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兒個是農歷六月初六。老輩人常說“三伏熱不熱,就看六月初六”。這一天在老傳統里可不一般。
它既是“天貺節”,也叫“曬衣節”“曬書節”。
老祖宗早就盯著這天的天氣。就為了預判接下來三伏天的熱涼。今年7月20日入初伏,8月18日出末伏。
整整三十來天的“桑拿天”要來了。
農諺說“六月六日晴,三伏火爐蒸”。要是今兒個太陽毒得能曬破磚。那伏里多半熱得人發愁、作物也遭罪。
“六月六雨澆頭,三伏涼颼颼”。
要是趕上下雨,伏天可能少些驕陽。“六月六北風吹,三伏天把扇丟”。
北風一刮,暑氣能散,伏天或許涼快些。可各地氣候不同,不能全信單日天氣。
山區和平原小氣候有差異,得靈活著看。三伏天熱不熱,直接關系地里的活計。
要是天熱,最擔心作物遭旱。
澆水得趕在早晚,別在大日頭下澆。不然容易傷了作物的根。
田頭可以搭起遮陽網,給禾苗遮遮陰。也能適時噴水,幫著降降溫。
老輩人“曬紅綠”的土辦法至今管用。
衣物被褥趁著好太陽曬曬,去去潮氣。要是伏天雨水多,得警惕田疇積水。提前開好排水溝,別讓作物根系泡了水。
涼快點的伏天,也別大意病蟲害。得提前打藥預防,別等鬧起來才著急。
農諺是老輩人千百年的觀察總結。
雖說現在有了氣象科技,可這些經驗不能丟。它提醒咱們,種地得順著天時。今兒個的晴空或雨絲,藏著自然的信號。
咱農民得把老智慧和新法子結合起來。多留意天氣變化,早做準備。才能讓地里的莊稼少遭罪、多增產。
不同地方的小氣候到底啥樣?
還得咱種地的人多觀察、多琢磨。眼下該做的,是檢查灌溉設備。準備好遮陽網、排水溝這些物件。
不管伏天是熱是涼,提前打算總沒錯。順應天時種地,才是咱莊稼人的老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