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阿彤和父親一起走進了咨詢室。
阿彤的父親對我講了阿彤的故事,阿彤是一名高二年級的女生,在她上小學二年級時,她的媽媽不幸去世了,從此她和父親相依為命。
父親覺得孩子從小沒媽,很可憐,努力地工作養家供阿彤上學,但是卻很少關心她的學習和生活。
失去母親的阿彤卻變得很懂事,她從來不主動向父親提出什么要求,父親買什么她就用什么。
在班上她也很少與人發生爭執,讓父親替她操心。
但有一次令父親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在她母親剛去世不久,阿彤曾經因為一個要好的同學,在班上說她的媽媽去世而與她爭吵。
當時,阿彤情緒非常激動,把同學的衣服都撕破了,還動手打了那個女孩,至今都沒有再與那女孩說過一句話。
阿彤曾對班主任說過,她在班里總覺得很害怕,每次走進教室就感到壓抑、緊張。
上課聽課也不能集中精力,更不敢舉手回答問題,怕答錯了被大家嘲笑。
在學校里當別人談論父母如何如何時,她總是悄悄地躲開,暗自傷心。
有時看到同學們聊天聊得很熱鬧,談笑風生,她既羨慕又自卑,但就是不敢加入大家的行列,害怕別人反感。
每當這時她就會心神不寧,無法做任何事情。
她覺得大家都看不起她,在班上也沒有一個知心朋友。
她感覺生活太累了,沒有一點兒意思,所以她最后選擇了休學。
幼年喪母是較重大的人生挫折,阿彤就是在這個重大人生打擊下失去生活的熱情,而變得抑郁自卑的。
我見到了略顯瘦弱,不敢抬頭正視我的阿彤。
經過一段建立信任感的努力之后,阿彤終于說話了,她的講述與父親的介紹是一致的。
綜觀她的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歷,造成她心理挫折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母親的關愛。
阿彤從小失去母愛,缺乏家庭溫暖。
她父親只知道這孩子從小沒媽,只顧工作供她讀書,卻從來不懂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阿彤不敢讓爸爸為自己擔憂,又在羨慕同學的同時暗自傷懷,情緒日漸低落,就逐漸形成了內向、孤僻、自卑、退縮的人格,不能與人正常交往,進而發展成為休學的地步。
而這段時間正是少女青春期生理發育和心理突變的時期,面對自己身體突如其來的變化和同學交往的社會化,阿彤必然無所適從。
她一方面渴望像其他同學那樣和大家自然地交流,另一方面長期的抑郁內向使她不習慣甚至不會和同學自然交往。
就在這種心理矛盾下,她的
心理壓力一直很大。
所以她感覺生活太累了,沒有一點兒意思,最后只能以休學的方式來逃避問題。
我認為幫助她從喪母的陰影中走出來,讓她能夠正視人生的挫折,是心理干預的關鍵所在。
我通過場景重建干預,鼓勵她振作起來,正確地看待生活中的不幸,愉快地生活。
阿彤漸漸地開始能夠正視自己幼年喪母的現實,并向我表示了愿意努力改善現狀的愿望。
我通過對阿彤父親進行家庭指導,了解到這位父親從沒有問過自己女兒在學校的情況。
我指出這是做父親的粗心大意了,并指出家長不要總認為女孩不用管,知道學習就好,不會有什么事。
殊不知,失去母親的孩子更需要父愛。我希望他多關心女兒的生活,使她盡快從喪母的陰影中走出來。
為此我向他提出建議,希望他每周過問一下女兒在學校的情況。
希望他每隔一段時間帶女兒買一些她所需的物品,從而縮短父女間的距離,使她感受到爸爸的關懷、家庭的溫暖。
從阿彤的談話中,我發現她有嚴重的自卑感,她認為自己學習比不上別人,其他方面也不行。
我通過場景重建干預,幫助她意識到,不僅要看到自己的弱點也要善于發現自己的長處,并要大膽地表現這些長處,不能自卑失望,要鼓足勇氣正視現實。
我幫助她分析了她的長處,如尊敬老師,勞動時不怕臟、不怕累,做事認真負責等等,聽到這些,她不住地點頭。
在之后的干預中,阿彤告訴我她開始與同學進行交往。
從阿彤因要好的同學說她媽媽去世而產生的激烈反應可以看出,阿彤對于自己年幼喪母這件事是非常在意的,她的心里充滿著悲哀和憤怒,為人也變得敏感和自卑。
她把喪母的情緒轉化為對那位同學的仇視,從此緊緊地封閉起自己的心扉。
我對阿彤的病理性記憶進行重組,她憤怒的情緒下降了許多。
記憶重組干預兩個多月后,阿彤變得開朗活潑了,她的學業成績也有了明顯進步,并且她也擁有了自己的小姐妹群體。
令人高興的是,阿彤和那位吵過架的同學也已經和好如初,她們又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了。
現在,阿彤已經走出自卑,能夠快樂地與人交往,重新樹立起生活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