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段視頻引發了網友熱議:
江西瑞金一中南校區的走廊里,幾名學生一字并排,跪在地上書寫檢討。
評論區里,有人痛心疾首:“就算學生犯錯,也不該用這種方式羞辱孩子!”
也有人理性分析:“寫檢討是正常的教育手段,但跪地實在過了,教育不是‘折辱’。”
的確,讓學生寫檢討反思錯誤本是正常教育手段,但強制學生下跪,顯然逾越了教育的底線。
圖源:網絡
無獨有偶,就在輿論還未平息時,某地教育局收到的一則投訴又掀起新的波瀾。
有家長投訴稱孩子因作業未完成,被老師用戒尺拍打手心。
然而,教育局的回應卻是“這屬于合理懲戒”。
這一 “輕輕放下” 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釋放出支持教師管教權的信號,但也讓公眾對教育懲戒與體罰的界限愈發困惑。
兩起事件看似矛盾的輿論反饋,將“教師體罰”這一敏感話題再次推到公眾視野中央。
1
教育懲戒、體罰、變相體罰
邊界在哪里?
近年來,從“教師咬傷學生耳朵”到“體罰致學生就醫”,過度懲戒事件頻發。
每次輿論沸騰后,涉事教師受罰、學校整改的套路循環上演,但根本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只是,有過度懲戒的老師,也有不敢管、不能管的教學現狀。
2025 年 5 月 17 日,浙江瑞安市馬嶼鎮中心小學的課堂上,林老師正在講解數學拓展題。
突然,后排的陳某某舉起水槍,對著林老師的臉就是一陣噴射。
突如其來的冷水讓林老師瞬間失控,他一把將陳某某拎到三樓窗邊,大聲怒吼:“再這樣,我就把你扔下去!”
這一幕的視頻很快在網絡上發酵。
圖源:網絡
事后,林老師因威脅學生人身安全被行政拘留,還受到記過處分,校長也被誡勉談話。
這場風波背后,折射出的是教師在面對突發狀況時的情緒管理困境,以及教育懲戒與失控行為之間那道脆弱的界限。
有老師無奈地說:“現在管學生就像踩鋼絲,批評重了怕被投訴,放任不管又良心不安。”
湖南某中學的王老師對此深有體會。
那是一個普通的周三下午,初三的課堂上,后排的小李和小趙趁王老師轉身板書的間隙,偷偷傳起了紙條,嬉笑聲引得周圍同學頻頻側目。
王老師發現后,當即制止了他們的行為。下課后,為了讓兩人認識到錯誤,也為了維護課堂紀律,王老師讓他們放學后留下來打掃教室。
本以為這只是一次常規的小懲戒,沒想到第二天一早,王老師就被教導主任叫到了辦公室。
小李的家長滿臉怒容,手里舉著手機:“王老師,我兒子說你這是變相體罰!孩子是來學習的,不是來當清潔工的!”
家長情緒激動,要求學校必須給個說法,還威脅要向教育局投訴。
王老師百口莫辯,滿心委屈:“我只是想讓他們為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怎么就成體罰了?”
這樣的例子在教師群體中并不少見。
許多老師在教師交流群里分享 “避坑指南”:
“遇到調皮學生,能忍就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算了。”
“別過度管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保住工作才是要緊事。”
教師懲戒權和管理權的減少,讓老師們不得不懷著 “明哲保身” 的心態,導致班級和校園管理越發松弛,也不可避免的帶來課堂紀律的每況愈下。
一邊是個別教師以體罰代替教育懲戒,傷害孩子身心健康,另一邊是教師管不了、不敢管,教師的教育權和學生的受教育都權難以保障。
我們不禁會問:教育懲戒、體罰、變相體罰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2
教師體罰的背后:家長的不同態度
在 “教師是否該體罰學生” 的爭論中,家長群體的態度呈現出鮮明的兩極分化。
有些家長認同“孩子需要管教”的想法,將 “棍棒教育” 奉為圭臬,堅信 “嚴師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孩子不聽話,您盡管打,我們絕不護短。”
“我們小時候就是這么過來的,不打不成材!
但也有家長持完全相反的態度,認為 “我的孩子我打罵行,別人不行”。
在某市的一所小學,學生小張因為在課堂上頂撞老師,被老師打了一下手心。小張哭著跑回家,向父母哭訴。
家長得知后,立刻火冒三丈,要求老師公開道歉,還一紙訴狀告到了教育局。最終,涉事老師被停職檢查。
還有的家長因孩子在課堂上被老師當眾批評一句,便氣勢洶洶地沖到學校,要求老師必須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道歉。
還在家長群里 “聲討” 老師,指責老師 “傷害孩子自尊心”“教學方式簡單粗暴”。
更有甚者,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生矛盾,老師進行正常調解,家長卻認為老師 “偏袒對方”,不僅在學校大吵大鬧,還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不實言論,對老師進行人身攻擊 。
圖源:網絡
表面上看,投訴老師和追責學校,是家長似乎為孩子 “討回了公道”,但從長遠來看,這起事件暴露了更深層次的問題:
當 “打” 與 “不打” 成為教育的唯二選項時,真正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卻被拋諸腦后。
3
懲戒之外
探尋教育的可行性
其實,教育懲戒并非無法可依。
2021年,《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明確列出,教師可以采取點名批評、留校教導、承擔校內公益服務等懲戒手段。
但同時規則也劃定了嚴格的紅線,比如禁止對學生進行身體或心理傷害。在使用戒尺等工具時,必須在監控范圍內,且力度要嚴格控制,以不造成身體傷害為限。
圖源:網絡
2024年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明確:
“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支持教師積極管教。學校和有關部門要依法保障教師履行教育職責”。
最近,不少地方的教育局也開始積極探索,出臺了一系列細化措施。
四川省教育廳牽頭擬制了《四川省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實施細則(試行)(征求意見稿)》,2025年6月18日起面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探討教育懲戒的實施、教育懲戒的保障與救濟等。
其中,“鼓勵學校成立教育懲戒執行委員會,監督懲戒實施”“明確教師正當履職行為受法律保護,學校不得因合理懲戒處分教師”等條目激起了網友的支持。
這一系列規定,讓教師在行使管教權時有了清晰的參照,既不用擔心 “越界”,又能有效維護課堂秩序。
在教育懲戒的探索中,國外的一些經驗也值得借鑒。
芬蘭的教育體系一直備受世界矚目,其“無懲罰教育”理念更是獨樹一幟。
在芬蘭的學校里,師生關系平等而融洽。比如,當學生遲到時,老師不會板著臉質問、批評,而是微笑著詢問:“今天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難了?愿意和老師說一說嗎?”
這種以理解和引導為主的教育方式,讓芬蘭學生感受到了尊重與關愛,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幸福感也長期位居世界前列。
美國部分州則選擇通過立法,來明確教育懲戒權。
以加州為例,法律規定,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學生出現嚴重擾亂教學秩序、威脅他人安全等行為時,教師可以采取“合理的身體約束”。
但這一過程必須嚴格遵循程序要求,全程錄像留存證據,確保教師的行為在法律的監督下進行。
這種既賦予教師必要權力,又加以嚴格限制的做法,巧妙地平衡了教育管理的需要與學生權益的保護。
歸根結底,教育的本質,是用一顆心去喚醒另一顆心,而不是用“教導還是懲罰”去丈量對錯。
當我們的目光不再聚焦于 “打與不打” 的簡單對立,才能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諦。
圖源網絡
有關部門完善法規,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規范的依據。
教師探索科學方法,做到手中有戒尺,心中有溫度。
家長與學校攜手,為孩子搭建成長的階梯。
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放下慣性思維的桎梏,以愛為底色,以理解為橋梁,共同守護教育的溫度。
唯有如此,教育懲戒才能褪去冰冷的外衣,真正成為幫助學生修正航向的指南針。
讓孩子被教育,而不是被傷害;也讓老師放心去教育,嚴師出高徒,而不是擔心嚴師被開除。
參考資料:
[1]緇帷書苑|家長:罰站學生20分鐘,開除教師|學校:不是體罰;教育局:“欠妥”;法院:駁回;教育局和稀泥之法,把老師的心“和”得稀碎
[2]半月談|我都舍不得罰,你有什么資格!”教育懲戒權,教師不敢接、不愿接
[3]成都日報|四川擬出臺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實施細則!征求意見中
[4]光明社教育家|罰學生跪地寫檢討教師被停職!不同教育懲戒方式的實施要點與風險防范(罰站與罰抄寫篇)
[5]光明社教育家|“不敢管、不想管、不會管”現象仍突出——教育懲戒權何以落地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