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六月初六,被稱為"天貺節""曬衣節",這是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民俗冷知識。
此外,還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它還有一個更溫情的名字——回娘家節。老話說"六月六,請姑姑",說的便是如此。
那么,六月初六為什么叫回娘家節呢?具體都是什么講究?為什么要在六月六這一天回娘家呢?有什么說法?一起來來看看吧!
一、六月初六“姑姑節”
農歷六月初六,是漢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的家里非常熱鬧,會請已經嫁出去的姑娘回娘家。為此,這個節日也被稱為“姑姑節”。
話說這一節日在陜北地區最具有畫面感。這一天,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時,都會先好好梳妝打扮一番,一如民間唱道“梳油頭,戴翠花,紅綢襖子綠背褡”。
以現代人的審美來看,紅緞子襖配著綠綢子背心,可能多少有些“土味”。不過在那個年代,卻是潮流,更是傳統!
二、為什么要在這一天回娘家呢?
這個被稱為“姑姑節”的節日,話說最早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一場未遂的刺殺。
春秋那會兒,晉國宰相狐偃仗著功勞大,尾巴翹到天上。他親家趙衰看不慣,好言勸了幾句反倒被當眾數落,老頭兒活活氣死了。
趙衰的兒子憋著火,盤算著如何給父親報仇。
這年趕上饑荒,狐偃出京放糧,臨走前給家人留話:"六月六日趕回家過生日!"女婿得知這一消息,決定六月六日刺殺岳父狐偃。
狐偃的女兒知道后陷入兩難,最終選擇提前回娘家告密。女婿知道事情敗露,覺都睡不著,整天惶惶不可終日。
然而,六月初六清早,狐偃卻反常地來請女婿。到了府上,更是將小兩口請上了主桌,隨后自己端起酒碗就道歉:
“目睹饑荒方知錯,女婿殺我乃義舉。女兒救父是孝道,今日當拜謝!”
大致意思是今年出去放糧,眼瞅著老百姓快要餓死,我這才驚醒——這些年我仗著官大,凈干些缺德事兒!賢婿要砍我這老骨頭,手段是狠了點,可話又說回來,他要替老丈人報仇、替百姓出氣,這理兒我認!閨女偷偷報信救我,是孝順孩子!理應受我一拜。希望賢婿看在我的面上,不計仇恨,兩相和好。
說著就要給晚輩磕頭。滿堂賓客都看傻了,小兩口撲通跪下認錯。
打這以后,狐偃真心改過,每逢六月初六這一天,都設宴請回女兒女婿。老百姓有樣學樣,爭相效仿,借此希望能夠免災去難,討得吉利。
后來,慢慢地六月六就成了"回娘家節"——管他災不災的,借著由頭讓出嫁的姑娘回門,翁婿喝頓酒,啥恩怨都化了!應個消氣解怨、
如今,千年流轉,"六月六"的習俗,一直延續,成為中國人的民俗文化和親情傳遞。
拋開千年傳說不談,農歷六月六回娘家,還與中國的傳統農耕農事活動相關。
農歷六月初六,正值北方小麥收割完畢、南方稻谷抽穗的農閑時節。此時新麥歸倉,農人暫別田間勞作,有了探親的閑暇。晉南地區流傳“六月六,走罷麥”的民諺,說的便是此象。
在這一天,娘家人會用新麥面粉,蒸制月牙形饃饃,順便把嫁出去的姑娘喊回來聚聚,分享豐收的喜悅,也表達對親情的重視。
在我國,農耕社會以家庭為單位,六月六的團聚既是犒勞半年的辛勞,也是為下半年農事蓄力。新麥制成的食物,成為連接親情與土地的紐帶。
如今,在一些地方,農歷六月初六,還有送“六色禮”(肉、魚、點心……)的說法,有的女婿則拎著六斤肉、六條魚回娘家門,圖個“六六大順”。
而在過去,一般嫁出的女兒回娘家,往往背著孩子、挑著鴨子和禮品回娘家。
你的家鄉,又有哪些習俗和講究呢?歡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討~
喜歡就點個贊,轉發分享吧,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圖片來自網絡及AI繪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參考資料:徐杰舜,漢族風俗志,云南美術出版社,20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