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戰勝了美以,若遭美國襲擊,伊朗將再次打擊美軍基地!”
中東局勢瞬息萬變,前腳伊以打得火熱,后腳美國架著B-2轟炸機突襲伊朗核設施將它們炸成廢墟。
直到特朗普提出停火協議幾天后,伊朗“失蹤”一周的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才首次公開露面,發表了一場堪稱針鋒相對的電視講話。
而隨著哈梅內伊的講話,也解開了了美國為什么要急切轟炸伊朗的原因。
6月22日,伊朗的天空被撕裂。美國動用了7架B-2隱形轟炸機,投下14枚巨型鉆地彈,直擊伊朗福爾多等三處核設施。
這些設施可是伊朗核計劃的核心,象征著伊朗的科技實力和戰略底氣,場突襲讓它們幾乎化為廢墟。
據美媒報道,B-2轟炸機的精準打擊讓伊朗核濃縮設施“徹底摧毀”,這不僅是對伊朗核能力的重創,也是在中東地緣政治棋盤上狠狠下了一子。
伊朗方面迅速做出反應,官員證實美軍的襲擊確實發生,但他們早就有所準備,提前撤離了核設施中的人員和物資,盡量減少了損失。
伊朗國家電視臺更放狠話,宣稱 “該地區所有美國公民及軍事人員均已成為攻擊目標”。
這話聽起來火藥味十足,但也透露出伊朗的無奈——面對美國的軍事優勢,伊朗只能在口頭上強硬。
這場突襲來得并不突然,早在加拿大G7峰會期間,特朗普就提前一天回國,防長和國安顧問直接在戰情室待命。
這架勢分明是早有預謀,美國為什么要這么急切地跳進伊以沖突的旋渦?答案還得從哈梅內伊的講話中去找。
沖突期間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成了全球關注的焦點——不是因為他說了什么,而是因為他“不見了”。
整整一周多,這位伊朗的靈魂人物沒有公開露面,美國《紐約時報》爆料稱,哈梅內伊一直躲在地下掩體里,甚至被戲稱為“地堡男人”。
這稱號之前還被用在普京、澤連斯基等人身上,外界開始揣測:他是在躲避以色列戰機的空襲?還是真出了什么意外?
這種猜測并非空穴來風,伊以沖突期間,以色列的空襲讓伊朗壓力山大,哈梅內伊作為伊朗的最高決策者,安全自然是頭等大事。
地下掩體聽起來有點“慫”,但在戰火紛飛的背景下,這其實是理性的選擇。
然而《紐約時報》的報道卻帶了點“陰陽怪氣”的味道,暗示哈梅內伊是嚇得不敢露面,這種論調顯然讓伊朗很不爽。
直到6月26日下午,哈梅內伊通過電視講話打破沉默,他不僅現身,還用一場擲地有聲的演講回擊了外界的質疑。
哈梅內伊的出現向世界傳遞了一個信號:伊朗沒有被打垮,最高領袖依然掌控全局,這場講話不僅回應了謠言,還順帶揭開了美國急切介入沖突的真相。
哈梅內伊的講話堪稱“信息量炸裂”,他直言美國之所以動用B-2轟炸機突襲伊朗核設施,不是為了什么“正義”,而是為了救以色列的命!
哈梅內伊指出,美國認為若不迅速干預,以色列恐在伊以沖突中遭覆滅,此說看似夸張,結合沖突背景,卻也有幾分道理。
據《華盛頓郵報》6月17日的報道,以色列的防空導彈庫存僅能支撐大約10天。
也就是說,如果伊以沖突繼續打下去,到了6月27日左右,以色列的防空系統可能就“彈盡糧絕”了。
到時候伊朗的導彈就像進了“無人之境”,可以肆無忌憚地砸向以色列的地面目標,這樣的場景,對以色列來說無疑是災難性的。
美國顯然看到了這一危機,6月22日,美國選擇出手,時機拿捏得恰到好處——既讓以色列保留了足夠的防空導彈庫存,避免了“露怯”的尷尬,也為伊以雙方接受停火提議爭取了時間。
哈梅內伊在講話中毫不客氣地指出,美國這次行動就是在“拉偏架”,借著摧毀伊朗核設施的名義,幫以色列續命。
但哈梅內伊的表態可不只是抱怨,他強調伊朗在沖突中打了一場漂亮的“反擊戰”,甚至“狠狠地給了美國一記耳光”。
這話雖然有宣傳的成分,但也反映了伊朗的心態:盡管核設施被炸,伊朗依然覺得自己沒輸,甚至在道義上占了上風。
6月26日,伊以沖突以停火告終,這場為期12天的戰爭,看似以一種“體面”的方式收場,但實際上各方都有自己的算盤。
美國贏得了“國際警察”的口碑,成功展現了其在中東的影響力,以色列在美國的幫助下消除了伊朗的“核威脅”,暫時松了一口氣。
伊朗則通過反擊戰維護了尊嚴,哈梅內伊的講話更是為國內民眾提振了士氣。
然而真正的輸家是誰?是伊朗和以色列的普通民眾,法新社報道稱,沖突造成了雙方大量平民的傷亡和財產損失。
哈梅內伊在講話中雖然宣稱伊朗“勝利”,但這種勝利對普通人來說,又能帶來多少實際的好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