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疼痛與熟悉的藥丸
讓我們從王大爺的故事說起。他今年72歲,是一位熱愛園藝的退休教師。但在過去的幾年里,膝蓋持續的隱痛讓他心愛的愛好變成了一件苦差事。醫生診斷他患有骨關節炎,這是衰老過程中一個常見的“伴侶”。
“吃點對乙酰氨基酚吧,”醫生建議道。“對于長期疼痛來說,這是最安全的選擇,比布洛芬或其他消炎藥對胃的刺激小得多。”
王大爺聽從了建議。這似乎合情合理。對乙酰氨基酚(許多人更熟悉它的商品名,如“泰諾”)是典型的“溫和”止痛藥。它是父母給孩子退燒用的藥,也是許多成年人用來緩解頭痛的首選 。長期以來,臨床指南一直將其作為首選的口服止痛藥,主要就是因為它被認為比其他藥物更安全。對于像王大爺這樣的老年人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非甾體抗炎藥(NSAIDs)嚴重副作用的影響,因此對乙酰氨基酚似乎一直是一個負責任的安全港 。
但是,如果這個我們信賴了幾十年的安全港,其實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牢固呢?如果這個看似無害的日常藥丸,也攜帶著自己的一系列隱秘而嚴重的風險呢?
一篇發表在權威期刊《關節炎護理與研究》(Arthritis Care & Research)上的重磅新研究,正在促使人們對這款首選藥物進行嚴肅的重新評估 。研究人員對真實世界中的患者數據進行了大規模、深度的分析,其發現為數百萬像王大爺一樣依賴對乙酰氨基酚來緩解慢性疼痛的老年人敲響了警鐘。這不是一個小型的初步測試。這是一次對近60萬人的健康記錄的深入挖掘,它講述了一個我們都需要聽的故事 。
一項超大規模研究講述的新故事
要理解這項研究為何如此重要,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它是如何進行的 。這并非典型的臨床試驗——那種招募幾百名健康志愿者,進行幾周測試的研究 。那些試驗非常適合用來檢驗藥物是否有效,但它們的時間往往太短,規模太小,難以發現罕見或長期的安全性問題。
取而代之的是,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強有力的方法,名為“以人群為基礎的隊列研究” 。他們利用了“臨床實踐研究數據鏈”(CPRD)——一個龐大的、匿名的健康記錄數據庫,其中包含了來自英國數百萬真實患者的數據。他們重點關注了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這正是最常被建議使用對乙酰氨基酚的人群。
該團隊從跨越二十年(1998年至2018年)的數據中,識別出兩大組人群 :
對乙酰氨基酚組:180,483名定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處方的老年人。研究人員將“定期使用”定義為在六個月內至少獲得兩張對乙酰氨基酚處方 。
未接觸組:402,478名未定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處方的老年人 17171717。
這種方法的巧妙之處在于其規模和真實世界的背景 。但它也面臨一個挑戰:混雜偏倚 。例如,有沒有可能年齡更大、病情更重的老年人(他們本身發生胃部或心臟問題的風險就更高)更容易被給予“更安全”的對乙酰氨基酚,而較健康的人則被給予藥效更強的非甾體抗炎藥? 20這被稱為“通道偏倚”,它可能會讓對乙酰氨基酚看起來比實際情況更有害 。
研究團隊出色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他們使用了尖端的統計學方法,包括“傾向性評分匹配”和“逆概率治療加權” 。你可以把這想象成一種高科技的、確保“蘋果和蘋果”進行比較的方法 。他們根據數十個因素,為每位對乙酰氨基酚使用者匹配一位非使用者:年齡、性別、潛在健康狀況(如查爾森合并癥指數)、生活習慣(如吸煙和飲酒),甚至他們使用的其他藥物 。通過這樣做,他們能更有信心地斷定,健康結果的任何差異都真正與對乙酰氨基酚本身有關,而不是其他預先存在的因素 。
那么,在完成了所有這些細致的工作之后,這582,961人的數據揭示了什么呢? 結果是一致的、可靠的,坦率地說,是令人警醒的。
令人不安的發現:不止是胃痛那么簡單
研究發現,在老年人中,長期、按處方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與三個主要身體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和腎臟)的嚴重問題風險顯著增加有關 。
讓我們來看看這對像王大爺這樣的人意味著什么。
1. 令人揪心的真相:胃腸道出血和潰瘍
多年來,對乙酰氨基酚相對于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的主要賣點就是它“不傷胃” 。這項研究直接挑戰了這一核心觀念。
想象一下,王大爺開始感到胃部灼痛,并注意到他的糞便顏色異常深,呈柏油狀——這是內出血的典型跡象。他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吃了什么不對的東西,而不是他每天都吃的止痛藥。
但研究數據揭示了一個清晰而令人擔憂的聯系。與非使用者相比,定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人群:
發生“PUB”(上消化道穿孔、潰瘍或出血的嚴重狀況)的風險高出24%。
發生非復雜性消化性潰瘍(即引起疼痛不適但尚未出血的潰瘍)的風險高出20%
發生下消化道出血的風險高出驚人的36%。
這些并非輕微的副作用。這些是可能導致住院的醫療緊急情況 。該研究表明,對乙酰氨基酚作為腸胃友好型替代品的聲譽,可能名不副實 。
2. 沉重的心臟:與高血壓和心力衰竭的關聯風險并未止步于胃部。研究還揭示了其與心血管健康的關聯 。
讓我們回到王大爺。在他的年度體檢中,醫生注意到他一直正常的血壓現在持續偏高。他還抱怨爬樓梯后感覺更喘,腳踝也有些腫脹——這可能是心力衰竭的跡象。
研究發現,在排除了所有其他因素后,定期使用對乙酰氨基酚與以下情況相關:
新發高血壓的風險高出7%。
發生心力衰竭的風險高出9%。
你可能會覺得7%或9%聽起來不多。但當你考慮到有數千萬老年人正在使用這種藥物時,這些小百分比就意味著可能有大量的人因此患上改變生活的重大心血管疾病 。
3. 腎臟的關聯:慢性損傷的風險
最后,研究關注了腎臟——身體至關重要的過濾系統。在這里,同樣出現了顯著的風險。
在王大爺的體檢中,一項常規血液測試可能顯示他的“eGFR”(衡量腎功能的指標)一直在穩步下降。他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正走向慢性腎臟病。
研究結果十分明確。定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的人群患上慢性腎臟病的風險
高出19%。這一發現尤其令人擔憂,因為腎功能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下降,而額外服用一種可能加速這一進程的藥物,可能會帶來毀滅性的長期后果。
吃得越多,風險越高
也許這項研究中最具說服力的部分之一,是發現了“劑量反應關系” 。簡單來說,這意味著一個人獲得的對乙酰氨基酚處方越多,他們出現某些關鍵副作用(特別是胃腸道出血、潰瘍和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就越高。
這是一條至關重要的證據。如果沒有真正的聯系,你不會預料到風險會隨著劑量的增加而同步攀升。這種劑量依賴模式有力地表明,這種關聯不僅僅是巧合;它指向了兩者之間可能存在因果關系 。
這怎么可能?揭開背后的機制
幾十年來,我們一直認為對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方式與非甾體抗炎藥不同。主流理論是,非甾體抗炎藥之所以會引起胃部問題,是因為它們會阻斷全身的COX-1和COX-2酶。這些酶的功能之一是產生保護胃黏膜的物質。一旦阻斷它們,胃就變得脆弱易損。
過去人們認為,對乙酰氨基酚主要在大腦中起作用,對其他部位的這些COX酶影響甚微 。然而,得到這項研究結果支持的最新科學研究,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 。事實證明,對乙酰氨基酚確實對COX酶有抑制作用,與非甾體抗炎藥非常相似,只是機制可能略有不同或程度稍輕 。
例如,一項研究發現,對乙酰氨基酚可以顯著減少前列環素的合成,這是一種源自COX-2的保護性物質,對血管壁和胃腸道的健康至關重要 。從理論上講,通過抑制這種保護機制,長期使用可能會導致我們常在非甾體抗炎藥上看到的那些胃部、腎臟和心血管問題。這項研究的結論是,其副作用特征驚人地相似——這一發現應該讓我們所有人都停下來思考一下。
那么,你該怎么辦?行動指南,而非恐慌指南
這項研究傳遞的信息不是要引起恐慌,也不是鼓勵每個人立即把家里的對乙酰氨基酚扔掉。關鍵在于需要進行重新評估和知情對話。
這關乎重新校準我們對風險與收益的理解。該研究指出了一個關鍵的矛盾之處:在我們看到這些顯著風險的同時,其他大規模分析已得出結論,認為對乙酰氨基酚對于像骨關節炎這樣的慢性病,提供的只是“無臨床意義的益處” 。換句話說,人們可能為了微不足道的實際疼痛緩解,而承擔了這些新發現的嚴重風險。
這就是為什么主要的健康機構已經開始轉變立場。例如,英國國家健康與臨床優化研究所(NICE)已經更新了其指南,不再推薦將對乙酰氨基酚作為骨關節炎的常規、長期治療藥物,理由是它既缺乏有意義的益處,又存在潛在的危害。
對于像王大爺一樣依賴這種藥物的你或你的親人,以下是一些切實可行的、積極主動的步驟:
與醫生安排一次用藥評估。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向醫生提及這項新研究。問問你的醫生:“考慮到我的個人健康史——我的胃、心臟和腎臟狀況——長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對我來說還是最好、最安全的選擇嗎?”
討論“最低劑量,最短時間”原則。如果你和醫生決定仍有必要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那么請討論使用能提供緩解效果的絕對最低劑量,并盡可能縮短用藥時間。那種連續多年每天都服用的想法,需要被嚴肅地質疑。
探索非藥物的疼痛管理方法。這至關重要。對于像骨關節炎這樣的慢性疼痛,藥物治療只是其中一環。向你的醫生咨詢:
物理治療:以加強疼痛關節周圍的肌肉。
體重管理:即使減輕少量體重也能顯著減少膝蓋和臀部的負荷。
體育鍛煉:游泳、騎自行車或打太極等低強度活動可以減輕疼痛并改善活動能力。
外用鎮痛藥:一些研究表明,外用的非甾體抗炎藥膏和凝膠可以在提供緩解的同時,產生更少的全身性副作用 59。
了解預警信號。成為自己健康的積極監測者。如果你正在定期服用對乙酰氨基酚,請留意任何新出現的癥狀,如胃痛、燒心、黑便或血便、異常疲勞、氣短、腿部或腳踝腫脹,或排尿習慣改變。一旦出現任何這些情況,請立即向醫生報告。
知識賦予我們力量
對乙酰氨基酚的故事有力地提醒我們,科學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我們今天認為是簡單真理的事情,明天可能會變得更加微妙和復雜。這不是科學的失敗,而是其最偉大的力量——面對新的、有力的證據時,能夠自我修正和完善我們的理解。
多年來,我們一直將對乙酰氨基酚視為藥箱里一位值得信賴的老朋友。這項里程碑式的研究不一定將其標記為敵人,但確實揭示了它比我們以往所知的要復雜得多。它要求我們以一種全新的尊重和謹慎來對待它,尤其是對于我們的長輩。
這項研究賦予我們的最終力量是知識的力量。它讓我們能夠走進診室,不再只是一個被動的病人,而是自己健康管理的知情伙伴,準備好提出正確的問題,為自己漫長而健康的人生做出最佳決策。
參考資料:Kaur J, Nakafero G, Abhishek A, Mallen C, Doherty M, Zhang W. Incidence of Side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Acetaminophen in People Aged 65 Years or More: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Using Data From the Clinic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link.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25 May;77(5):666-675. doi: 10.1002/acr.25471. Epub 2024 Dec 25. PMID: 39582150; PMCID: PMC120382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