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號召,探索農電商與文旅媒融合發展新路徑,近日,連平縣礦產工業總公司鄉村振興電商幫扶采風團隊走進江西龍南楊村太平古鎮,以燕翼圍為起點開啟深度調研,旨在通過實地考察與經驗互鑒,為河源、連平縣“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注入創新動能。
在江西交通投資集團贛州管理中心車輛救援大隊全南北中隊退伍軍人賴震山的帶領下,采風團深入楊村文旅核心區域。當地依托深厚的客家圍屋文化底蘊,秉持“修舊如舊”原則對太平古鎮等古建筑群進行保護性開發,同步完善智慧導覽、特色民宿等配套設施。同時,通過舉辦龍舟文化節、客家美食節等沉浸式文化活動,將傳統民俗轉化為文旅消費場景,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產業實現顯著增收。采風團成員聚焦連平縣金湯種養專業合作社油茶基地,探索鄉村振興電商幫扶路徑,深入研討將客家文化元素融入產品包裝、研學體驗設計的可行性方案,計劃打造“油茶文化+圍屋風情”的特色農旅路線。
活動期間,團隊與當地商戶、村民展開多元互動。中共連平縣第十三屆黨代表、連平縣礦產工業總公司辦公室主任陳漫(兼任河源市農村電子商務協會婦女聯合會副主席、中國農影村村播華耀星主播),攜手賴震山及團隊成員,在燕翼圍集市開展電商運營經驗分享會,并深入玉米種植基地協助采收。陳漫通過“鄉村振興靚播君”直播間,以“文旅+助農”雙線直播模式,聯動攝影視頻、圖文報道、宣傳短片等30余家公益媒體矩陣,將楊村客家風情、傳統工藝與生活場景推向全國。直播中,陳漫生動講解江西客家釀豆腐、苦瓜、煎月亮巴等傳統美食的制作工藝,還結合河源手信:泉益健天然蘇打水、果康源黃金紅薯、黃金紅薯干、惠宜生羊奶、金湯枸杞芽、山茶油、三華李、荔枝等特色優質農產品,開展品鑒交流,吸引全網超50萬人次觀看,有效提升了當地文旅與文化的傳播力。
值得一提的是,采風團中的青年代表張陳諾(筆名/常用名:陳諾、陳浩)與團隊成員以“短視頻+圖文+融媒矩陣”多元化媒體形式記錄實踐成果。作為鄉村振興電商幫扶領域的青年先鋒,陳諾現任九連山文化傳播中心鄉村振興電商幫扶矩陣運營總監,同時身兼人民新媒網副總編、中國早報廣東編輯中心副主任、中國農影村村播華耀星主播、連平縣礦產工業總公司鄉村振興電商幫扶團隊優秀文化志愿者、愛心公益大使等職務。2024年12月29日,他作為全場最年輕華耀星主播亮相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電影電視中心主辦的“鄉村振興賦能計劃·鄉潮星享年貨大集”啟動儀式,通過村村播、農視網矩陣在抖音、視頻號等10大平臺直播,吸引92.6萬人次在線觀看,為廣東特色農產品與鄉村文化打造云端“廣東直播間”。
(陳諾參加國家級媒體鄉村振興電商公益活動現場報道截圖)
據了解,其依托中國網客戶端、鳳凰網客戶端、中國早報、人民新媒網等500+媒體資源平臺,累計發布鄉村振興主題報道,總傳播量突破500萬次。其中,《黨建+鄉村振興+電商公益+AI+新媒體——連平縣第十三屆黨代表陳漫獲評“河源好網民”》等深度報道覆蓋全國500余家媒體,《“融入現代生活 非遺正青春”廣東河源市源城區2025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圓滿收官》及鄉村振興電商幫扶品牌活動報道觸達345家媒體平臺,單篇報道平均覆蓋30余家媒體,有力推動了鄉村文化與振興成果的傳播,助力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
此次采風搭建起龍南—河源兩地鄉村振興協作橋梁,不僅為農商文旅媒融合提供了“文化挖掘—場景設計—媒體傳播”的實踐樣本,更通過“黨代表引領+退伍軍人帶路+青年人才創新”的聯動模式,探索出以文化賦能、以傳播破圈的鄉村振興新路徑。活動結束返程,賴震山(江西安遠籍)向采風團發出邀請,期待以安遠三百山景區、東江源頭文化為紐帶,深化兩地在文旅品牌共建、新媒體人才培養等領域的合作,共同探索“數字賦能+文化鑄魂”的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新范式。
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礦產工業總公司赴江西龍南楊村鄉村振興電商幫扶農商文旅媒融合高質量發展采風作品
《江西龍南楊村·太平古鎮里的金色詩行》
作者:陳諾
燕翼圍斑駁的城墻下
歲月的苔痕靜靜生長
陽光傾瀉 釀成蜜糖
將古老的街巷溫柔照亮
我們踩著青石板的紋路
踏入楊村懷抱 滿心歡暢
穿過狀元橋的倒影悠長
風卷著玉米清甜的香
掠過太平古鎮 悠悠飄蕩
老農們眼角的笑紋里
沉淀著歲月 熠熠閃光
彎腰 收割一片片金黃
玉米葉沙沙 大地在吟唱
鏡頭定格這珍貴時光
每粒飽滿的玉米
都孕育著希望
指尖傳來的溫度
是鄉村躍動的滾燙脈搏
以藍天為幕 云朵為箋
書寫此刻美好 韻腳鏗鏘
電商化作翅膀 載著夢想
從狀元橋畔啟程
在古與今之間 自由翱翔
這場奇妙的相遇
是時光最美的犒賞
于希望的田野上
我們共同 種下新的期許
《江西龍南楊村·快門里的古鎮鄉韻》
作者: 鐘可樂
取景框里,燕翼圍的磚石
馱著百年日光,微微發燙
狀元橋的倒影晃碎云影
青石板上,腳步叩響時光
舉起鏡頭,收割季正金黃
老農掌心的繭,刻滿滄桑
玉米棒爆開陽光的絮語
風掠過秸稈,沙沙作響成詩行
"靚播君"的鏡頭在奔忙
直播間點亮古老的門廊
指尖輕按,瞬間凝成永恒
褶皺里藏著,未說盡的守望
電商的翅膀掠過古鎮飛檐
讓鄉土的熱望,躍上云端綻放
每一次對焦,都是深情凝望
把稻香與歡笑,釀成影像蜜糖
當數據浪潮漫過古老街巷
鄉村振興的故事,正在屏幕上生長
我們用光影編織新的詩行
讓希望,在鏡頭里永遠金黃
《江西龍南楊村太平古鎮的光合敘事》
作者:陳漫
燕翼圍的磚石吞吐著晨昏
將六百年光陰釀成琥珀色的光暈
狀元橋橫臥碧波,裁碎流云
每道漣漪都在書寫未寄出的信
鏡頭與直播鏡頭交織成網
捕捉老農額角墜落的汗晶
玉米秸稈舉著沉甸甸的金黃
在快門開合間完成生命的轉譯
我觸摸青石板的古老紋路
感知地下根系般蔓延的光纜
當像素重組起田野的輪廓
傳統與數字在取景框里共振成歌
電商窗口正漫出麥浪
太平古鎮的飛檐長出數據的翅膀
我們以光影為犁,深耕希望
讓每個像素都生長出新的詩行
《六月的尾巴,邂逅龍南楊村燕翼圍盛夏詩篇》
作者:陳漫
在六月的尾巴,暑氣蒸騰如煮沸的米酒,風裹著盛夏的氣息掠過江西龍南楊村。澄澈天幕下,棉絮般的白云忽而化作振翅欲飛的鳳凰,金紅羽翼仿佛被云霞浸透,以千年不變的祥瑞之姿,迎接遠道而來的我們。村落的磚瓦草木,都在這光影流轉間浸染了詩意。
遠遠望去,燕翼圍如一位負卷而立的老狀元,斑駁磚石間鐫刻著道光年間的榮光。史料記載,清代殿試欽點探花周玉衡(亦作周玉涵)自此處走出,他揮毫題寫的“燕翼圍”三字,筆鋒蒼勁若龍游云海,至今仍高懸門樓,將科舉功名的璀璨永遠凝固在磚石之間。循著青石板路前行,腳下的狀元橋蜿蜒似墨痕,凹凸紋路里仿佛還回蕩著古時書生趕考的腳步聲。輕撫橋欄,指尖觸碰的不只是冰涼的石面,更是這片土地綿延百年的文脈溫度。
石瓦街巷間,一場金黃的豐收盛事正在悄然鋪展。飽滿的玉米粒在驕陽下晾曬,仿若為古街鋪上流動的鎏金毯,微風拂過時,沙沙聲響恰似千斛明珠輕碰玉盤。“好漂亮的玉米呀!”我忍不住贊嘆。阿婆布滿皺紋的手輕輕攏了攏銀發,笑道:“這些是給雞鴨鵝豬的口糧,吃了長得膘肥體壯!”
說話間,一位身形瘦削的伯伯闖入眼簾。他灰白的頭發被汗水浸濕,布滿老繭的雙手正麻利地將玉米粒攏進竹筐,骨節分明的手指因常年勞作泛著古銅色。“伯伯,您真勤快,辛苦了!”我話音未落,他便抬起頭,眼角溝壑里盛滿笑意,雖無法言語,卻用力點了點頭,渾濁的眼底閃爍著孩童般的歡欣。
阿婆在旁輕聲解釋:“他前些年做了喉嚨手術,聽得到卻沒法說話。”并肩勞作時,我真切感受到他指尖傳遞的溫度——那是與土地親密相擁數十載才有的粗糙與堅實。每當竹筐裝滿,他便挺直微駝的脊背,穩穩端起竹筐,步伐矯健地走向晾曬臺,全然不似古稀之年的老者。
望著他漸行漸遠的背影,記憶突然漫上心頭。那彎成月牙的眼角,布滿溝壑卻溫暖的手掌,與記憶深處的爺爺漸漸重疊。時光仿佛在此刻凝固,兩個不同時空的身影,同樣用佝僂的脊梁扛起生活,用無聲的堅守詮釋對土地的深情。這雙手雖寫不出錦繡文章,卻能在春種秋收間耕耘出殷實歲月;這副沉默的身軀里,藏著比言語更熾熱的生命力。他彎腰拾穗的弧度,恰似燕翼圍古老的飛檐,以最謙卑的姿態,向土地獻上最虔誠的告白。
身旁,曾投身精準扶貧的同事,如今化身“江西大表哥·攝影大師”,與鄉村振興電商幫扶融媒矩陣運營總監陳諾專注取景。驕陽炙烤的田壟間,飽滿的玉米在葉浪中沙沙作響,老農們沾滿泥土的褲腳裹著汗水,佝僂的脊背在熱浪里勾勒出一道倔強的弧線。隨著快門輕響,鏡頭定格的不僅是飽滿的顆粒與勞作的身影,更是鄉村振興路上無數勞動者用汗水澆灌的堅韌與希望。這些帶著泥土芬芳的影像,將順著網線穿越山海,讓鋼筋水泥之外的城市屏幕,也能觸摸到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力量,吸引更多目光與資源匯聚鄉野。
行至圍屋天井,檐角忽然傳來細微啁啾。抬頭望去,燕窩里燕媽媽正用羽翼溫柔包裹幼鳥,嫩黃的雛燕爭相探出腦袋,喙尖輕輕蹭著母親的脖頸。陽光透過天井方孔灑落,為這溫馨一幕鍍上金邊,燕媽媽振翅時帶起的微風,裹挾著玉米清香與柴火氣息,在古老圍屋內緩緩流淌。原來這座承載百年人文的建筑,至今仍孕育著生命傳承的溫柔詩行——正如當年探花郎從這里啟程,將書香文脈播撒四方;如今的燕翼圍,也在用磚石的厚重與煙火的溫熱,滋養著每一個在此棲息的生命。
暮色漫過圍屋飛檐時,我們走進飄著炊煙的院落。八仙桌上,客家風味的菜肴蒸騰著誘人香氣:菜干扣肉紅亮油潤,肥瘦相間的五花肉吸飽梅干菜的咸香,入口即化;雞雜紅薯粉酸辣濃郁,勁道粉條裹著脆嫩雞雜;河魚爆椒外酥里嫩,鮮辣香氣直鉆鼻腔、還有我們帶來的河源手信泉益健天然蘇打水、惠宜生羊奶昔、金湯枸杞芽、金柚皮、山茶油、米餅、三華李、荔枝等許多特色優質美食。女主人遞來碗筷,笑容里盛滿熱忱:“嘗嘗自家種的菜,土灶燒的才夠味!”這笑容,恰似檐下燕媽媽喂食時的溫柔,也像玉米伯伯搬運玉米時眼底藏不住的期盼。
這里的人們,用最質樸的方式守護著土地的寧靜與美好。當你駐足,總有人笑著遞上一杯客家擂茶,用最平實的話語講述村里的故事。他們的雙手既能捧起古籍書卷,延續探花文脈;也能緊握鋤頭犁耙,耕耘出滿院金黃。而頭頂那只“鳳凰”般的云朵、檐下溫情的燕巢、門樓上遒勁的墨寶,還有圍屋里蒸騰的煙火,早已化作楊村人刻在骨子里的血脈,烙印在每一個來訪者的記憶深處。
在龍南楊村,時間仿佛放慢了腳步。沒有都市的喧囂,唯有歲月靜好的恬淡。每一處風景都是無聲的詩,每一道美食都是鄉愁的注腳,每一張笑臉都是動人的畫。在這里,我們邂逅了最純粹的美好,也遇見了最本真的自己——在狀元橋的紋路里,在豐收的金浪中,在無聲卻熾熱的堅守中,讀懂了文脈與鄉情交織的永恒。燕翼圍的磚石仍在訴說歷史,而新時代的故事,正由這些勤勞的雙手,繼續書寫。
供稿:連平縣礦產工業總公司鄉村振興采風團 (潘永光、陳漫、陳諾、鐘可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