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934個字+13張圖片 8張書法+2張篆刻+1張畫作+2張個人圖片,閱讀全文大約9分12秒!
北京郊外寸耕堂,77歲的王鏞刀鋒劃過硯臺,碎屑紛飛中現出“味道”二字銘文——這恰似他顛覆書壇六十載的注腳:在爭議的煙火里熬煉真味,于傳統的深谷中劈出新道。
當王鏞《李白<將進酒>詩句》書法作品以人民幣138萬元的價格成交,單字價值3萬多元,這還是差不多9年前的價格,你敢想?這不僅是市場的狂歡,更是一場關于“書法還是藝術”的百年論戰在金錢天平上的驟然傾斜。而在北京郊外的工作室,那位被稱作“繼吳昌碩齊白石之后第一人”的老者,正用結繭的手指摩挲著新收的唐硯,渾然不覺江湖風雨。
當今書壇,沒有誰比王鏞更能撕裂人們的審美共識——田英章怒斥其書風為“時弊”,粉絲卻高擎“藝術書法”大旗沖鋒。當我們在展廳里凝視那些似拙實巧的墨跡,終于讀懂這位中央美院教授用一生書寫的答案:書法從不是甜點,而是提神的苦茶。
五維破局:從刀筆爭鳴到市場風暴
技法:小筆撼山河
看他寫字是一種震撼——小筆硬毫在宣紙上刮擦騰挪,時而筆尖勾勒細如發絲,時而筆腹重壓墨浪翻涌。那些呆笨字形中藏著漢碑的雄渾、魏碑的奇縱、米芾的率真,更有漢晉磚瓦的樸拙。蘇州美術館展覽現場,一幅丈二匹行草如險峰矗立,八面出鋒的線條里竟有三十種墨色變幻,這是把毛筆用到“骨血盡現”的奇觀。
創新:碑簡熔古血
當短視頻里“江湖書法”博取流量時,王鏞的“流行書風”卻在學術層面掀起革命。他像考古學家撥開歷史塵埃,從甲骨金文、秦漢簡牘中打撈被遺忘的民間書寫。2023年太原美術館特展中,那件《大江東去》條幅震撼了觀眾——篆隸骨架撐起行草血肉,戰國陶片紋樣化作飛白節奏,六朝墓志方折轉成塊面構成。這哪里是寫字?分明是打通書法任督二脈的跨界實驗!
學術:寸耕出金石
2022年《寸耕堂吉金題識》出版,王鏞把青銅器變成藝術現場。毛公鼎拓片旁,他用篆書題跋如老將布陣;散氏盤斑駁處,他刀刻印章似金石交響。學界驚嘆:這是讓青銅器“活”過來的跨學科革命*更顛覆的是書中論點——西周金文刀痕里的急就章,竟是行草書“勢”的源頭!九十歲的前故宮院長顫巍巍題詞:“給冷學問插了熱靈魂”。
市場:爭議煉真金
收藏圈流傳著“全國流通糧票”的比喻——王鏞作品無論何時何地都能變現。爭議?田英章直言:“流行書風是時弊!” 但資本用真金白銀投票:胡潤藝術榜874萬成交額,見證市場對學術創新的殘酷篩選。上海藏家老陳的玩笑透著精明:“他越被罵,我越加倉——當年齊白石也被罵‘野狐禪’呢!”
影響:薪火照夜路
在中央美院教室,王鏞告誡學生:“書法不是用毛筆寫通知”。這句話如利劍劈開書壇——“二田”楷書陣營堅守筆墨功力,前衛派高呼藝術解放。而王鏞矗立潮頭,在吳昌碩、齊白石遠去后,重新定義書法的高度。青年書法家小林在太原美術館佇立三小時,離開展廳時滿眼淚光:“他教會我們——傳統不是跪拜的神壇,而是起跳的踏臺!”
寸耕傳奇:從李可染門生到開宗立派
回望1979年的中央美院考場,那個山西青年揣著磚瓦拓片應試的“莽撞”,早已成藝壇傳奇。李可染沒料到,這個臨摹漢簡像刀劈斧鑿的研究生,日后會在自己強調的“苦學派”中劈出狂狷新路——把摩崖石刻的洪荒之氣灌進溫雅帖學。
九十年代,當藝術市場初涌商潮,王鏞卻鉆進京郊工作室玩起“泥巴”。數百方陶印在窯火中誕生,戰國陶文與漢代急就章在刀下重生。日本篆刻大師梅舒適來訪,撫摸著《古并州晉祠人》陶印驚呼:“你復活了秦始皇的工匠!”
更動人的是他近年隱居生活。清晨研磨唐宋古硯,黃昏在自刻硯銘上追摹蘇軾筆意——兩年竟刻銘文百余條!有次為一方缺角唐硯題銘,他反復書寫七夜,最終刻下“殘月照大江”,刀鋒里的蒼茫讓弟子們淚落宣紙。
世紀論劍:筆墨江湖里的正脈之爭
2021年那場拍賣像投入書壇的深水炸彈——王鏞十四字拍出207萬,田英章萬字楷書冊頁僅36萬。網友在直播間吵翻天:“這字像醉漢打拳憑啥天價?”“看看線條里的金石氣!你懂藝術嗎?”
論戰背后是文明根脈的爭奪。王鏞提出“藝術書法”時,早預見這場風暴:“我們受王羲之太深,分不清美丑”。他筆下那些“丑拙”的撇捺,實則是**向甲骨工匠、漢簡書吏的虔誠行禮**。而“二田”陣營的怒吼同樣值得深思——當書法變成視覺魔術,千年法度何處安放?
最耐人尋味的是青年選擇。95后書法博主“墨鬼”用王鏞筆法寫網絡熱詞,百萬播放引爆評論區:“原來傳統文化這么酷!”舊時士大夫的案頭清玩,正變成Z世代的社交貨幣——這或許才是真正的勝利。
北京郊外寸耕堂里,75歲的王鏞正摩挲唐代陶硯。“這是味,道”,他指著硯上自刻銘文解釋。突然笑問:“知道為什么能創新?”不等回答,揚了揚起繭的手:“因為還在學。”
院子里,新拓的漢畫像石堆在墻角,刀鑿痕如雷霆劈過。這場景讓人想起他某幅草書題跋——“從來筆墨貴野性,不向雅閣討殘羹”。市場追捧也好,學界爭議也罷,這位老人只在意一件事:當千年書法走到十字路口,他能否為后來者多燃一盞燈。
王鏞,別署凸齋、鼎樓主人等。1948年生于北京,太原人。1979年考取中央美院中國畫系李可染、梁樹年教授研究生,攻山水畫和書法篆刻,得到葉淺予、梁樹年等先生的指導,1981年在研究生畢業展中獲葉淺予獎金一等獎并留校執教。現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書法藝術研究室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篆刻藝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中青年書法篆刻展評審委員會副主任、滄浪書社社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