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癸巳燕臺雜感 其三》
清 · 左宗棠
青青柳色弄春暉,花滿長安晝掩扉。
答策不堪宜落此,壯游雖美未如歸。
故園芳草無來信,橫海戈船有是非。
報國空慚書劍在,一時鄉思入朝饑。
在現實中,很多人或許在面對社會或者生活的壓力或者困境時候,內心會產生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讓自己覺得很無奈和充滿愧疚。
當無力感如潮水般襲來時,很多人常常陷入自責的漩渦。這種愧疚感像一把鈍刀,緩慢卻持續地切割著自信。但或許,很多人都誤解了無力感的本質——它并非軟弱的表現,而是人性最真實的反應。
在東京大學的一項心理學研究中,學者們發現承認無力感的人往往具有更強的心理韌性。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揭示了一個真相:只有先接納自己的局限,才能找到突破的方向。就像馬拉松選手會在某個時刻感到雙腿沉重,但正是這種感受提醒他們需要調整呼吸和步伐。
現代社會的復雜性遠超個體所能掌控的范圍。試圖以一己之力對抗系統性的壓力,就像用竹籃打水。古希臘哲人愛比克泰德曾說:"有些事取決于我們,有些則不然。"這種古老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閃耀著光芒——區分可控與不可控的邊界,是化解無力感的第一步。
在挪威的極夜季節,當地人發展出一種獨特的應對方式:他們不抗拒黑暗,而是點燃更多的蠟燭。這給了人們啟示——與其與無力感對抗,不如在承認它的同時,尋找那些能夠點亮內心的小確幸。可能是晨間的一杯咖啡,或是下班路上的一段音樂,這些微小的愉悅像星星般點綴在生活的夜幕中。
心理學家維克多·弗蘭克爾在集中營的極端環境中發現,人永遠保有選擇態度的自由。這種自由不會因為外部環境而喪失。當停止要求自己必須"戰勝"無力感,轉而學會與之共處時,反而能獲得一種奇妙的力量——不是對抗的力量,而是承載的力量。
02
清朝詩人左宗棠在這一份愧疚中,寫下了這首《癸巳燕臺雜感 其三》詩,表達了自己的感慨!
春風輕撫,柳色如煙,在融融春光中搖曳生姿;繁花似錦,將長安城裝扮得姹紫嫣紅。詩人以這般明媚的春日圖景開篇,仿佛為讀者展開了一幅生機盎然的工筆重彩。然而"晝掩扉"三字卻似一記清冷的琴音,在這歡快的樂章中投下一抹孤寂的剪影,讓明媚的春光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哀愁。
"答策不堪宜落此"一句,詩人以謙遜之筆勾勒出懷才不遇的落寞,字里行間流淌著明珠暗投的無奈。而"壯游雖美未如歸"則如一聲悠長的嘆息,道盡游子對故園的魂牽夢縈——縱使異鄉風光旖旎,又怎及故園柴扉半掩的溫情?
"故園芳草無來信"中,詩人凝望遠方,仿佛看見故園芳草萋萋,卻等不來一封家書。而"橫海戈船有是非"則似驚濤拍岸,將家國憂思化作筆底波瀾。這兩句對仗工整,一柔一剛,將綿長的鄉愁與熾熱的報國之情交織成一曲動人的二重奏。
"報國空慚書劍在"道出了詩人內心的煎熬,那柄未出鞘的寶劍在匣中嗚咽,那卷未展的韜略在案頭蒙塵。而"鄉思入朝饑"更是神來之筆,將抽象的思鄉之情具象為轆轆饑腸,讓讀者仿佛看見詩人佇立朝堂,魂靈卻早已飛越千山萬水,回到那片魂牽夢縈的故土。
03
左宗棠,這位晚清的璀璨將星,自幼便顯露出不凡的志向。少年時如饑似渴地研讀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與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仿佛在字里行間探尋著經世濟民的密鑰。后執教于安化陶澍家塾時,更似蛟龍入海,盡覽群書,為日后功業奠定了深厚根基。
鴉片戰爭的炮火驚醒了這位讀書人,他開始以敏銳的目光審視西方文明。咸豐年間,他如一把出鞘的利劍,先后輔佐張亮基、駱秉章運籌帷幄。及至咸豐十年,得曾國藩舉薦,以四品京堂之職襄辦軍務,在鎮壓太平軍的戰場上揮灑才華。他轉戰皖、贛、浙、閩四省,如一位精妙的棋手,借法國人之力組建"常捷軍",最終攻克杭州等要地,官拜浙江巡撫,繼而擢升閩浙總督。
同治五年,他以開拓者的氣魄,任用法國人日意格等創辦福州船政局,為中國近代海軍播下希望的種子。后調任陜甘總督,又馬不停蹄奔赴直隸鎮壓捻軍。同治七年,他如西征的雄鷹,揮師平定回民起事。
光緒元年,這位年過六旬的老將再度披掛上陣,以雷霆之勢討伐阿古柏,收復新疆,并力主建省之策,為邊疆長治久安描繪藍圖。
晚年官至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調任兩江總督。當中法戰火重燃,這位白發老帥仍自請赴閩督師,最終在福州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如同一顆流星劃過晚清昏暗的夜空,留下永恒的光芒。
04
而左宗棠這首《癸巳燕臺雜感 其三》思鄉詩,滿是愧疚,人生難以應對境遇有多無奈。
人生難以應對的境遇,往往如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將人淋得措手不及。總以為手握計劃便能掌控命運,可現實卻常以荒誕的方式撕碎所有預設。那些深夜輾轉的嘆息,那些欲言又止的沉默,都是生活留給自己的暗語——它從不承諾公平,只教人在破碎處學習修補。
最無奈的是,有些困境并非源于過錯,卻要由無辜者承擔后果。像被颶風卷走的蒲公英,明明輕盈得能隨風起舞,卻終究敵不過自然的力量。職場中拼盡全力仍被淘汰的年輕人,病榻前耗盡積蓄卻換不回親人的家屬,甚至那些在時代浪潮里突然失去方向的普通人……命運從不解釋為何選中他們,只留下冰冷的現實讓人吞咽。
但人之所以為人,或許正因能在無奈中開出花來。梵高在麥田里聽見烏鴉的嘶鳴時,依然用顫抖的手涂抹出燃燒的星空;杜甫在破敗的草堂中,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悲憫。生活的鋒利刀刃,終會把人雕刻成更復雜的形狀——有人長出鎧甲,有人學會流淚,而所有傷痕最終都成為生命的年輪。
或許應對無奈的最高智慧,是承認自己永遠無法完全馴服生活。就像海明威筆下的老人,明知大海兇險仍要出航,不是為征服,而是為證明"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當放下對完美的執念,反而能在裂縫中看見光透進來的方向。那些未能擊垮自己的,終將以另一種形式,成為繼續前行的力量。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