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如潔書法作品集》 2012年12月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
我的“書與畫”情結
文/梁如潔
記得小的時候,家中客廳屏風上常年掛著黎葛民先生的一副對聯,用篆書寫的,工整、安靜。我不懂那些字意思,只知道和父親的畫一起掛著舒服,很協調。
那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事了。我小學一年級上書法課,老師叫同學們把自己的名字先寫出來,我把名字大大地寫在了一張白紙上,老師說:“你們這樣寫不規范,要在九宮格里上下左右安排正確”。放學后把作業拿回家給父親看,父親說:“你寫自己名字那張不錯,大大方方挺有趣。不過,寫書法要臨帖,‘顏肥柳瘦’。女孩子,就從柳公權著手吧,因為柳公權的字骨架硬朗”。這樣,我從柳公權、顏真卿楷書習字開始。那時候,我爺爺也愛寫書法,他的生活每天就是逛公園,下象棋,種植盆景樹頭后在黃黃的信箋上寫著一行行詩,那些字是潦草的,我看不懂。
節臨 顏真卿自書告身帖 138cm×68cm 2024年
楷書 雲捲千峰色·泉和萬籟鳴 138cm×69cm 2011年
魏碑體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138cm×68cm 2000年
魏碑體 宋·晏殊詞《鵲踏枝》138cm×68cm 2000年
籇書 攀絕崖志在書山探寶·駕狂濤喜向學海採珠 240cm×70cm 2011年
楷書 楚辭·屈原《湘夫人》136cm×68cm 2009年
漢簡 王維《過香積詩》100cm×34cm 1999年
篆書 朗月照人如鑒臨水·時雨潤物自葉流根 2010年
甲骨文 南山嘉木鳳巢集·北國靈淵龍子游 180cm×70cm 2010年
讀三年級的時候,家里暫住了一位父親以前的文學老師,聽說被劃成右派,工作也被辭了,靠刻蠟版維持生活。我放學回家,很有興趣跟他學刻蠟版,因為印出來的字體很好看。四、五、六年級,我當上學校紅領巾大隊部的宣傳委員、大隊長。在校園長長一排黑板報前,學過蠟版的字體很有用場,配上我的插圖、漫畫、自由發揮,我常樂此不疲。
1966年小學畢業“文革”開始了,我們初中年代的課本是“紅語錄”,學生們能背得滾瓜爛熟,其它時間都用來鬧革命“破四舊”。我是“被革命對象”的子女,自然也就只能安靜地待在家里。除了學會應付社會風云變幻給家庭和自我命運帶來不測外,得以補修很多古典文學,這些被稱為“封、資、修”的東西,讓我看到了當時社會上沒有的美好境界。另外,我還看到了父親書柜里常放著的《文征明墨跡選》《王陽明法書》《白雪道人自書詩卷》《王覺斯詩冊墨跡》《蘇東坡字帖》《顏真卿行書》《王羲之蘭亭序》等等,那些都是行書,很多字我都看不懂。我最喜歡看的還是朱庸齋老師的書法,它端正、清逸,詞句行間還有凄美的內容,聽父親說,他的書法學鐘繇。
中學畢業,我逃脫不了“上山下鄉”的命運,下鄉插隊當了知青。那時候接受鍛煉,我能承擔艱辛的農活和繁重的體力勞動。父親在家教的如何設計美術字以及學過刻蠟版的字體,使我偶爾能抽身參與農村的文藝版報專欄和水利大會戰中“戰報”的刻制、宣傳工作。
楷書 李清照《小重山》69cm×69cm 2002年
能繼續和筆墨書法打交道的,是七十年代初我讀大學期間麥華三老師上的書法課,我們臨他端正的楷書。我不太滿足這種臨摹方式了,常和另一位同學拿鋼筆用不同的字來摘錄唐詩宋詞,其它時間都用在學畫畫去了。大學二年級,陳金章、黎雄才老師上我們山水課,課程結束后黎雄才老師來我們教室說給我們演示書法。一張張書法從他筆下寫出,同學們連聲叫好!“送給你!”黎老師指著一個個同學說。末了,他看著站在一旁總不吱聲的我,“你叫什么名字?”接著“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毛主席詩、如潔同學、雄才急就。”我呆了,一貫冰冷的心像一股暖流通過,老師的鼓勵,我忘不了。
黎雄才先生1972年贈梁如潔書法
題識: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
毛主席詩·如潔同學 雄才
1978年前夕黎葛民先生臨終前,送我他寫于佑任先生的《詠木棉詩》,這對當年考廣州美術學院研究生的我是最大的勉勵。
黎葛民先生1977年寫于佑任先生詩《詠木棉》贈梁如潔
題識:海市喧闐日正中,萬花光射滿城紅。參天秀出英雄樹,高挹群倫慣受風。髯公詩,詠木棉,如潔世 講之屬,逸齋外史葛老”
1978年研究生攻讀期間,我把去敦煌石窟考察臨壁畫作品和一些花鳥習作請教朱庸齋老師。老師興致之余,在我花卉習作補上蘭草石頭和上款,后還給我寫了一副對聯“題詩筆染湘江水,傅彩衣描石窟云。壬戍初夏,書奉如潔女弟清品、渺翁朱庸齋。”此情此景,讓我至今還感受到那種親切與純靜。
朱庸齋先生1982年贈如潔書法《題詩筆染湘江水·傅彩衣描石窟云》
真正讓我對書法有濃厚興趣的,還是八十年代初研究生畢業分配工作后。因教學需要,我從人物畫轉到寫意花鳥畫教學研究里。我從歷代寫意花鳥畫大家的作品中看到,他們的書法形體與畫面筆調都是非常的協調統一,題跋、印章是畫面構圖點睛的重要部分,缺一不可。除了著意研究各家畫圖作品吸收營養外,我開始注意尋找自己喜歡的書法字體。碑體,比帖的字體顯得更有力度,我選擇了《爨寶子》《爨龍顏》碑。漢簡牘帛書,輕松自如,我欣賞它們各自的趣味。隸書,字體大度而有張力。如《張遷碑》《泰山金剛經》《西狹頌》《石門頌》《開通褒斜道刻石》等。每次臨完帖,我都會就這字體的印象深刻,把自己感興趣的古代文論、詩詞書寫一番,對自己也能玩味這字體的韻致而滿足。
南北朝劉勰《文心雕龍·神思》節錄180cm×49cm×2 2011年
魏碑體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曠達·勁健》180cm×49cm×2 2011年
就這樣,年復一年,臨一個帖學一種字體,再臨另一個帖,前面那種字體又模糊了,我只能用自己是個畫家不是書家而自圓其說。一次,從廣州文德路“三多軒”地下書庫里,找到一本《好大王碑》,字體古樸、稚拙,我好喜歡。回來讀臨一番,寫出來的字,象是那么回事。以后經常寫,也忘不了,總有小時候寫自己名字那種自如、舒暢的感覺,題在畫面上,竟也協調,于是,我常用這字體落款了。
隸書 李清照詞《醉花蔭》69cm×69cm 2002年
每年我都會去看望我所敬重的遲軻老師,2006年想請老師寫個書法給我留念,老師后來回了我一封信:“梁如潔同志:我自幼就未下功夫練字,常受到父親的責備,到老了也寫不好字。你要我寫幾個字,現錄了元代書法家趙孟頫一首詩,聊以塞責。請勿見笑。遲軻。”書法是用鋼筆書寫的:“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右錄趙孟頫詩一首。”
遲軻先生2006年贈梁如潔書法
八年前,楊之光導師大年初一贈我一幀書法“‘天道酬勤’。 書與如潔女弟共勉、已酉大寒、之光”。楊老師常對我們說,他的繪畫藝術創作線條得益于書法修養。
楊之光先生2005年贈如潔書法《天道酬勤》
前兩年,我熱衷于學習篆書,意臨了《散氏盤》《大盂鼎》《毛公鼎》,其中各篆體的趣味,讓我受益匪淺。小時候對黎葛民先生篆書字不懂的心結終于打開,“道不外乎博約,動而觀其會通”,葛老篆書對聯的寓意,用在我書法的實踐中是相通的。“書與畫之情結”,糾纏了我幾十年,憑著興趣,一直沒有理清它的“道道”,可這“道道”,今天看來,就在我的興趣之中。
黎葛民生生書法《道不外乎博約·動而觀其會通》
節臨籇書《石鼓文》140cm×35cm×2 2012年
節臨籇書·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散氏盤》136cm×69cm 2009年
楷書 披云煉瓊液·坐月觀寶書 138cm×69cm 2024年
書法藝術的各種載體、樣式,于我,是一種造型形式美的鍛煉,而文字內容才是思想、情感、語言寄托的表達,正如我們畫畫需要各種技法,構成,筆調,——境界才是心中的向往。之所以把多年書法作業編成集子,一方面是整理自己繪畫外的另一種藝術實踐,另一方面也想從這字里行間回味以往自己留下的對人生路程喜樂、哀愁、向往與思索的印記。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書法藝術更是世界藝林中獨樹一幟的奇葩,現代中國畫的發展,不乏全球文化信息的交流,但中國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卻久違了。中國畫的基礎、背景、本質是中國文化,我們中國畫的學習與創新不能忽略民族文化和中國書法。我作為一個教師,從書、從畫、只能從中吸取一點點適合滋養自己的學問。如果這本集子還能給現在的學生知道,我們中國文化與書法藝術對于中國畫的實踐來說,將是多么重要,那是我的期望。
梁如潔
2012年元月于廣州美術學院
魏碑體 唐.司空圖《二十四詩品清奇·形容》180cm×49cm×2 2011年
篆隸 二分殘陽一分鴉·送走年華與夢華 180cm×70cm 2012年
隸書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180cm×69cm 2011年
節臨籇書·西周晚期青銅器銘文《散氏盤》136cm×69cm 2009年
充實之謂美(節選)
文/梁江
我知道如潔的道路也非順坦,在不少人眼中,畢竟算時來運轉了。由研究生畢業留校,如潔一直在廣美任教。期間雖不常見面,卻時不時能聽到她獲廣東一等獎、魯迅文藝獎等等什么獎之類,還有作品屢次入選全國美展,《濤聲》《桑田》《新綠》獲得銅獎、銀獎、優秀獎等好消息。總而言之,她的成績一直是讓我們一幫當年同窗艷羨且感到自豪的。
后來每提起梁如潔,行內人多知道:“喲,廣州美院的花鳥畫家呀!”我開頭有點不太明白,怎么是花鳥畫了?熟悉者大都知道,梁如潔多年搞人物創作,最早嶄露頭角的是人物畫,出版過多種連環畫,連她的研究生學業都是人物畫方向,導師是我們都很尊敬的楊之光教授。后來逐漸釋然了,讓她得享殊榮的作品大都歸屬于花鳥畫,而如潔也曾多年任廣州美院花鳥畫教研室的主任職務,說是花鳥畫家并無大不妥。
直至六七年前,花鳥畫家梁如潔忽然舉辦了個人肖像畫展,她凝重的風格和精準的筆法頗得行內人嘉許,楊之光遲軻等老師看了給予很高評價,她的人物畫造詣才為更多人知曉。而讓我更感意外的是,她其實還是一個優秀的書法家。書畫本來相通,一個畫家,尤其從事中國畫專業的畫家,欠缺書法根柢將可能永遠成為短板,研習書法以至擅長書藝的畫家并不足為奇。以往略知如潔年少即習書,但不曾料及她幾十年下來在書法一藝上用了如此心力。她研習書法由楷入碑,又從碑入篆入隸,對于漢簡、秦隸、帛書、刻石、鐘鼎、金文無不孜孜以求,揣摩各種書體,融入自己的體悟與個性,形成了沉穩樸拙、靈動舒展的書風。依我看,即以如潔的書法造詣而論,也勝出時下許多“書法家”不知凡幾。
2012年10月寫于京華
(梁江: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美術院副院長、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隸書 李商隱《夜雨寄北》69cm×69cm 2002年
漢簡 唐王維《山居秋暝》100cm×34cm 1999年
楷書 逰南昆山丹楓寨 138cm×69cm 2009年 梁如潔詩書
行楷 頌白牡丹 138cm×34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9年
行楷 相綺芳葩 不知愁 138cm×34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9年
行楷 粵北尋梅 138cm×34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9年
行楷 微風吹夜如水 138cm×34cm 梁如潔自詩書 2009年
隸書 詩寫梅花月·茶享谷雨香 138cm×69cm 2007年
楷書 孟浩然《望庭湖贈張丞相》69cm×69cm 2002年
行楷 觀殷虛甲骨文 138cm×69cm 2010年 梁如潔自詩書
隸書 木棉頌 136cm×68cm 2009年 梁如潔自詩書
篆書 優游樂閑靜·恬淡養清虛 138cm×68cm 2010年
行草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蘇東坡《赤壁賦》節選 138cm×34cm×2 2007年
籇書 唐邵謁《覽孟東野集》詩 2019年 碑刻立于粵北翁源縣涂志偉美術館碑林
心源無風雨·浩氣養乾坤 138cm×69cm 2024年
祥和雅樂 138cmx34cm
惠風和暢 138cm×34cm
紫氣東來 138cm×34cm
云山風度 138cm×34cm
2013年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書法展場面
2013年3月26日,《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圖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致辭。
2013年3月26日,《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圖為領導、專家剪彩現場。右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中國美術館副館長梁江、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欽松、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人民大會堂管理局副局長李社建、中國僑聯副主席李卓彬、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廣東省駐北京辦專職副書記吳江、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吳佳聯。
2013年3月,《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召開,圖為研討會現場。右起:嶺南畫派紀念館館長李勁堃、廣州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楊珍妮、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朱萬章、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譚天、廣州美術學院院長黎明、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粱江、中國美協副主席許欽松、《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廣東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吳佳聯、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中國美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詠白。
2013年3月,《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召開,圖為專家合影。右起:書畫家方立、中國書法家協會學術專業委員祁小春、暨南大學教授胡江、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王大鵬、《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許欽松、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陶詠白、油畫家沈軍、廣州美術學院原黨委書記楊珍妮、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劉曦林、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林若熹、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百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廣州美術學院教授譚天、廣東省美術家協會藝術中心主任林順文。
2013年3月,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七號展廳展出書法·場景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九號廳·書法展
2013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中國畫展》展覽現場,梁如潔與范迪安館長交流。
2013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中國畫展》展覽現場,梁如潔與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主任薛永年教授交流
2013年3月,在中國美術館《大道自然——中國畫展》展覽現場,梁如潔與中央美術學院理論家邵大箴教授參觀展覽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舉辦《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展場在二樓五、六、七、八、九號廳。
2013年7月18日,廣東美術館《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開幕式現場
2013年7月18日,《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廣東美術館在開幕,圖為剪彩現場。左起:廣東美術館館長羅一平、廣東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黃啟明、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林墉、著名雕塑家潘鶴、廣東廣播電視臺臺長張惠健、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梁如潔、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顧作義、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陳潮光、廣州市委原副書記鄔夢兆、廣州美術學院教授陳金章、廣州美術學院原副院長尹國良、廣東畫院黨組書記洪楚平。
梁如潔,1953年7月生于廣州,青少年時代受嶺南名宿黎葛民先生、嶺南畫家梁占峰父親在書法、美術方面啟蒙教育。1969年下鄉當知青。1972年考取廣東人民藝術學院繪畫系,1975年繪畫系中國畫專業畢業,分配肇慶地區星巖影劇院當美工。1978年攻讀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畫研究生,1981年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至今。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嶺南畫派紀念館學術咨詢委員,廣東省中國畫學會顧問,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文史館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畫《源源不盡》《濤聲》《桑田》《告別冬季》《新綠》入選第四、六、七、八、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分別獲第六屆、第七屆、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銀獎、優秀獎、及廣東省優秀美術作品一等獎、銅獎、魯迅文藝獎、“廣東美術五十年經典美術作品提名獎”。
1989年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梁如潔畫展》。
2002年法國“藝術城”舉辦《梁如潔畫展》。
2005年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梁如潔水墨肖像畫展》。
2013年3月中國美術館美術館舉辦《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
2013年7月廣東美術館舉辦《大道自然——梁如潔中國畫展》。
2018年《心如潔蓮畫如鐵—梁如潔作品展》陳樹人紀念館舉辦。
2019 年《美·自然——梁如潔書畫作品展》佛山市石景宜藝術館舉辦。
2019年《美·自然——梁如潔教授師生畫展》廣東畫院美術館舉辦。
出版大紅袍《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梁如潔》《梁如潔水墨肖像畫集》《梁如潔花鳥畫集》《梁如潔書法作品集》《美自然——梁如潔教授花鳥畫師生畫集》等。
編著出版《廣州美術學院·花鳥畫教學研究》《中國高等院校美術教材?花鳥畫教學》。主編出版《野嶺墨痕——梁占峰白描寫生花鳥集、山水集》《黎葛民詩書畫集》《黎葛民中國畫概論·教學研究集》。
創于2014,相伴已成為習慣
平臺已進駐網易、搜狐、今日頭條同步更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