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臺很多朋友私信我說,自己經常拖延,因為拖延耽誤了學習、工作,甚至錯過了“一步登天”的機會,很想改掉這個壞毛病。
讀者朋友們,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到底怎么克服拖延癥!
其實不只是拖延癥,要是真弄明白了的話,它能幫你們解決生命中90%的問題,也包括你不敢去做、不想去做和不能去做的事情。
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的原理并不復雜,看一遍就懂。
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魯莽定律。
魯莽定律的啟示
我以前有很嚴重很嚴重的拖延癥,甚至可以說,假如拖延癥真的是一種身體疾病,我現在早就輪回轉世了。
在我讀大二那年,我突然參悟到一個特別簡單的道理。
就是有的事情,你還沒做的時候肯定是不想去做的,而當你真的去做的時候,你卻又覺得好像沒有那么麻煩。
就比如寫作業,沒寫作業之前你一邊扣手機、一邊焦慮。但是等你真的放下手機拿起書本之后,感覺作業也沒有那么可怕。
當時我還以為這只是我大徹大悟后的人生經驗,沒想到心理學上早就有對它的描述,就叫“魯莽定律”。
它并不復雜,一句話就能概括:“當你不知道一件事該不該做的時候,先去做做看。”
再概括一下就是:“先把事情搞起來,你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不光是拖延癥,你身邊所有你不想做、不能做、做起來有顧慮甚至不做你會焦慮的事情,都可以用魯莽定律來解決。
它的重點就在于“魯莽”二字。遇到那些會給你困擾的事情,做之前就不要想太多,直接去做就可以了。
魯莽之后你才會發現一件事值不值得你做,你又是否愿意做,它能給你的人生帶來怎樣的好處。
這些都是你在實踐之后才能得出來的結論,紙上談兵只會讓你原地焦慮,甚至錯過機會、浪費時間。
拖延的背后是缺乏信心
害怕做事或者拖延癥的底層邏輯不在于人是不是“懶”,而是人缺乏自信心。始終害怕失敗、害怕風險,甚至害怕和陌生人說話。
原本小小的一件事,在還沒去做之前就出現了這么多困難、門檻,你說又有誰會愿意嘗試呢?
所以要想讓自己有不怕失敗的小強精神的話,就要通過行為、經歷去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我一朋友在大學時期就跟我灌輸過類似的想法,當時他是這么說的:“我覺得我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他這話并非吹牛,因為后來我發現他確實是一個閑不住的人,喜歡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新事物。
不管是在經歷怎樣的新事物時,他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困難。
只要不是小孩子,一般人都不會半途而廢的。
在經歷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享受成果以后,大腦形成獎勵機制,就會讓人更加勇敢,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做成。
這種行為其實也是魯莽定律的作用的體現。
他本身不能給你力量,也不會讓你成功,更無法讓你自信,而是在告訴你要“笨鳥先飛”,甚至有一種要“硬著頭皮去做事情”的感覺。
最后你是否享受一件事、是否喜歡新事物,則完全是你在做的時候體會到的,不是魯莽定律給你的。
魯莽定律就像藥一樣,它不是直接攻擊病灶,而是給你的身體提供“軍糧”,讓免疫系統拿下病灶。
用最小行動啟動改變
可能有的小伙伴有疑問:“我就是不想做,我魯莽不起來,我應該怎么辦?”
那我建議你為自己設置一個“最小行動事件”。
打個比方,天太熱你不想外出辦事,可這事你還非辦不可,這個時候你一定很焦慮。
嘗試去設置“最小行動”,比如站起身來,比如走出大門,比如走到一樓或者走到街上。
你需要讓自己清楚,讓你覺得麻煩的那些事情,其實做起來也沒有那么麻煩。所謂“最小行動”就是來幫你認識到這一點的。
《原子習慣》作者詹姆斯·克利爾就在書中說過:“微小而可持續的行動,其復利效應遠勝于依賴宏大卻難以啟動的計劃。”
用心理學語言來說,就是用微小行動來降低啟動行為的心理門檻。
就像美團一開始就是在校園里跑腿的,名叫“飯否網”。
當初飯否網因故障關閉,其創始人王興并沒有當場放棄;
而是馬不停蹄立刻付出行動,帶領核心團隊轉向,基于已有經驗,幾乎是無縫銜接地就創立了美團網。
各位也可以去了解一下,凡是那些非凡的成功者,要么是有能力,要么就是不閑著。每一位成功人士也許都是“魯莽定律”的終極玩家。
我們普通人不需要成功,但我們需要好好利用時間,做那些規劃已久卻因為各種原因沒去做的事情,免得給自己留下遺憾。
-The End - 作者-思婷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