危險的情況,會對大腦造成嚴重不可逆的損傷,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應立即撥打120,將患者送往醫院進行專業救治 。
錯誤禁忌:那些可能致命的“好心之舉”
除了上述正確的急救措施外,還有一些行為是在癲癇發作時絕對不能做的。比如,不要掐患者的人中,雖然掐人中是很多人遇到突發狀況時的下意識反應,但這并不能終止癲癇發作,反而可能會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不要在患者發作停止后立即喂水、喂食,因為此時患者的意識可能尚未完全恢復,吞咽功能也不穩定,喂水、喂食容易導致嗆咳、窒息;也不要在患者發作時驚慌失措地搖晃患者,這同樣可能會加重患者的損傷。
打破誤區:用科學擊碎偏見的“枷鎖”
由于對癲癇的了解有限,社會上存在著許多關于癲癇的誤區,這些誤區不僅給癲癇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也阻礙了他們融入正常社會生活。
誤區一:癲癇會傳染
真相:癲癇不是傳染病,不會通過日常接觸、空氣傳播、飲食等途徑傳染給他人。無論是與癲癇患者握手、擁抱、一起吃飯,還是共用物品,都不會被傳染上癲癇。人們之所以會產生這種誤解,可能是因為癲癇發作時的癥狀比較嚇人,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些傳染性疾病。但實際上,癲癇是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腦部神經元異常放電導致的疾病,不存在傳染源,不會在人與人之間傳播。所以,我們可以放心地與癲癇患者正常交往,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和關愛。
誤區二:癲癇患者智力都低下
真相:雖然部分癲癇患者可能存在智力發育遲緩或認知功能障礙的情況,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癲癇患者智力都低下。智力是否受影響與癲癇的病因、發作類型、發作頻率、病程長短以及治療是否及時、規范等多種因素有關。例如,一些兒童良性癲癇,經過正規治療后,患者的智力和正常孩子并無差異;而某些由腦部嚴重損傷、先天性腦部發育異常等原因引起的癲癇,且發作頻繁、長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才可能會對患者的智力產生較大影響 。隨著醫學的發展,通過合理的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康復訓練,很多癲癇患者能夠有效控制病情,正常學習、工作和生活,展現出出色的智力水平和能力。
誤區三:發作時都會口吐白沫
真相:口吐白沫只是癲癇大發作的一個常見表現,但并非所有癲癇發作都會出現這一癥狀。如前文提到的癲癇小發作,患者就不會口吐白沫;還有一些局灶性發作,患者可能僅表現為身體某一部位的抽搐、感覺異常或短暫的意識改變,也沒有口吐白沫的癥狀。所以,不能僅僅依據是否口吐白沫來判斷是否為癲癇發作,要綜合考慮患者的多種表現和發作特點。
誤區四:吃藥一輩子不能停
真相:癲癇的藥物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并不意味著患者需要一輩子吃藥。在癲癇治療過程中,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發作類型、治療效果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經過規范的藥物治療,當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長時間(一般為2-5年)無發作,且腦電圖檢查正常,在醫生的指導下,可以逐漸減藥直至停藥。不過,減藥和停藥的過程必須謹慎,要嚴格遵循醫囑,否則可能導致癲癇復發。此外,即使停藥后,患者也需要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處理。
癲癇雖然是一種慢性疾病,但它并不可怕。通過了解癲癇發作的識別要點、掌握科學的急救處理方法、打破常見的認知誤區,我們能夠更好地關愛癲癇患者,給予他們支持和幫助。希望在癲癇關愛日以及今后的每一天,大家都能以科學的態度看待癲癇,用溫暖和包容為癲癇患者營造一個友好、平等的社會環境,讓他們不再因疾病而被孤立,能夠自信地擁抱生活。(記者編輯王倩 校對劉敏 編審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