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別人總能鎮定自若,在我的世界里,似乎沒有中間地帶,有的只是情緒的對抗,它們像是在拔河比賽,永無休止地把我扯來扯去。我都快瘋了,整天像是在水中掙扎,永遠找不到一個平衡點。”
19歲的阿瑩痛苦萬分,前幾天,她和宿舍里要好的朋友阿蘭吵架了,兩人關系鬧得很僵,她現在很后悔:“那只是一件小事,我當時為什么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那天,阿蘭買了兩張電影票,約請阿瑩晚上一起去看電影,阿瑩興高采烈地答應了。
說真的,她不是很喜歡看電影,但是她喜歡享受那份朋友的情誼,她感到很溫暖。
她覺得宿舍里的其他人都對她很冷漠,似乎總在躲避著她,這使她很孤獨,整天像是在冰窖里度日如年。
唯有阿蘭,雖然脾氣跟她截然相反,卻挺欣賞她,經常主動跟她交流,兩人常常一起上課、吃飯。
在阿瑩的心目中,阿蘭是她親密的知己。
正當阿瑩精心打扮晚妝的時候,阿蘭突然從外面跑進宿舍,氣喘吁吁地說:“真對不起,晚上我不能陪你看電影了,我高中時的好朋友要來看我,我不好意思推辭。我把兩張票都給你,你自己一個人去,或者叫別人陪你去,隨你便。”
阿瑩的心像被冷凍了,她有些麻木地接過電影票頓了幾秒鐘,她裝出一副無所謂的樣子,故作輕松地笑了笑,說:“沒關系。不用管我,當然是你的事重要。”
阿瑩很失落,也很嫉妒阿蘭的那個朋友,但理智告訴她,她沒權利強求阿蘭為自己放棄別的友情。
她很清楚這一點,也以此來壓制不斷涌上來的失意。
然而,當她看到阿蘭跟那個朋友通電話時那副眉飛色舞的神情,她覺得自己的心都快被揉成碎片了,剛才被理智壓下去的酸楚頓時沖上心頭,在身體里沸騰翻涌。
挨到阿蘭掛斷電話時,她立刻跳到阿蘭面前,高傲而輕蔑地說:“把你的電影票拿回去。誰稀罕你的票!”在把票扔還給阿蘭的瞬間,她卻突然改變主意,又把票搶回來,然后瘋狂地撕成一點一點的碎屑。
“你有問題!”被激怒的阿蘭開始回擊,她惡狠狠地數落了阿瑩平時的一大堆不是。
“你知不知道,跟你在一起真的很累!你自己累不累呀,動不動就莫名其妙地亂發脾氣!”說完這話,阿蘭摔門而出,留下瑟瑟發抖的阿瑩。
“我自己也知道,我總是無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情愉快的時候,我會熱情洋溢地主動跟人打招呼,蹦蹦跳跳的,走在路上都會不停地偷笑出聲來。但是,我很容易動怒,一件小事就能讓我暴跳如雷,遷怒于人,或者自己沉著臉生悶氣,理都不理別人,別人就沒趣地遠離了我。我的人際關系非常糟糕,大家都受不了我的喜怒無常,時而熱力四射,時而寒傲似冰。他們覺得跟我交往很累,永遠無法預測我的陰晴變化,都怕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成為我遷怒的對象。其實,我自己也活得很累,連我自己都不知道下一秒鐘會是什么情緒。雖然理智常常告誡自己不能再這樣下去,但是,一面臨實際事情時,我又會控制不住自己。”
心理學家發現,人的情緒跟眼睛一樣也有“盲點”。
情緒盲點的產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不了解自己的情緒變化,二是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變化,三是不體諒別人的情緒變化。
人們很難了解的往往是自己,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很容易產生情緒盲點。
阿瑩的心情變化比常人復雜和激烈得多,她通常不能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
由于心思過于細膩敏感,她很容易受周圍氣氛的感染,對微小事情反應敏感而強烈,加之她無法克制自己,喜怒哀樂會明顯地表露在言談舉止中,因而容易引發人際沖突。
尤其在青春期,外界的輕微觸發就能引起強烈的反應,某些細微變化也會引起巨大的情緒波動,此時,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就容易走到情緒的另一端。
情緒變化與事物是否滿足人的需要息息相關,只有那種與人的需要有關的事物,才能調動人的情緒,而且,情緒反應的強度與需要的程度成正比。
阿蘭的友情,對缺少友情滋潤的阿瑩而言,是非常珍貴的。
因此,阿蘭的無意失約,使阿瑩享受溫馨友情的夢想破滅了,阿瑩感到很難受,但在沒有受到外界進一步的觸發時,阿瑩尚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用理智來降服發怒的念頭。
然而,在阿蘭流露出對來訪者的親密舉動的觸發下,阿瑩的嫉妒和憤恨情緒就無法控制地爆發出來。
阿瑩雖然知道自己有情緒陰晴無常的缺點,但她并沒有去挖掘惹她情緒變化的主因,只是簡單地把事情歸類為“愉快的事”與“不愉快的事”,憑自己的表層感受去對待事情,因而常常受莫名其妙的情緒影響,憑一時的情緒忽冷忽熱地對待周圍人,無辜的朋友就成為她情緒變化的替罪羊,難怪朋友都躲著她。
在對待阿蘭這件事上,由于阿蘭是她親密的朋友,她非常害怕失去這份友情,虛弱的理智支配不了強大的恐懼,在失控的情況下,她把對來訪者的嫉妒和憤恨情緒全部遷怒到阿蘭身上,以傷害她來減輕自己內心的痛苦。
許多人都能意識到自己有情緒化的傾向,內心也很痛苦,但屢犯不改,事后又悔恨自責,因此總是陷入明知故犯而自怨自艾的循環中。
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們的生活圈子太狹窄,過于關注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形象,所以別人的一舉一動常常會左右他們,使其情緒呈潮漲潮落的起伏曲線。
但是,這種長期形成的以自我為主的生活模式又一時難以改變,因而總像在沼澤地里做無奈的掙扎。
我們往往會隨著外在事件的變化而產生各種情緒,但這時不管處于何種情緒中,我們都應該先停一下,跳脫出來,冷靜地去體會、感覺自己的情緒,將它理個清楚。
否則,你可能會將注意力全部放在外在事物上,使其將你的情緒愈搞愈亂,以致失去理智,做出不當的行為反應。
許多人認為“人不應該有情緒”,因而不肯承認自己有負面的情緒,并使勁壓抑這些情緒,其實,這樣反而會帶來更不好的結果。
我們應該學會適當地表達自己的內心反應,使負面情緒得到正確疏導。
一旦有了不舒服的感覺,就要勇敢地正視它,并為自己找到一個合適的宣泄方法。
我通過場景重建干預,幫助阿瑩意識到理智的干預。
阿瑩知道阿蘭另有他約時,她能意識到阿蘭不是故意的,因而理智上能夠諒解阿蘭的臨時毀約,但內心還是有點生氣。
在這種情況下,阿瑩可以婉轉地告訴阿蘭:“你看,我這妝白化了。不過,你先忙你的,反正我們以后有的是機會,而你跟那個同學見一次面挺不容易的。”
這樣,阿瑩既表達了自己的生氣之情,又表達了自己的諒解之意,而不是像她先前那樣一味壓抑自己的失望情緒。
這是一種克制情緒的調節方法。
心理學家發現,人在激烈的情緒狀態下,認識能力會受到壓抑。
當人們緊張過度或怒不可遏時,往往產生失去理智的傾向,人的思維被卷進情緒的漩渦,不去思考自己行為的前因后果,從而做出不顧一切的舉動。
困難在于,你愿不愿意嘗試及有沒有辦法進行宣泄,讓這樣的方法變成一種習慣。一旦成為習慣,當遇到令人困擾的事件時,自然就能心平氣和地面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