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書法作品,最大的一個特點,那就是還是延續了那種弘大的氣勢,尤其是在一開篇上,就采用了這種碩大的造型特點,并且,那種氣吞山河的狀態,表現的也更加完美,雖然這個字筆者不認識,但是,左右結構還是表現的十分明顯的,左邊的部分小巧一些,而右邊的部分相對比較大,同時,我們也能夠看到,左右兩個部分通過這種直接的線條連接在一起,氣韻更加生動活脫。
而這幅的書寫,在線條上也有著明顯的變化,粗細變化,隨心所欲,并且是一種很自然的過度形式,讓人眼前一亮。
而第一個字的收筆,卻直接引帶出第二個字,第二個字的字形卻是十分小巧的,那種靈動感,表現的十分完美。真是不一樣的存在。
最近,我在翻閱資料時,無意間瞥見了原第五、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老師的硬筆簽名,那一刻,仿佛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我被這份簡潔而不失氣韻的簽名深深吸引,心中不禁感嘆:原來,大師的硬筆書法也能如此精彩絕倫!
提及張海老師,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他那獨步書壇的隸書藝術。他的隸書,仿佛是從歷史長河中走來的使者,既承載著千年的傳統韻味,又融入了張海老師獨特的個性與創新,堪稱當代書壇的“天花板”。那些線條,既剛勁又柔美,古樸之中蘊含著時代的韻味,讓人在欣賞的同時,更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
然而,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是張海老師鮮為人知的另一面——他的硬筆書法。或許在很多人眼中,硬筆書法與張海老師的隸書相比,顯得有些“小眾”,但正是這份“小眾”,讓我們有機會窺見大師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的卓越風采。
從那張硬筆簽名開始,我仿佛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只見“張”字左半部分簡練而有力,寥寥幾筆便勾勒出字的精髓,與右半部分“長”字自然銜接,雖偶有斷筆,但筆意始終相連,如同行云流水,一氣呵成。這種流暢性不僅彰顯了張海老師深厚的書法造詣,更透露出他對藝術追求的無限熱情和堅定執著。
再看“海”字,三點水被巧妙地處理為一筆帶過,與右側部分緊密相連,形成一種獨特的視覺效果。這種纏繞與交織,不僅讓字體顯得更加緊湊有力,更賦予了一種動態的美感,仿佛海浪翻滾,生生不息。這樣的簽名,無疑是對張海老師藝術才華的一次完美詮釋。
更令人稱奇的是,這張簽名下方標注的年份“1995年”。這意味著,早在二十多年前,張海老師的硬筆書法就已經達到了如此高的水平。這不禁引人深思:究竟需要怎樣的努力與堅持,才能使一個人在多個藝術領域都獲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眾所周知,張海本身的書法也是相對不錯的,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不僅是書協的扛鼎之人,而且他的書法也對后人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尤其是他所獨創的“草書”,更是一種典范般的存在,在當代書壇,很多朋友學習書法,尤其是學習草書的朋友,都會以他的書法作為范本,進行臨摹學習,可見,其書法的影響力非同凡響。
要說到這幅作品,最為個性的字跡,一開始,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第一個字“眾”,點筆寫的比較瀟灑一些,同時,抗肩效果卻是十分突出的,尤其是最后兩個點筆,彼此之間,不僅有著一種若隱若現的牽絲引帶,而且還有一種錯位排布的效果,跌宕起伏。
也相信,這樣的線條,也一定能夠驚艷到你的,不是嗎?在這幅作品中,每一個字跡,都有著一種姿態之美,也有著一種不同格調表現,尤其是在字字之間的呼應關系上,前呼后應,首尾照應,十分高妙。
這作品上的字跡,堪稱“天花板”,有著非凡的勢感,尤其是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無與倫比,這樣的字跡,你會喜歡的,不是嗎?
從這樣的字跡中,我們也是深受啟發,讀書就應該這樣,隨手做好筆記,才能夠更好深刻地了解讀書的意義,同時,你也會發現,這些字跡,在表現上,也非常淡定,是一種態度的表現。
寥寥數字,但是,卻表現出一種大氣感,也表現出一種獨到的觀點,這種讀書的習慣,更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正所謂,不動筆墨不學習,也正是這樣的一個道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