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國仁
從社區的尺度出發思考氣候行動,
總有幾個令人困擾的割裂之處
- 評估工具越來越多,對行動的表述和想象卻越來越單薄;
- 在社區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豐富的結構化方案并不幫助找到有效的行動策略;
- 關于理論的討論越講越多,邁向行動的步伐卻遇到重重阻力。
第二屆鴨先知文化節中的“韌性未來與在地共創”工作坊,正是基于這些問題籌備的。我們邀請眾多在社區工作的行動伙伴一起,從他們的視角出發,梳理那些原本可以被講述、但往往被忽視的細節,并在「韌性未來」這個共同愿景中,看到新的行動機會。
左右滑動,查看“韌性未來與在地共創”工作坊精彩現場
? Greenpeace
想象行動從具體的問題和具體的人開始
一個氣候行動的萌芽,往往并非因為“要減排”或“有助于適應氣候變化”這種概念性的呼吁,而是因為某件事情直接影響了個人的日常——她走不出門了,她的經驗沒法傳下去了,她的生活空間正在被現實擠壓掉。
例如,在鄉村,氣候行動的開始,是重新設計種植工具。
在廣西,有許多七旬“種菜好手”,她們一輩子與天氣、瓜果和土地交織在一起。即便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繁,她們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是在腳下的土地做出調整和應對。但隨著年歲增長,常用的農具卻成為負擔——為年輕勞動力設計的工具,反而限制了她們繼續勞動的能力。對這些工具進行適老化改造,便成為幫助她們在氣候變化的挑戰中能夠繼續耕作的真實行動。
? Greenpeace / 李明福
在城市,氣候行動,從關注老年基礎疾病開始。
來自珠海的伙伴觀察到,許多老年人常年受關節炎困擾,極端的高溫、暴雨可能讓病情加重,影響出行,甚至危及災害來臨時的逃生能力。因此有效回應氣候行動的出發點,不是泛泛地問「如何適應氣候」,而是更加直白的追問「怎么讓“腿腳”更加有力」。
? Noel Celis / Greenpeace
在伙伴們已經做過的氣候行動中,最觸動她們的也回到了具體的人和事物:
卓明信援的伙伴說,災后最緊缺的不是電,不是水,而是驅蚊水——因為沒有人預料到蚊蟲爆發會造成更大的健康問題。杭州市生態文化協會的伙伴關注到那些在極端天氣中還要接單的外賣員,他們在平臺績效考核和生計需求的雙重夾擊下,根本無法“主動避險”。廣西國仁的伙伴提到,村里的水柜早已干涸,不是因為沒人修,而是因為隨著技術替代的推進,傳統的維修方法和社區協作機制正在被遺忘,沒人知道怎么修了。
我們看到,當行動從一個人群、一個社區的真實處境出發,對行動的講述變得更加豐富、多樣,解決問題的可能性也隨之被打開。
先想象社區未來圖景,再設計行動方案 ? Greenpeace
氣候韌性:不是行動的標準答案,
而是識別機會的方式
從具體的人和問題出發,找到可行的行動方向只是第一步。順著邏輯推導,我們不難在紙面上搭建出一個結構化的框架或方案。但對資源有限的社區來說,真正的問題不是“沒有框架”,而是“從哪一部分開始做起”。我們選擇“氣候韌性”作為行動策略討論的引導框架——并不是因為它是最優解,而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在資源受限下兼顧愿景與現實的判斷方式。
“韌性未來與在地共創”工作坊精彩現場 ? Greenpeace
一方面,它是許多行動者共同的愿景。許多參與者本身就是“更有韌性、也不服輸”的人——面對反復出現的問題,沒有人輕易放棄,也沒有人只是等待。他們總在反復試錯中,一步步“從缺口里找可能”。
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借助“韌性”這個框架做一次查漏補缺,從社區伙伴提出的行動出發,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在社區未來圖景的構成中,如何為有限資源匹配到最大化成效的行動方案?
這個框架將韌性拆解為多個維度:
左右滑動,了解氣候韌性的六個維度
在六個維度的韌性卡牌中,伙伴們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社區資本韌性”。在具體實踐中,“互助”是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
對來自云南的人類學者李睿俊來說,互助是一群返鄉青年圍繞“采菌”這件事組建起協作網絡。這個由五個姓氏家族組成的社區,近年因“采菌熱”逐漸受到關注。年輕人從更遠的視角重新理解這門地方技藝,也以新的方式介入社區事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開辟出協作的道路。
對其他來自廣西、陜西與河北的伙伴而言,互助也發生在代際之間。老人是社區種植知識的守護者,也是日常互助的主體。但面對基礎設施脆弱與氣候信息不對稱時,年輕一代的參與就變得格外關鍵。如何把氣候科學的語言翻譯成長輩能聽懂、愿意信、可以應對的提醒?這成了代際協作的核心挑戰。種植小組、情景劇、影像共創,都是讓不同代際共同進入問題的方法。
“韌性未來與在地共創”工作坊精彩現場 ? Greenpeace
“社區資本韌性”可以是重要的起點,也可以是實現其他韌性目標的橋梁。來自廣西的伙伴湄雨指出:“在我們社區,最終要解決的是集水系統的問題。互助挺重要的,但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基礎設施問題。不能因為強調互助,就忽視其他機會。”
氣候韌性,從創造集體記憶開始
即便已經找到行動的方向,社區伙伴們在現實中,仍舊面對著錢不夠、人很難聚起來、技術沒法一步到位的問題。因此,我們還想更進一步——回到社區,對于這些浮現出的行動方向,我們立刻就能做的是什么?
比如在討論“互助”時,來自廣西的伙伴葉子說:“從一起做飯、一起吃飯開始吧。如果都不愿意一起吃飯,那社區韌性大概也是假的吧?”吃飯也許不是解決方案,但它是檢驗一段關系是否可靠、能否在壓力下維持溫度、能否恢復人與人鏈接的一個佐證。
談及“資金如何撬動”,伙伴紛紛選擇了“將氣候韌性囊括進有明確預算的方案里”這張卡片。例如,極端天氣下的女性健康,可以放進鄉村公共衛生計劃中;飲水安全,也許能成為申請水利工程的抓手。不是靠一個“氣候項目”解決一切,而是把氣候作為一個放大鏡、一個提醒機制,去撬動原本的資源。
至于“如何聚集人們開始行動”,伙伴們說關鍵不是號召,而是建立“有感覺”的集體經驗。很多人不約而同地提到,社區的精神領袖很重要,但不一定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種文化、一套約定俗成的習慣。外部專家講PPT,可能沒人聽,但鄰村的老人講起自己種田時應對干旱的辦法,卻能讓人信服。這些日常的、非專業的、非標準化的交流,構成了一種被經驗滋養的在地精神,它常常會成為聚集人們行動的推力。
參與“韌性未來與在地共創”工作坊的伙伴們 ? Greenpeace
工作坊的最后,大家已經從“系統性”、“風險評估”、“行動工具”中跳脫出來,用自己的語言和方式,開始構思下一步可以做什么。或許沒有一種路徑完美,但正是這點點拼湊、互相支持的勁兒,撐起了社區真正的韌性——不是因為資源充足,而是因為誰都不肯輕易認輸。
一份不服輸的邀請
接下來,我們想把這些并不“壯觀”,卻貼近日常、制造改變的故事、方法和實踐,匯集成一張持續生長的《倔強地圖》。我們把它叫“倔強”,只是我們能給這些故事集合最接近的名字。它真正的樣子,還要靠更多人的經驗、選擇和行動,一點點拼出來。
如果你也有一段經驗、一些線索,歡迎在地圖上留下你不服輸的故事!如果你也有一段經驗,一些線索,歡迎聯系xinran.yang@greenpeace.org,留下你在氣候行動中的不服輸。
感謝為工作坊提供支持的鴨先知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