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注意過這樣一個現象:那些看起來“特別好”的崗位,永遠輪不到普通人。
我最近看到一條動態:“換工作了,是朋友內推的,連HR都沒見著。”
點進去一看,果然是進了大廠,還不是基層,是中層崗位。
這說明一個問題:真正的好工作,從來不會在市場上流通。
我們能看到的,不過是“擺出來”的崗位,是表面上的櫥窗,背后早已人選落定。
你可能會想:不對啊,招聘平臺上不是有那么多看起來很不錯的崗位嗎?
確實,但你注意過沒有,有些崗位一掛就是幾個月,沒人下架也沒人回復。
背后是這樣一個現實:這些崗位,不一定是給你準備的,甚至根本不是“缺人”才掛出來的。
比如有的公司成立新部門,為了合規或者給HR“交作業”,掛了招聘崗位,還走了幾輪面試流程,最后一個都沒錄。
這種招聘也不過就是“走了個過場”,又或者是為了完成KPI。
所以,真正的機會,是不需要“招人”的,是直接“給人”的。
換句話說,是資源的點對點分發,不是市場的自由流通。
有些人總覺得是自己不夠努力,其實不是,是你根本沒站在“信息源頭”。
比如,哪家企業在擴編,哪位高管準備離職,哪個部門要提人上來……
這些消息你永遠不會從招聘網站上看到,只會在飯局、朋友圈、行業小群、甚至是高層之間的“口頭傳遞”中流通。
這就叫“職場信息私域”。
年輕時我們被教育“機會面前人人平等”,中年后才發現,這種平等只存在于教科書里。
真正的好機會,從不靠投簡歷爭取,而是在關系鏈條中滾動分發。
在今天這個圈層流動越來越固定的時代,信息掌握的先后,幾乎決定了你的起點與上限。
當然,我不是否定能力。
但在真實職場中,一個人能不能上位,往往看的是“老板愿不愿意用你”,而不是“你夠不夠優秀”。
這背后,是一個被長期忽視的詞——信任成本
用熟人、用內部推薦的人,哪怕能力差一點,也比用個陌生人“更穩”。
你不是沒有能力,而是“沒人愿意冒險給你機會”。
這才是很多人覺得“怎么投都沒回音”的根本原因。
說到底,現在的招聘,更像是一種資源調度。
公司要找的,不是最優秀的,而是最適配、最低風險、彼此信得過的那一個人。
所以,普通人想殺出重圍,靠的不是一紙簡歷,而是被看見、被信任、被接納進資源流通圈
那具體要怎么做?不是混圈子,更不是溜須拍馬,而是——
- 跟老同事、老上級保持聯系,哪怕偶爾問候也好;
- 把自己的行業觀察寫成文章、總結,發到朋友圈或平臺;
- 多參與項目合作,不論大小,讓別人“見過你做事的樣子”;
- 不盯著崗位,而是盯著“場景”,比如哪個團隊缺人、哪個朋友創業缺幫手……
只有這樣,你才有可能進入那個不靠公開招聘、但掌握絕大多數好機會的“非市場系統”
你有沒有發現,真正讓一個人脫穎而出的,不一定是學歷、資歷或者履歷表上的榮譽,而是他有沒有出現在對的時間、對的人面前。
你要讓人記得你、知道你擅長什么、愿意把你拉進那個機會流通的圈子。
在這個信息篩選越來越精細的時代,“被看見”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