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蘊章、田英章兄弟二人在書法圈影響力很大,但是“二田”又極具爭議,老百姓認為他們寫的字板正嚴謹,水平極高,愿意作為“入門字體”長期練習。而業內人士對他們評價就不高了,指出“田楷”就是“印刷體”。書協前“一把手”蘇士澍就曾說“永遠不歡迎田楷”。
相比哥哥田蘊章,田英章的爭議更大,喜歡的人喜歡得不得了,不喜歡的則貶低到一無是處,認為是他誤導了千千萬萬的學書人,是沒有“真才實學”的,事實果然如此嗎?通過他留存下來的作品來看,恐怕未必。
田英章出生于書法世家,幼年時臨摹王維賢等人的“歐楷”,打好基礎后開始細學《九成宮碑》《化度寺碑》,兼習二王、顏柳、趙孟頫等人法帖,不僅轉益多師、廣臨諸帖,而且學到了精髓。
近期,網上公開了他33歲時臨摹《圣教序》的手稿,我們可以看出田英章做到了“形神兼備”,將王羲之筆法瀟灑自然表現了出來,功底深厚,令人佩服。這可比某些一味追求“創新”“個性”的大師強多了。
這件臨摹之作在筆法上匯聚王羲之圓勁險絕子精髓,如“之” 字捺畫起筆方切,行筆中鋒絞轉顯筋骨,收筆輕挑,提按變化自然,豎鉤“跪筆蓄勢”后勁挺彈出,鋒穎銳利卻不狂躁,較單一帖學更顯筆法豐富,鋒變與勢變銜接到位。
結字疏密聚散有度,欹正高低對比明顯,堪稱典范。以“儀”字為例,左半部較高,右半部較低,俯仰顧盼,營造險勢,但通過向右下方聚力,使得整體穩健不虛飄,中宮緊實又有留白,這種剛柔并濟、松緊得宜拿捏得很好。
再如“蓋”字,上半部緊縮,下部舒展,空間對比強烈。左欹右正,通過長橫貫穿穩重心,這種“險中求穩”的結字,需要依靠極強的空間節奏把控力,說明田英章對王羲之帖學研究下了功夫,功底深厚。
《圣教序》作為集字作品,章法、行氣難免板滯,而田在臨摹時可以糾正這一不足,筆勢連貫、銜接到位,牽絲引帶,一氣呵成,這是原作不具備的,從中也能看出其字既含王羲之筆法基因、具系統結字規律,又沒有被原作所拘囿。
書法界有人提出,田英章的楷書不如行、草,這是因為楷書寫得過于嚴謹,難免有刻板之嫌,而行、草的筆走龍蛇,更能顯現腕力的靈活、筆力的駕輕就熟。我們不僅可以學習田楷,也可以參考“田行”“田草”的有益之處,加以吸收和利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